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畜牧业发展思路浅谈

    尕布藏

    摘要:对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门源县;畜牧业;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37-01

    门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青海省东北部,东临甘肃省,南接本省大通县、互助县,西与海晏县、祁连县毗邻。属寒冷、干燥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全年多为冷暖两个季节,年均气温为0.5 ℃,年均降水量为518 mm,平均无霜期为51 d,无绝对无霜期,大风、春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近年来该县的草地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论是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草地建设的重要性和草地建设的成果普遍被农牧民所认识和关注。尽管如此,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认真总结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是当务之急。

    1 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门源县作为海北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速度还不够快,据资料统计,大牲畜在畜群结构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畜种改良还远远落后于兄弟临县。

    1.2 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畜草矛盾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牲畜数量的发展是以草场退化为代价的超载过牧来实现的。因此,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加强建设对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

    1.3 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缺乏良种畜培育意识

    广大农牧民科学养畜的积极性不高,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尽管在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该县组织业务骨干积极开展畜种改良工作,但收效甚微。结果导致畜种质量不高,限制规模化的发展。

    1.4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门源县地域广阔,且干旱、冰雹、风雪、鼠虫灾害时有发生,该县的畜牧业物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1.5 畜牧业经济市场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门源县是海北州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该县的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原料生产,深加工和精加工欠缺,经营方式粗放,产值低,生产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还不充分,产品关联度小,具有规模效益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2 畜牧业发展思路

    2.1 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技术扶持

    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普及科学养畜,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继续发展循环经济。

    2.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草地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高效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继续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区富足的饲草資源发展农区畜牧业,对于减轻草场压力,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强化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提高畜群及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农牧民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进一步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增长中的科技含量逐步上升。

    2.4 大力推广“种子工程”,提高畜产品质量

    门源县畜种改良工作已初见成效,应以各项良种畜补贴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展“种子工程”,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提高牲畜个体和群体的生产能力。

    2.5 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畜牧业作为全县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要想实现从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转变,就应在畜产品加工的巨大潜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符合本县实际的特色经济。

    2.6 加快培育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畜产品市场网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认识。要进一步深化农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包括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在内的农牧区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