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研究
李娜
摘要: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道路進行着积极的探索。“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同向同行的,高校应做好树立协同育人意识、完善规章制度、搭建育人平台、找准协同育人切入点等举措,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也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主阵地;主渠道;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0-0074-0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发表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始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下,各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日趋加深,如何尽早实现“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协同育人,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应有功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关键步骤,也是各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1 “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简要介绍
“主渠道”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学渠道,主要承担大学生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相关目标和任务。而“主阵地”则是指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生日常管理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旨在日常活动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途径,二者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最终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
2“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主渠道”和“主阵地”本应该同向同行、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然而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作如下分析。
2.1 “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意识不强
学校教师对于“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意识不强。学生普遍觉得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老套、大班教学人数过多、教学效果不好的情况,学生对单纯的思政课程兴趣不高。学生工作管理者存在着自身理论水平不足,难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活动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管理者虽然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他们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平时工作互不干涉,不能从意识层面进行统一思想,那么在行动上也就难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难以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育人目标。
2.2 缺乏“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规章制度
目前,有些学校对“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不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遵循的是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学生时,遵循的是各院系学生处和校团委等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相互之间没有共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保证一切行动正常进行的基础,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时就无章可依。因此,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2.3 “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教育资源不够优化
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持。但是,目前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的教育资源是缺乏优化与融合的。
思政课教师拥有相对来说较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缺乏学生日常生活情况的了解,较少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而学生工作管理者,一般归属各院系、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管理,虽然在学生日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多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及时将这些珍贵的信息资料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这就造成了“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教育资源有脱节的现象,不能做到很好的融合。
2.4“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尽管有部分老师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在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入了实践调研、视频教学等方式,但总体来说,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同时学生参加活动更多的是迫不得已或者是基于想要锻炼自己能力、加学分拿奖学金的目的,这些活动及讲座很多时候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并不能从根本上吸引学生从中学习到对于其思想和价值观有深刻触动的东西。因此,很大程度上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在平常的实施过程中,都因其自身的特性而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3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3.1 革新思想理念,牢固树立协同育人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想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让教师和学生工作管理者了解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也不单纯是辅导员等学生管理者的事情。另一方面,“主渠道”不仅仅是课堂思政教育进行纯粹的理论讲解,而要有实践的体验与支撑;“主阵地”也不只能单纯依靠学校规章制度与校园活动,也要有理论的升华与提炼,这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时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理应承担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就要求大家既要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明确立德树人责任目标,树立协同育人意识,革新思想理念,这也是实现协同育人的迫切需求与必要举措。
3.2 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协同育人有章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对具体行为导向、认定和保障的基础[2],要想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健全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加强党委领导,学校党委要切实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督促制定合理、科学及可实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相关规章制度。科学明确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激发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动性,也能实现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当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确保规章制度制定之后的顺利落实与执行,各院系、学生处、团委、各职能部门都要严格遵循,层层传达与落实。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保障“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有章可依,解决“主渠道”与“主阵地”由于分管部门不同而各自为政的现象,确保协同育人顺利进行。
3.3 整合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应该牢牢把握住教育的主场地位,通过整合资源,多种渠道搭建“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平台,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包括(1)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日常管理资源,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用;(2)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管理者都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3)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有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4)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管理者积极申报相关课题,提升自身水平。
3.4 积极探索,找准协同育人的切入点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各种管理規章制度、活动、实践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脑海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将学生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时事热点问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融入到课堂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9-154.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