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观察分析,再判断决策

    邱学青

    

    本期话题“该不该让孩子关上水龙头”的案例中提到,应该是不少幼儿园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如何给予适宜的支持,才能保证幼儿在快乐、自主游戏的同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没有亲眼看到这位教师所描述的游戏现场,只能根据案例谈几点想法,供大家讨论。

    一、孩子为什么想一直开着水龙头?

    孩子们对水有着天然的喜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洗澡,喜欢游泳,喜欢玩一切与水有关的游戏。下雨天,他们喜欢伸手去接雨水,看着雨滴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看见地上有水,他们就喜欢用小脚去踩;洗手时,他们也喜欢一边洗一边玩水。

    陈鹤琴先生主张要给孩子玩水的机会,让他们“玩水知水”。他认为,儿童的玩物是要“活”的,而不要“死”的。“活”的玩物变化很多,儿童百玩不厌。在孩子们的眼里,水变幻莫测、魅力无穷,是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玩具。孩子们在随心所欲地玩水的过程中,可以感知水的特点,获得关于水的丰富的经验:水的形状因容器不同而不同,孩子们喜欢将水装入不同的容器,当他们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感知水的多少和容积大小的关系时,他们自然地建构着数学经验;水的流动有快有慢,水量有大有小,这和出水口的大小、水位的高低等有关,孩子们在反复玩水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试验,感知着其中的某种联系;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可能会下沉,也可能会顺水漂浮,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反复地感知和思考着物体的沉浮究竟与什么有关;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遇热后会变成水蒸气,遇冷后会凝结成冰,天冷了,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把雪捧在手心,雪又会融化成水;在水中加入不同颜料,还可以将水变成不同的颜色……总之,通过玩水,使用不同的材料探索和发现水的特性,孩子们的思维、语言以及动手能力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孩子们同样酷爱玩沙。和玩水游戏一样,玩沙游戏也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挑战。一是刺激感官。当孩子们通过双手或双脚接触沙,做出挖、埋、堆、拍、踩等动作时,沙子在他们的手指、脚趾间滑落,他们便能感知沙的质感:干沙、湿沙、粗沙、细沙,从而刺激触觉的发展,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二是多元探索。如果给孩子们提供适宜的塑料铲子、提桶、罐子、耙子、勺子、筛子及其他开放性材料,孩子们会在玩沙游戏中练习用铲子铲、用勺子舀、用筛子筛、将沙子灌入容器塑形,等等。三是满足情绪发展的需要。他们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知沙的特点,在沙的海洋里,他们自由自在且无拘无束地表达与创造。作为沙盘游戏治疗的主要媒介,玩沙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在心理上获得愉悦与平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孩子们不仅爱玩水、玩沙,也着迷于沙遇见水之后的无穷变化。许多幼儿园都为孩子们提供了玩沙、玩水的机会,常常让玩沙区靠近玩水区,或者直接合二为一,成为沙水区,沙的固态性和水的流动性得以互补,拓展了两种材料的属性和功能,游戏的趣味性增加了,孩子们探索的机会也增多了。

    既然孩子们喜欢玩沙和水,而玩沙和水也确实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发展,那么孩子们想在玩沙时打开水龙头,教师需要感到纠结吗?不,完全没有必要。

    现在,让我们回到案例中。孩子们之所以想一直开着水龙头,是源于他们的游戏兴趣和需要。他们持续三天的游戏主要是围绕放水、挖“小溪”、扩“大海”、放“乌龟”、踩水、搭沙堡、接管子引水、铲沙堵漏等内容展开的。首先,游戏主题因水而產生。新装的一排水龙头引发孩子们打开水龙头放水,继而产生了挖“小溪”、扩“大海”的游戏情节。“小溪”需要持续不断的水流,“大海”需要更多的水量才能维持,孩子们热衷于保持“溪水”的流淌和“大海”的宽广,不希望“大海”里的“乌龟”搁浅。因此,孩子们不愿意关掉水龙头的理由是充分的。其次,孩子们用模具搭建城堡,但因沙子太干而难以塑形,于是,孩子们利用PVC管,试图将水引进沙池以辅助塑形,这是他们的已有经验。这一做法显然也是合理的。再次,验证管子是否漏水,确实需要水。孩子们用粗细不一的管子一根根接过去,结果发现水从管子的连接处漏到了沙子里,于是几个孩子忙着堵漏,如果此时关掉水龙头,孩子们就没有办法检验管子是否已经接好。所以,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办法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综上所述,案例中的孩子们想一直开着水龙头,完全可以理解。

    二、游戏中教师关于节约用水的干预为何没有效果?

    案例中的教师在三天的沙水游戏中,由直接动手关水龙头的干预者,退位为观察者,再成为以语言建议的引导者。虽然角色在变化,但所有指导几乎都以无效而告终。我们试着从案例中的描述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教师关注的问题和幼儿当时的兴趣不相关。

    1.浪费水与“想要水多一点”:现实问题与假想情节的冲突

    幼儿园新改造的沙池与原来的沙池相比,不仅面积扩大了,而且在沙池旁新安装了10个水龙头,变成了沙水池。新环境对于在旧沙池玩了两年的大班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异刺激,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改变了他们的游戏行为。

    第一天,孩子们沉浸在挖“小溪”、扩“大海”的游戏中,用源源不断的水来支撑游戏情节的持续发展,满足自发游戏的需要。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得非常开心,积极主动且十分投入。

    教师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但视线很快聚焦到从多个水龙头中流出并很快渗入沙子里的水。教师迅速行动,直接关掉了水龙头。教师也许当时还没有看明白孩子们的游戏,所以才会对孩子们说“没人接水就要先关掉水龙头”,又或许这只是教师急于劝服孩子们关上水龙头的说辞。而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们则立刻以“我们想要水多一点”的理由,又打开了水龙头。

    2.关水与堵水:现实结果与游戏过程相矛盾

    第二天,孩子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教师继续观察,寻找关掉水龙头的机会。第三天,教师尝试用语言的方式介入,为孩子提供可模仿借鉴的经验:“我知道管道工人都是先把水关了,等工程完成后再通水试验的。”这一干预在当时看似成功了,但孩子们投入游戏后很快又忘记了。

    教师提供了具体的角色供孩子们模仿,引导孩子们关掉水龙头,等水管接好后再通水。大班孩子对管道工的角色可能较为陌生,并不太明白管道工具体做些什么,但他们还是听从了教师的建议,关掉了水龙头。然而,孩子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堵住因粗细管子相连而留下的缝隙,经过多次通水试验,他们发现沙并不能堵住漏洞。此时,教师适宜的支持应是及时提供多种可供探索的材料,鼓励孩子们一一尝试,将漏水处堵住。

    第二,教师忽视了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

    作为教师,需要分析孩子在沙池中的游戏行为,识别该游戏中孩子的发展水平,由此判断教师是否需要介入以及有效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沙水游戏中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小班孩子以平行游戏为主,他们会依据已有的玩具材料开展游戏,表现为用沙子堆埋自己的手和脚、用手抓握沙、用铲子铲沙、用容器装沙和倒沙、用耙子挖沙坑、利用沙子玩“娃娃家”游戏、简单塑形、反复往沙子里加水等感知沙水特性的游戏行为。中班孩子能与同伴三三两两地一起玩,有短暂、片段式的合作行为,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点,表现为能依据沙水的特性,借助辅助材料在沙池里打洞、挖地道、架桥、用模具塑形等探索沙水特性的游戏行为。大班孩子的游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能专注于解决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敢于挑战,同伴之间有较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能共同持续完成一项“工程”,并能反映事物局部的细节特征,例如挖江河、建城堡、修地铁、架立交桥、建高铁站,将一定比例的沙、水混合,达到塑形的目的。

    在幼儿园,沙水游戏是所有孩子钟爱的活动,每个孩子都能在沙水游戏区自主游戏、自由创造,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并提升自信心。很显然,案例中大班孩子的游戏并没有达到该年龄段应有的水平,尤其是头两天,基本处于有同伴交往的平行的重复操作阶段,游戏中缺乏认知方面的挑战。正如教师自己所分析的,孩子们似乎并不是不知道如何阻止水渗入沙子,而是更热衷于一边看着水渗入沙中,一边加紧注水,他们忙碌着,开心地笑着,尖叫着,十分愉悦地跑来跑去,满足于由此获得感官刺激。

    第三,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结构缺乏关注。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时,我们常常能关注到游戏的主题或内容,但对游戏的结构缺乏关注,比如角色、场景以及游戏行为的发展等。游戏的主题、内容比较容易发现,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沙水区的游戏主题和内容基本相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兴致勃勃地在沙池里积极投入地玩耍,他们都做出了铲沙的行为,但他们的动作相同吗?使用工具的方式一样吗?动作是单个重复的还是持续连贯的?动作之间是否有关联?这就需要从游戏结构方面来加以判断。

    案例中的教师观察记录了围绕“水”开展的游戏主题,以及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所做的事情。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孩子们一直开着的水龙头上,而对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互动情况、行为表现、游戏场景的局部变化等内部结构的诸多细节缺乏关注。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沙池游戏中都表现出相同的游戏结构,而关注不同的结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关注到孩子们在接管子引水过程中的细节,没有发现孩子之间出现的不同行为,更没有意识到孩子浪费水的背后可能是因为缺乏多样化的可利用的堵水材料。如果教师在第三天能及时提供更多可供探索的堵水材料,兴许孩子们的游戏情节就不至于一直停留在让教师纠结的“浪费水”的阶段。正如教师后来所思考的,如果引导孩子讨论如何阻止水渗入沙子,孩子也许会想到利用塑料布等将水与沙隔离,从而达到蓄水的目的。这样既有探究价值,又能减少水的浪费。因此,教师在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时,要考虑是孩子自身经验的问题,是环境设置的问题,还是材料提供的问题,等等。

    三、在沙水游戏中如何实施节约用水等环保教育?

    在幼儿园沙水游戏中,除了让孩子开心,是否还需要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沙水游戏中,面对哗哗流淌的水,教师感到纠结是必然的。孩子们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受益群体,他们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承担起责任。孩子为了满足游戏愿望,持续开着水龙头,算不算浪费?我认为,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浪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不以牺牲自己的未来为代价来换取今天的利益。

    面对浪费,教师肯定要干预,但不是直接制止,这样孩子并不明白其中缘由。那怎么做才能既达成教育的目标,又满足孩子的游戏兴趣和需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创设中。

    环境是影响孩子游戏的重要因素。教师之所以会纠结,是因为看到孩子在游戏中浪费了白哗哗的清水。但孩子在游戏中并没有故意浪费水,这不是教师的问题,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源于幼儿园沙池环境的暗示。

    我们先来推测一下幼儿园缘何改造沙池。从教师的记录中并不能看出幼儿园改造沙池的缘由,但从改造好的沙池反溯幼儿园的初衷,可以猜测其主要的原因也许是旧沙池面积太小且缺乏引水的功能。幼儿园在改造沙池游戏场地之前,对玩沙、玩水游戏的价值和功能的理解与定位是怎样的?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要改造、如何改造?希望改造后的场地是怎样的?要提供怎样的环境,达成怎样的目的?是因为旧沙池太小,不能同时容纳更多孩子玩耍,还是因为没有水龙头,不方便孩子们探索沙、水的特性?从案例中,我们发现孩子之所以出现浪费水的现象,是由于沙池环境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并没有将课程意识融入到环境创设的细节之中,更没有想过如何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果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水的循环利用等问题,教师也许就不会如此纠结了。因此,幼儿园在改造沙池时需转换视角,从儿童的立场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为什么喜欢在玩沙的时候加入水,而不是简单化地扩大面积、增加水龙头。

    第二,改善并丰富沙水设施,以满足幼儿多种经验发展的需要。

    可以从水龙头上下功夫,比如,减少水龍头的数量,提供可蓄水的设备、材料和工具等。有目的地控制水龙头的数量和功能,比如,突然停水,将出水量调小,有的水龙头有水、有的水龙头没水,等等,看看孩子们会如何应对。总之,要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说教来影响孩子的游戏行为。

    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探索材料,如提供水桶等运水工具,改变孩子依赖水龙头出水的思维定势;适当减少PVC管、软管等直接可以接在水龙头上引水的材料,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游戏经验。

    第三,促进游戏经验的可持续性增长。

    教师意识到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孩子并没有这个意识,也可能没有真正在生活中体验过缺水。因此,可通过游戏后的及时交流引导孩子思考“沙池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会怎么样”等问题,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通过让孩子真实体验缺水的不便,从而提高日常活动中节水教育的有效性,激发孩子内在的节水动机。

    建议本案例中的教师在第一天游戏结束时,将当天游戏中发现的问题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在创设游戏环境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沙池需要用水该怎么办”,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创设有挑战性的环境,促进孩子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倾向,形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品质。

    第四,将环保教育意识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与游戏中。

    一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态度是在人生早期形成的,环保教育从幼儿抓起尤为重要。因此,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一日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的习惯。在盥洗、如厕、喝水、用餐、打扫、种植、饲养以及玩耍过程中渗透节约用水的理念。例如,将废水用于冲洗厕所;用积蓄起来的雨水浇灌植物;利用水循环装置将戏水池、水渠、人造瀑布等不同的玩水区连接起来,并将水引向沙池,通过修建水坝来控制水流的速度和流量,既为孩子提供观察水自然流动的机会,又解决沙池的用水问题。

    要引导孩子关注和了解水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将孩子的经验整体化,可通过图片、图书、影片等,和孩子一起了解世界上很多缺水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帮助孩子理解水资源稀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懂得珍惜、保护水资源,并发自内心地产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