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经典诵读中发展学生的情智

    张娟

    近几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风尚”,教师、家长纷纷引导孩子接触国学经典,希望通过优美隽永的古文诗词,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与文字互动,并在头脑中描绘情境,理解文字的深意,获得情感价值的正确导引,达到发展情智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注重诵读

    学生诵读的过程,其实是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中体会文字的韵律,并结合音节的变化形成或宁静,或深沉,或悠长,或绵延的语言体验。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指导活动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针对此,教师应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活跃国学经典诵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画》等古诗词,内容浅显,情感直白,在诵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实现整体感知,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收到自然成诵的效果。再如,在诵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情景交融的经典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意境,启发学生通过诗词抑扬顿挫的节奏,融入“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西湖发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美,提高诵读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诵读。例如,教师在教学《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可以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丰富故事的情节,提高诵读的兴趣。二、挖掘内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內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国学经典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时候,应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挖掘,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教材中节选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包含了作者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无尽希望,并对中国少年建设国家充满期待。在诵读指导中,教师应结合作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后查找《少年中国说》全文,将这一段节选放置到原文中,并朗读全文,理解“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区别,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感知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发出的呐喊——中国崛起、抵御外辱。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节选片段进行诵读,切实领会少年之于国家的重要,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调动饱满热烈的情感,理解中国少年的责任。最后,教师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作为中国少年应该做些什么,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三、注重拓展

    情智发展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经典作品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情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国学经典的领悟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字层面。针对此,教师应拓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

    例如,在诵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充满田园趣味的诗词时,学生受阅历影响,难得有机会接触自然风光,感受田园之美,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针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特色园区、古典民宅、农家小院等充满田园诗意的情境中接受国学教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深入体会那些经典的田园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并在知行合一中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通过眼、口、耳、脑的共同参与,能够训练语音、加深理解、培养记忆、体会情感,实现情与智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得到情与智的综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