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顾燕
摘要:故事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虽然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数学故事进行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讲解故事时为学生预留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不足,且多为照本宣科,不能引人深思,学生数学素养未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用数学故事导入课程、演绎教学并应用数学故事进行练习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数学?理解能力
数学故事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其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属于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其思维比较活跃,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很难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此外,虽然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数学故事导入课程,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讲解数学故事时为学生预留的思考、探究的时间不足,且多为照本宣科,不能引人深思,学生数学素养未得到有效提升。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数学故事与多媒体结合,导入课程,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用数学故事演绎情境进行教学、用数学故事进行课后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数学故事在小数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重复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觉得数学课的学习枯燥乏味。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低。而应用数学故事进行教学,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学生因此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方法一成不变,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致使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强。而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学故事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够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用数学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环节对数学课堂顺利地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开始前几分钟,多数小学生还未能从课外游戏的兴奋状态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无心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现象,使用数学故事导入新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数学故事时,还需要注意将教学知识点融入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新课内容,并让学生对新知有具体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教师在课前若是使用平铺直述的方法可能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编一个“我的生日之分蛋糕”的故事:“假如小明的生日在明天,他的妈妈为他买了两块蛋糕,小明邀请了他的好朋友小李、小力、小小三个人,他将蛋糕将平均分成四份、八份、十二份,然后分别让小李、小力、小小拿其中的三份、六份、九份,大家觉得小明的分配方式合理吗?小李、小力、小小这三个人拿到的蛋糕数量是不是一样的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小明为什么要这么分蛋糕呢”,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的课堂学习中。
(二)用数学故事演绎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由于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差,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课程开始的十五分钟后,学生极其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无心学习数学,从而使得学习效率下降。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单靠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利用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适当进行肢体活动,以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数学故事创设数学情境,并让学生在演绎中学习,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演绎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除法》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让学生进行分组演绎,学生可以演绎的角色有教师、小花、水果店老板。教师根据角色为学生讲解故事:“老师给小花100块钱,让小花去水果店买水果回来分给全班同学,班上有30名同学,小花到了水果店之后询问老板水果价钱,老板说苹果5元1斤,1斤有3个苹果,那么,100块最多可以买多少斤苹果呢?若是小花要买够全班的苹果数量需要买多少斤呢?班上学生每位学生必须要得到一个苹果,那100块钱最后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教师可以让扮演水果店老板的学生回答100块钱可以买多少斤(20斤)苹果,让扮演教师的学生回答最后两个问题,让扮演小花的同学回答30个苹果是多少斤(10斤)。让学生在演绎中将故事中的相关问题回答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演绎中培养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数学故事作练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有效的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教师一味使用口头描述、板书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复习,会导致学生复习效率下降。而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应用,还可以应用到数学课堂的各个小结环节中去,这既可以增加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效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用数学故事展开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的复习效果,还能让学生锻炼出自学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后,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利用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唐三藏要出一趟远门,五天之后才能回家,在离开前他分别给了孙悟空15块钱,给猪八戒和沙僧一共32块钱,另外给了白龙马70块钱备用。那么问题来了,孙悟空的15块钱,5天的时间平均每天可以用多少?”待学生默算15÷5=3,得出答案后,教师继续提問:“32块钱用5天,那每天可以用多少?”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32约等于30,所以32除6就约等于5,但是这一计算题的真正答案到底是多少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列式计算,确保最后的余数小于除数即可。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应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既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数学老师利用数学故事导入课程、演绎教学并应用数学故事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其锻炼自身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左达超.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策略与效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6).
[2]张大宝.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