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导学案设计
赵雪梅
导学案是面向学生学习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很多教师的导学案都是针对一课一篇设计的,我所讲述的导学案是基于单元整体层面的导学设计。单元导学案包括单元语文要素梳理、单元预学、单元测学、单元共学等板块,处处折射着单元内部的重构与整合;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重点探讨“单元共学”板块的学习活动设计。一、聚焦要素
第三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祖国传统文化”,语文要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以及“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并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是一个非传统单元,既有读写活动,还有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既有读、说、写,还有做、展、评。这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单元,更需要“纲举目张”的教学设计。
我紧扣这两个语文要素,对这一单元的课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进行重构,以板块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对照语文要素“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我系统设计了两个活动,旨在将总目标分解,由读懂课文,吃透总分的构段谋篇特点入手,做实阅读和评价,继而顺利地进行读写迁移,辅助学生达成总目标。其中,活动二“阅读课文学写作”因仿写要点的不同,又分为了两个板块,各个突破。第一板块的小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总分构段”和“发挥想象,用上修辞”。我先由“交流平台”导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课文片段,发现共性的写法特点;接下来我选取了学生既往写话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发挥想象,运用修辞”的妙处;最后,我提出启发性的话题,供学生练说、练写,并进行展示和评价。二、问题导向
我通过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以达到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活动一“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大意”这个板块,我围绕小目标,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组合,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我首先提出“单元概览”的问题,然后按照四篇课文的共性与个性,设置学习任务。第一篇《古诗三首》,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些古诗中讲到了哪些节日习俗?”第二篇《纸的发明》一文,学生循着时间顺序了解了蔡伦成功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如若仅仅“知道”这一过程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够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纸的发明》,关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一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吗?借助前面的思考,再加上句式(思维方式)的支持,学生对课文的写作逻辑就有了深入的理解,习得语言就容易多了。最后,我请学生比较阅读《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并说一说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有哪些收获。
精简的问题,再加上清晰直观的活动,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助力学生建立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经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三、思维可视
言语及表达的背后是思维,如能让隐形的思维显性化、结构化、形象化,那么语文学习就更加有迹可循了。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思维可视的理念和技术,能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活动二“阅读课文学写作”的第二个板块中,针对小目标“抓连续性动作,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段话”,我使用了“画流程图”这一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读课文片段、圈画关键字词、补充完整流程图、对照流程图复述,再围绕话题“一件事、一次活动的过程”画流程图、对照流程图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在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进而习得知识,获得关键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吃透教材,打通单元内部乃至单元之间的联系,站在单元语文要素的高度以及不同學段语文要素的衔接高度,设计出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