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税降费政策的思考

    吴运铎

    减税降费是我国助力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手段,经过几年的贯彻落实,我国宏观税负显著下降,在激活市场活力、改善税收营商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成绩斐然。本文将对落实减税降费及其对政府财政的影响,并结合基层财政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路径,以此来保障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冲减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疫情对经济增长和民生利益的影响。

    一、引言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强调了要继续把减税降费落实到企业,保住万千企业的生存,赢得未来。其次强调了各单位部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要提质增效,精打细算,将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到保民生、保就业以及保市场主体中去。同时财政部部长刘昆也提出了“一个信号”和“四个对冲”指令,即适度调增赤字率;通过追加政府投资,落实减税降费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对冲企业效益增长缓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六保”压力;平衡财政预算、对冲疫情降效影响。因此在政策号召下,各级财政部门都要狠抓政策落实,强化减税降费的落实工作。

    二、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与影响

    (一)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

    2016年“营改增”政策施行,使得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各行各业开始实现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外包业的创新发展,截止到2017年,共减税降费1.57万亿元,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解决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就业,挖掘新经济增长驱动力。2018年我国减税降费达成了1.3万亿元的可观成绩,2019年超过了2.36万亿元,可见减税降费力度之大、效果之佳。2020年上半年我国减税降费新增1.5万亿元,并且通过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让中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得到了实质性减轻。而对于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都延长到2021年。这也进一步反映了从2020年到2021年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强化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对财政资金要持续提质增效。

    (二)减税降费政策对各级政府财政的影响

    1. 财税收入紧张, 财政刚需支出大,收支矛盾凸显

    随着减税降费规模的不断加大,虽然给企业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但却给财政收入的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压力。202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呈现出负增长,当然其也从侧面反映了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2018年我国全年为个人和企业减税降费达1.3万亿元;2019年全年为企业的税收、社保费等减税降费达2.36万亿元; 2020年,目标要求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却达1.5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之大,使财政收入相对支出更趋紧张。

    财政支出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支出的合理调配,可以培植税基税源,焕发市场经济增长活性,应对经济下滑的压力。民生等方面属于刚性财政支出,扶贫发展、乡村振兴、环保、基础投资支出等积极财政政策需要适度扩张,“三保”支出底线要兜牢等等,都急待财政加大支出。同时新的财政支出在疫情之后也需要不断的加大,以实现全面脱贫的最终目标。而持续加大的财政支出,就会极大的增加国家财政压力,导致入不敷出,如果忽视财政收支矛盾的影响,将会引发巨大的财政收支失衡财务风险。因此减税降费和财政收支风险防控要双头并进。

    2.财政赤字率提高,债务负担重,风险加大

    国债优良程度主要与国债负担率、对国债的依存度以及偿还能力有关,而因为新冠疫情的雪上加霜,使得经济一片低迷,我国财政之后不断加大支出力度,并且进一步强化减税降费的政策,收支矛盾也由此越渐加深。因此根据需要通过合理增调赤字率,使其升至3.6%以上,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新增地方债券,以此来支持减税降费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稳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恢复。但为此也会进一步加重我国国债负担以及加大基层财政的债务风险。

    三、减税降费政策下基层财政积极响应对策探讨

    (一)增强政治责任,明确组织主体

    基层财政部门要增强政治责任意识,明确组织主体,着重抓好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工作。首先应当加强统筹谋划、明确工作职责。对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领导,抓好落实,以激活当地市场经济,稳定地方经济发展。并且财政应当成立专门跟踪问效的减税降费的领导工作小组,履行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度,加强对减税降费工作开展的亲自部署、安排和追踪调查,及时分析当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强化对任务开展的组织力度和规范性,建立岗位责任制,合力推进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联动协调,强化政策宣传

    基层财政首先要加大对减税降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对政策的知晓度。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设置减税降费的栏目和官网,及时更新政策动态、工作开展情况,尽可能帮助当地企业享受到我国制定的减税降费政策的红利。其次要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和分析。可以与当地的税务机关共同组建减税降费的联动小组,共同商定退税申报流程的简化制度,引入全面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对退税红利政策的知晓度。再者可积极组织开展纳税人学堂、税企座谈会、企业集中培训、税收志愿者等活动,从而拓展宣传的渠道,提高纳税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知晓度。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冲企业效益增长缓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六保”压力。还要加强上下财政的联动机制,层层落实好责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三)积极扩大税源,严格控制支出

    首先基层财政要对本地经济进行深入普查,调查现有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了解税源情况,特别是个体工商户的规模和数量,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与当地企业主动形成合力,扎实推进新增政策上的企业服务工作,激发当地经济市场活力,重在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实力、附加值高的的骨干企业,扩大税源结構。同时财政要控制好项目支出金额,但是不能走极端,即过死或过松,要严格防止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强化节流效果;也不能把钱捂死,对每一笔钱做好预算编制和评估,落实到工作开展中。同时应严控一般性支出,多挖潜增效,帮助第三产业来提高新经济增长动能,促进结构化的产业升级,并且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改变经济结构增长模式。

    (四)充分发挥沉淀资金的价值,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沉淀资金是指预算安排未使用被闲置的结转结余资金,这是基层财政资金管理中的普存现象。根据现下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压力过大的情况,急需各地各级财政挖潜增效,盘活沉淀资金,来补充财政支出。福建省就提出省内各地财政部门都要加强对沉淀资金的盘活力度,重视沉淀资金的配置效益,积极清理结转结余资金,落实“六保”和重大项目支出,同时随着财力下沉到基层财政中,就真正要咬紧牙关、过紧日子。基层财政要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的指示,严格压减一般性支出费用,特别是三公经费要进一步缩减,对于非刚性、非急性支出要将其压减到50%以上。同时还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效能,加大问责力度,实现终身责任追究制,真正推进经费开支的问责问效工作。财政部门要科学高效管理固定资产,配置超标的固定资产由“公物仓”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并且严格遵循“能调不租、能租不买”的调配使用原则,多措并举,将一般性费用开支严格落实到管理制度中。此外还要加强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统筹财政存量资金的编制,并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指标,引入预算绩效评审机制,扩充评审的范围和机构数量,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监管的效力。此外各部门单位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要提质增效,精打细算,将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到保民生、保就业以及保市场主体中去。基层财政还要积极落实“六稳”、“六保”的政策,真正达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对于资金的审批要建立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制度,防止“一支笔”审批制度,必须要让每一笔资金透明化。

    (五)化解不良债务,降低风险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将继续扩大赤字规模,新增债券发行。财政科学研究院赵全厚研究员也指出,我国当前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明显增加。通过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新增地方债券,以此来支持减税降费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稳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恢复。由此也进一步引起我国国债负担率升高,基层财政的债务风险增加的问题。因此需要由地方政府健全常态化的债务检测机制,以此来密切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动态化的监测和评估。而地方债券的管理要通过引入绩效管理机制,来促进融资收益的增长,稳定专项收益。如果忽视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将会引发巨大的财政风险。因此减税降费和财政风险防控要双头并进,保证具备与债务资本相匹配的偿债能力,尽快健全管理体制。其次需要地方各级财政严格根据年度还债计划,拓展债务余额的化解渠道,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资金、科学编制年度资金预算计划、利用超收收入,处置部分变现能力较强的政府资产、充分利用经营收入等来清偿债务。并且要建立债务风险考核机制,做到举债适度,风险可控,提高对债务风险的防控能力,打好攻坚防控重大风险战。

    四、结语

    如今全国都实行统一的税制和税政,因此减税降费政策势必会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收支情况,改变财政收入结构。但是减税降费政策依然要持续推进,以此来冲减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疫情对民生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持续推行“六稳”、“六保”的积极财政政策。

    同时也要兼顾到财政收支风险,积极应对当前减税降费减收与积极财政增支可能带来的财政收支失衡财务风险。各级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要挖潜增效、过紧日子,充分发挥沉淀资金的价值,来平衡财政收支,缓解财政压力。同时强化对任务开展的组织力度和规范性,建立岗位责任制,合力推进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落实。最后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建设现代財政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的财政收入体系,以此提高财政应对风险的能力,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尽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