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会计: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
王爱国
【摘 要】 会计是古老的,会计是重要的,会计是技术的。会计的变革与发展须臾离不开经济与管理的需要,离不开技术尤其是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浪潮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经济业态、经济范式和经济环境以及商业模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而且也推动了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的数据智能化转型发展。会计核算的实时化、会计信息的数据化、会计决策的智慧化,这些原本不能够实现的会计管理活动,在现代信息技术迭代发展的“智能时代”则完全可以实时、高效和低成本地实现。现行会计向智能会计、现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如何转?向哪里转?文章试图给予探索性和系统性的回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会计; 数据决策;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无疑已经进入了一个由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双螺旋驱动的智能商业时代[1],并终将随着新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应用而进入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的时代[2]。一句话,就是要进入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大发展,生产方式、消费场景、经济范式和管理模式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升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变革是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是带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其基本趋势是:包括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物流、家居和科技等在内的一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都将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
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和一项企业管理活动,会计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管理背景下,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信息技术、社会资本和舆论媒体的叠加冲击下,会计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时下,“新技术一定会消灭‘会计”“智能财务机器人取代会计,会计知识已无用武之地”“会计可能会消失,但会计精神永存”等言论不绝于耳,时见报端。会计会不会消亡?未来会计如何改变?会计教育如何应对?这些都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会计工作何去何从、会计学科何去何从、会计专业何去何从,在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可谓见仁见智。
二、会计是古老的
如果“结绳记事”①不算“会计”的话,中国会计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就有“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的记载。即使从意大利帕乔利的“复式簿记”②算起,会计也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会计归根结底发端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起源于由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财产物资的不断丰富以及管理和分配财产物资的不断需要。以复式簿记为主要思想内核的现代会计,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也就是商品革命和价格革命的产物。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孕育、发展和繁荣,现代会计就不可能得以产生和发展;如果没有商品经济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向大西洋沿岸的法国、荷兰、比利时以及由英国向美国的转移、蔓延和传播,现代会计就不可能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会计一开始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及支付日期等记载下来”,后来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3]。会计“在记账时,每时每刻把商品转化为价值符号,抛开商品的底料和它们所具有的一切自然属性,只把它们当作交换价值登记下来”[4]。发展到今天,作为现代会计灵魂的复式簿记已经成为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商业世界的底色,是底层逻辑、底层规则。它不仅是现代商业制度化的起点,也是现代商业发展与繁荣的记录技术基础。
毋庸置疑,现代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大家知道,我国长期处在农业文明时代,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以服务于统治阶级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为目的的,具體表现为“量入以为出”的“上计”或“上计簿”,采用的是以“收入”“支出”“结余”为要素的“三柱清册法”或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为要素的“四柱清册法”。只是到了明末清初,会计才真正成为商人核算商品交易盈亏的重要工具,才开始采用“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平衡式检查账目、计算盈亏,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真正接触和认识现代会计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了。当然,以后现代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也是一波三折、极不平凡的。
历史地看,1905年蔡锡勇和蔡璋所编写的《连环账谱》由湖北官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发轫于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北部城市的复式簿记正式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我国会计被视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用来反映和监督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金及其运动的,也就是反映和监督资金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以借贷记账法为代表的现代会计才又重新回归中国大地,成为推动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2006年包括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我国会计制度才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标准或惯例的接轨、协调、趋同和等效。
三、会计是重要的
“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的重要性是之于经济和管理的重要性而言的。只要发展经济,就离不开管理;只要科学管理,就离不开会计。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一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像会计学这样如此有效地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再证明:市场不仅仅是人类经济社会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和决定性力量,而且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和治理经济所必须坚持的信仰和坚守的底线。尊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促进要素的全社会流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条重要的宝贵经验。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公开透明是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的基础,是价格形成、企业决策和社会理性的前提。因此,作为一个有效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的重要性更多地应该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去理解、去把握。服务于“市场经济”,服务于“企业管理”,通过经济和管理的重要性来映衬或者彰显会计的必要和重要,是我们思考会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基本法则。遵循了这个法则,会计的变革、演进和发展就符合常识、符合规律;违背了这个法则,那必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背离了会计“初心”,违背了会计“道义”,忘却了会计“来路”。
扪心自问,如果没有了经济发展,离开了管理需要,也就是失去了财产物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进一步地也就是否定了信息不对称这个重大经济和管理命题,会计当然就没有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和必要了。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又怎么能离开经济和管理呢!经济繁荣和管理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既有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经济行为和管理活动就从来没有缺席于人类社会生活,为经济和管理服务的会计又岂有缺席之理!只不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会计发展相对就快;在管理作用突出的阶段,会计地位相对就高。
我们要坚信:会计不会消亡。会计自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從来没有消亡过。相反,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变革,会计变得越来越必要、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光大。面对未来已来的社会,会计别无他途,只有变革、赓续和弘扬。也就是,会计只会“改变”,也只能“改变”。
四、会计是技术的
会计是技术的,至少包括会计本身的技术性和会计发展的技术性。会计的“改变”正是源自会计的这种技术性,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外部推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范式和管理模式的“蝶变”。
从技术角度讲,伴随第四次科技浪潮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至少是即将进入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场景、经济模式、经济业态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与会计紧密相连的商业模式将会或已经由农耕文明时代的“点”状思维和“点”状结构、工业文明时代的“线”性思维和“线”状结构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网”性思维和“网”状结构,B2B、B2C、C2C、C2B、S2B2C、C2B2S等创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模式将会或已经由工业文明时代的存货式、订单式生产向以消费者个人偏好和个性化需求牵引的实时化、后推式生产转变;管理模式将会或已经由以价值链、科层化、标准化、同质化、闭环式为特征的机械管理转变为以自组织、扁平化、精准性、异质化、开环式为特征的智能管理。与此相适应,会计逐步实现了从蒸汽时代“算盘+纸张”的“手工会计”,到电气时代“计算机+磁盘”的“电算会计”,再到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局域网(PC+互联网)”的“信息会计”的转变。可以预见,未来会计也会遵循这样的技术逻辑和技术路线。
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技术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及量子计算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使实时、高效、低成本的价值整合、柔性制造、网络协同、商业智能、数据决策成为现实;使数据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社会财富增进的主要源泉;使信息主要是会计信息的数据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数据就是价值、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资产、数据就是决策等与数据有关的经济、管理、财务和会计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蓬勃而直接。
作为一种通过提供结构化数据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活动,会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如此严峻的技术冲击和挑战——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核算将要或已经为智能机器人所替代,人机次第联结去模拟或实现人的会计思维和财务决策不是初见端倪而是即将实现;以出纳、审核、分录、成本、总账、报表为主要表现的低端会计岗位将要或已经为以预算、司库、风控、税务筹划、数据分析、战略财务、咨询与服务为主要表现的中高端会计岗位所取代。
面对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等技术经济范式的突破性发展和应用,会计教育必须改变,会计人才培养必须分化。具体就是: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趋向于低端或前端会计岗位人才的培养;普通本科院校应该趋向于中端或高端会计岗位人才的培养。我们不得不承认: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多数本科院校的会计教育教学依然在以服务“主板市场”为主要目的,以学习“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以掌握“会计分录”为主要要求,以熟悉“会计循环”为主要过程,以会填“票证账表税”为主要技能,以强化“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
诚然,我们在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信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巨大推动与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或必须承认:相对于人类本身,也就是人的认知、思维和智慧而言,一切技术又都是辅助性和工具性的。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夸大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性、工具性作用,怀疑会计存在的必要性、正当性和合理性,否定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专业能力在未来会计发展与应用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防止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和行为固化,过分强调会计知识内容与学科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弱化技术推动会计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性和趋势性,否定或拒绝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五、会计的改变
改变源于成长与责任。会计怎么改、怎么变?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推陈出新,当然是后者。这是会计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技术逻辑。从“结绳”到“簿记”是这样,从“簿记”到“会计”是这样,从“会计”到所谓的“未来会计”也会是这样。
会计往哪里改、往哪里变呢?是按照“业务”思路,向所谓的“业财融合”方向转变,还是遵循“技术”思维,向所谓的“数据智能”方向转变,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即以“业财融合”为基础,向“数据智能”方向转变。我们赞成第三种改变思路。因为,唯有如此,未来的会计才能实现在智能时代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的大转变,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大统一,才能实现经济业务与财务活动的大融合。一句话,就是实现会计的大回归,即重新回到“大会计”或“大财务”时代。当然,这种会计回归不是简单的“复辟”,而是会计的升级、升维,也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机器学习和算法引擎,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隙融合。
名不正,言不顺。这种“未来会计”应该叫什么会计呢?有的叫“云会计”“智慧会计”,有的叫“大数据会计”“互联网+会计”,还有的干脆叫“智能+会计”和“神经会计”。不胜枚举。这些称谓似乎都有道理,但好像又都没有揭示出会计的技术本质。按照技术发展和技术推动的逻辑,我们将其命名为“智能会计”,即是一种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万物互联(PC+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会计”或“智慧化会计”,也就是一种以“业财融合”为基础,向“数据智能”全面转型的会计,具体就是,一种以“业财融合”为基础,以“财务共享”为核心,以“算法引擎”为支撑,所构建的人机共生、协同进化、管理赋能,满足经济与管理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需要的会计管理系统。
根据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要求,笔者认为智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对会计数据分析和会计管理决策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诚信品质和技术能力,掌握财务会计、数理统计、经济管理、法律制度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大数据分析和会计管理实践能力,能够在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证券公司等相关机构或部门胜任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工作的智慧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智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熟悉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相关法规、政策和方针;掌握云会计信息系统、大中型集团企业财务共享原理与应用;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和相关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工具,具备智能化会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能力;具备外语文献读、写、译能力和外语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具有系统性会计思维、会计语言表达以及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具备综合运用上述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相关单位会计、财务、税收以及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相关经营管理问题能力。
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该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云计算、财务共享、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智能决策、智能审计等相关内容整合融入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中,也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全面重构会计学专业的现行知识结构、能力框架、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
但是,限于目前的师资队伍状况,笔者认为推进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途径和有效方式应该是先分设,再整合,即将现行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七门核心课程,整合建构为“会计学、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云会计与财务共享、数据分析与智能财务、机器学习与智能决策”新的七门核心课程。同时,增加数据库原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方法导论、R语言或Python数據处理与分析等数据基础课,调整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统计学原理等专业通识课。
最后需要说明,人工智能推动了经济、管理和会计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确定性、逼近性、个性化和颗粒度,向信息的对称性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人工智能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领域发挥作用,一定是建立在会计这个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系统性、结构化的以数据为主要内容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相反,一定不会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直接从海量的、繁杂的、低价值密度的所谓“大数据”中抓取数据来为经济和管理提供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服务的。也就是说,智能会计更加需要会计知识、会计思维和会计逻辑,即更加需要会计知识水平、会计认知能力、会计逻辑思维和会计技术能力,只不过是更高阶的而已;更加需要数学思维、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语言的系统性支持,通过数学建模、复杂线性回归和重要性参数的嵌入,实时、高效、低成本地提供越来越逼近经济管理现实世界的辅助决策信息。正是由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才使实时会计核算成为可能,才使智慧会计管理愈发重要,才使业务、数据与财务完整地融为一体,才使会计数据信息更为精确、准确,向精准升维。
【参考文献】
[1] 曾鸣.智能商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 黄群慧.未来3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J].学习与探索,2019(8):102-11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