禅宗画家担当的画与诗

    摘要:担当师从董其昌,他的诗、书、画和他的老师董其昌有迥然不同的面貌,有一种前人所不及的艺术气魄。他是从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具有坚挺的个性,贯彻到其作品中就形成一种奔放和豪迈的画面,刚劲不屈的艺术风格。他确实也有佛家的空灵思想,“苍苍千点雪,冷冷一声钟”。他空灵萧散的心境更多表现在他的画面中。

    关键词:担当 惟画通禅 静谧萧散 空灵

    一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方,资源丰富,景色迷人,山峦矗立在云雾之间,似有似无。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庙宇众多,身处在这里的人们长期过着依山傍水的诗意生活。尤其是大理苍山洱海,更是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于物同游,在山水和蓝天之间挥洒着自己的情怀。自古就常有诗人、画家来此地咏叹和挥毫泼墨,明代的禅宗画家大师担当就是这里的杰出代表大艺术家和诗人。于今人虽相隔几百年,但仍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担当(1592—1673),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普荷,担当是其号。生长在昆明市附近晋宁县一家仕宦人家,从小读书非常用功和刻苦,13岁考上秀才,30岁到北京应试落了第,便索性漫游吴、楚,寻师访友。北上江南拜董其昌、李维祯为师,结识了陈眉公,且和当时的名僧湛然云门和尚及苍雪法师往来,开始接受佛教思想。他的后半生正处于明朝末年汉奸和权宦当道的时代,加上满族入侵,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复杂激烈的斗争动荡全国。从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至1681(清康熙二十年)这30多年间,云南更是处在十分复杂的局面之下,那时,原来唐泰已经以和尚的身份出现在云南,过着隐居山林修行的生活。担当感觉自己人生灰淡,落入空门,了却尘世的烦脑。具体担当是如何出家为僧已不得而知,无从考证。本文只研究他的画与诗,以及作品中外化的禅意。

    二

    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精通画论和诗文,创立了书画南北宗论,开一代先河。担当师从董其昌,对于恩师常怀敬畏之心和衷心悦服,从传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出其绘画的思想面貌。但其所处的环境对担当成长至关重要,明王朝的腐败,使他绝望,担当无可奈何地投入到空门中,以求解脱,于是“拾得云几片,常在杖头担”。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被催化和成长。他的诗、书、画和他的老师董其昌有迥然不同的面貌,有一种前人所不及的艺术气魄。他是从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具有坚挺的个性,贯穿到其作品中就形成一种奔放和豪迈的画面,刚劲不屈的艺术风格。他确实也有佛家的空灵思想,“苍苍千点雪,冷冷一声钟”。他空灵萧散的心境更多表现在他的画面上,打开《担当山水册页》云南省博物馆编的书画册,更印证了上述观点。画中描绘了鸡足等地的山水风景,屹立迷人。画册当中的山石采用侧峰用笔,生辣峭壁的笔锋。水墨上继承老师董其昌,追述到倪云林孤寂和空灵的绘画境界,但是已超越了董其昌圆笔淡染的南宗笔墨。担当书法功力深厚,以狂草笔法入山水画,也正是用这种技法生动地表达了鸡足等地山石峭峻挺拔的峰宇、奇秀壮丽的山川美景。担当继承了前人的“尚意”思想,若要细分起来,“尚意”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1.在继承上,主张师意不师形,强调“得其意忘其行”。2.已今意对抗古意,以己意对抗时风,达己意绘画净地。3.最求无意天成,反对刻意求工。4.以心性笔法代替现实中的物象,得以超脱。何又是担当的意呢?曹宝麟先生认为:“意就是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那么担当书画当中的“意”特别注重主观情感的作用,也就是格外注重佛家的心性。担当追求的前人的尚意画风,其中的“虚淡”、“清净”、“萧散简远”、“孤”的书画风,在内在上与禅宗追求的淡薄高远的禅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既继承了前人的优异传统技法和绘画思想,又不拘于古法所限制,画须熟外生,以画入禅,惟画通禅,他的禅画超越宋人黄山谷的绘画,比他更上一个境界。画中本来是无禅的,而画中空寂、虚幻的境界和富有意趣的笔墨正是意识中的禅的外化,见画而知禅也。正是前无古人的气概和魄力。

    担当观察力敏锐,思想渐进,表现力超凡脱俗。他对于鸡足、洱海一带的地形特别熟悉,这些景色他烂熟于心,经过他的构思和揣摩绘制于纸上。他的画初仿黄公望、米南宫为主,师法董其昌,而精神境界却有别,表现出意趣萧疏和风骨清寒的性情和格调。尔后就与前贤和恩师的画法有别,自成体系。担当画册中有一幅作品,一人骑驴行于桥上,桥一头画二枯树,远处枯木、房屋、山石。冰溪是大面积的淡墨抹出,以衬出雪意,枯树用细笔简勾出,山石用枯木皴擦出。担当绘画不是全然地机械观照,而是与自然生命会通。在审美连续中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是一个整体。他“神游”过程中的有机观照,没有固定具体的绘画视点。视觉经验到的远与近之象,俯与仰之象,都在流动中有机地转换并贮存在大脑中。在绘画时可以运用记忆和想象,可将贮存的视觉经验和意象,自由地选调和利用。尽情挥洒泼墨,无拘无束。担当的生命本体运动的有机行为和方式,挈合自然生命绵延的开显过程,以生成心性的观照,这正是禅意的外露。担当从传统文化“观”的独特智慧出发,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方法与本体,孕育在“观”的过程中。正是这“观”的智慧,造就了担当绘画所独有的绘画方法、形式语言面貌。担当的遗民思想浓烈,出家为僧,研读经文。长期隐于山林,与物同游。担当画面中许多因素形成对比,笔墨和线条的大小、阴与阳、虚与实、向与背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视觉效果强烈、鲜明。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云:“所谓画法……生发不穷。”虚与实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段,结构有虚有实,方能对视觉的刺激有强有弱,才能产生紧张与松弛的画面。他画面中的实与虚是相辅相成的,亦幻亦真。“空”为虚、“模糊”为虚、“软”为虚,他把大自然中的物象处理成“虚而晦”,整个画面就是禅的幻和空,是那样地静谧、淡泊、静穆、萧散空旷。这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坐禅,用画来参禅入道,这些物正是禅的外化,惟画通禅。但其画面中表达的空、寂、冷、孤、清、萧瑟气氛,皆禅意也。担当的诗也如画一般。

    三

    担当的诗境和画境一样,奇妙怪诞,富有气魄,足见其诗蕴含着深厚的禅意和孤寂感。如《踏雪寻梅》云:“担头酒多雪已降,行行觑见老梅桩。一枝两枝折不尽,呼童恨不连山扛。”诗中反映了不受拘束,狂放豪迈的性格,品读之中回味无穷,用饱蘸笔墨的情怀抒写出禅境和意境。他自作诗页:“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得春尚浅,一半到家开。”还有在《担当书画集·设色山水图卷》中担当有自题诗云:“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作品当中虽无禅,但是画面当中的空寂、虚无、淡泊明志、荒寒的浓重笔墨用笔正是禅的外化。画面当中墨墨点点是那样地简练和浑厚,意趣深邃。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画面当中的平衡感和纵伸恰到好处。空的心灵,即是所谓的艺术心灵。宗白华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空就是一种修心境界,因为‘空是佛家最基本的修行理论,担当的诗里处处饱含禅意。那样萧散淡薄,虚境荒寒。世界中的一切都在变,其实没有变。青山不老,绿水常流,秋来万物萧瑟,春来万物青青。作为艺术家和诗人的担当更愿意在这错觉甚或是幻觉中,赢取心灵的安静。摩挲旧迹叹己生,是惆怅,是孤寂,是哀婉,也是慰藉自己的心灵。他诗中强调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空幻的道理,这也是禅宗的根本思想。在大乘佛学的基础上产生禅宗。强调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身没有自性,所以空幻不实。担当的“画中无禅”,诗和画本是无禅的,只是禅的外化罢了。担当的诗是耐读的,他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地方。

    清兵入关,云南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担当在晚年长期隐居山岭,修行闭关,可是爱国的情操和厌世心理却不退。见担当作品如见禅境,与佛对话,在混沌中畅游,于悲凉的世界远去。艺术家是行走在荒原上的人,是过客。在行走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声音在呼唤,那声音是记忆的文明、精神、美神在呼唤。唤起宇宙之美、天地之美,它是全人类的美。担当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正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担当遗诗》有《送侠友》云:“羡君豪气送君行,倒海风来不必惊;海浪即能吞日魄,蛟龙无胆啮田横。”这首诗表现了他那种坚定不屈的民族气节,不与俗世的恶气同流合污,反对外族的入侵,向往前朝的宗主。自古遗民画家和诗人都对前朝怀有敬畏之心,但是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这种规律在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下是无法改变的。气节对担当来说非常重要。他不随世俯仰,且具有超越世相的品性。

    他的诗画就是禅,诗、画、书三绝,使担当成为明代的禅画大家。如他说过:“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他的画就是禅,他的画和画论都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同时担当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深爱自己国家的出色的艺术大家。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3] [清]担当.担当山水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4] 李昆生.担当书画全集[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5] [清]担当.担当诗文全集[M].余家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6] 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7]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8]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 皮朝纲.禅宗美学史稿[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余四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在读硕士,清华大学当代美术创作与前沿理论探索高级研修班研修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