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
王晓雅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学改革需要持续推进;以生为本的课堂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可借助生活场景、活动开展、实物演示、多媒体技术、多种形式融合等途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
引言
时代飞速发展,课堂教学的变革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主体地位难以确立是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落实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本文从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出发,浅要分析小学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及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一、教学情境是落实学生本位的教育支架
新课程改革近20年的时间里,一线教师接受了大量的培训,走进了新课程,但是,新课改的理念还没有内化于心。在小学美术教学的长期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经常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观、学生观、发展观等理念。
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新的形式主义,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课堂上的假象屡见不鲜。授课教师总是表扬那些认真听讲、坐姿端正、精力集中的学生,学生也会专注地注视着老师,然而这却是一种虚假的表象。面对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耐烦的学生,教师不能审视自己,及时关注、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学生的消极、无趣,也是一种正常、健康的心理反应,是自然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的正常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学生观。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趣味。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如何结合校情、学情,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本土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搭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架,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次次有意义的经验探索;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从而真正落实新教改的学生本位观。
二、教学情境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平台
李吉林老师开创了情境教学,使得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信息社会的高速更迭,今天的学习该如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呢?情境教学虽然发源于语文学科,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小学美术学科的情境教学尚在不断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去提高、实践。李吉林老师提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等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而根据小学美术的学科特点,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索。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提供原型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用美术语言和多媒体创造性地加以表达,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有目的地创设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辅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技能、创造性思考、激发情感,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大胆探索情境教学,构建“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教学平台。
三、创设情境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教育途径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新的学生发展观强调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和“时代中的人”。尤其是小学美术课堂,通过一个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够实现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一)借助生活场景创设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类的一切思想都离不开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是其创作的主要灵感源泉。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迅速熟悉教材、融入情境。
以记录或绘画等方法,将生活中的形象保存下来,再进行创作,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主要手段。例如,在人美版四年级《自行车局部写生》一课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带到学校停车场,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自行车,从结构到造型,再到局部特点。学生通过对自行车局部的写生,发现了许多平时忽略的细节,也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在人美版六年级《我的成长记录》一课教学中,则让学生在校园中拍摄照片,展开回忆,讲述在校园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最后整理收集成册。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在校园里经历了许多事情,与母校感情很深,通過情景再现,更能激发学生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将美术与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以生活背景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与共鸣,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和创作兴趣。
(二)借助活动创设情境
美术教育依托于丰富的人文背景,学生的美术素养应该在活动中逐渐养成。
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开展课堂活动,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借助游戏创设情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儿童对活动有着强烈需求,其中包含对游戏的需求。小学生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游戏情境的创设恰恰能够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利用游戏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结合教材内容,渗透重难点,寓教于乐。如在教授人美版三年级《彩墨游戏》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画画接龙”游戏,充分感受彩墨与宣纸带来的不同的美术体验。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合作精神,对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借助故事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故事情境,就是结合合适的教材内容,教者编造故事,将教学环节、重难点等充分融入故事中,使学生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扮演者。例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画人像》一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县老爷查案,寻找小偷”的故事情境。借助故事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单一的人像寫生转变成有趣的探案故事,通过绘制小偷的通缉画像学习如何画人像。在故事情境中,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兴趣高涨,参与度很高。
(三)借助实物创设情境
学生对实物演示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借助实物演示。实物演示能够辅助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课程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授人美版三年级的色彩系列课《橙色的画》《绿色和紫色的画》时,笔者利用玻璃瓶装上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水,让学生小组研究怎样得到更多的颜色,得到的颜色有什么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全班交流。最后,演示如何利用三原色调出橙色、绿色和紫色,从而导出间色的概念。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借助融合创设情境
教学手段需要灵活运用,不能单一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任意组合搭配,需要注意的是要贴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运用,要符合意境和情境发展的需要。
借助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常常会运用表演这一手段。表演一般有角色代入和角色扮演两种,,角色带入是指“我是教材中的××”。角色扮演是根据课程的角色进行扮演。这种方法在低年级的课程中运用更为广泛。学生通过亲身扮演,更能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如在教授人美版一年级《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时,将情境设定为森林变装舞会,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身参加舞会的服装。学生从春天的色彩选择到服饰、头饰的创意,都充满了浓浓的热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借助技术创设情境
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展示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信息等材料,通过更加直接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教师示范环节,通过微视频展示制作、绘画过程,可以更直观、细致地带给学生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开展人美版五年级国画系列课程《花鸟画(一)》《花鸟画(二)》《山水画》教学时,利用图片、文字展示国画相关内容,播放国画微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后续的创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给课堂增添了生气,还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突破口,使得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落实新课改提倡的“以生为主、以人为本”学生观。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实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杨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邹兢.创境生趣,激活美术课堂——谈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