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如何反转?

    邢丽娜 刘强

    

    

    【摘? ? 要】后真相时代,情感成为新闻的核心与重点,真相逐渐被忽视,反转新闻日益成为常态。为了探究反转新闻的传播特征,从根源上对反轉新闻的产生与传播有更清晰的认知,本文利用内容量化分析方法从信源和传播形态两方面对2013-2019年的40例典型反转新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草根自媒体是主要的首发信息来源,其发布消极信息引发关注,后续的反转则是由官方发布中立信息。并基于百度指数绘制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形态图。

    【关键词】反转新闻;信源;传播形态;百度指数

    一、引言

    2016年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作家罗尔“卖文”救助白血病女儿罗一笑,通过文章转发共筹集善款267万元,然而这一场爱心救助活动却是父亲罗尔的营销炒作。2018年走失的乐清男孩引发全网关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过4亿次,但牵动全网的走失案竟是一场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反转新闻日益成为常态,其数量与影响力都在逐渐上升。反转新闻的产生与传播会降低媒介公信力,侵害受众的知情权,同时在此过程中所引发的媒介暴力等行为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1]目前学界对于反转新闻的研究多集中于反转新闻的成因、危害与规避,对于特征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足。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得较少。基于以上考量,本文利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方法将反转新闻的首发与反转进行对比,从信源方面对反转新闻的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通过百度指数具体数据的分析绘制出反转新闻的传播形态图以便对反转新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

    反转新闻又称新闻反转剧或者逆转新闻,是指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事实、价值、情感等层面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反向变化的现象。[2]新闻之所以会出现反转,是因为整个事件剧情戏剧化极强,前后反差巨大,[3]引发受众前后意见、态度和情绪以至于行动倾向的强烈反差, 才形成了所谓的“反转”。[4]

    反转新闻的来源多样化,[5]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网站是主要源头,网民是主要信息的发布者。[6]这一现象是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降低了信息传播门槛,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局面,网民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但其新闻专业素养不足,故而在信源上无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成为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之一。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用户在接受信息方面更倾向于图文和视频,[7]因此为了吸引眼球加速信息的扩散,生产者在内容上融合多种表达形式并加以煽情的叙事倾向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8]然而技术所带来的图文、视频等传播元素糅合再造而成的证据也未必是真相,新闻的真实性不再被确保,[9]成为反转新闻频发的又一原因之一。新闻反转通常发生在黄金48小时内。[10]官方介入是反转新闻真相揭露的主要原因。[11]从职能机构来看,官方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进行回应,以稳定社会秩序。[12]此外官方的公信力较高,官方的介入往往能快速促成事件平息。[13]

    传播形态方面,因反转新闻多为话题性较强的社会议题,极易引发舆论热度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传播过程可根据舆论态度划分为锚定、发酵、关注和回应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新闻事件会形成较高的关注度,随后进入回应阶段,该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使得新闻发生反转。信息的公开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的关注度可能超越前三个阶段,但信息也有可能无人问津。[1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在反转新闻的传播形态方面已有研究均是运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的论文颇少,故而本文参考了李彪在《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以2010年34个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中将网络传播事件划分为阶段进行分析,[15]借用百度指数,进而绘制网络传播事件的传播形态图。因此本文将利用百度指数从首发、反转、长尾这三阶段对反转新闻的传播形态进行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3年新华湖北网、2014年新浪新闻、2015年人民网、2016年中国经济网、2017年清博大数据、2018年网易总结的年度十大反转新闻,共60例。随后分别对这60例新闻提取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是新闻事件主要人物、新浪微博话题、新闻报道标题,发现被录入百度指数的新闻共38例。并在38例新闻的基础上添加了2019年的周口男婴走失案和成都七中食堂案例,共计样本40例。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量化分析方法,在信源方面对40例反转新闻的首发与反转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已有研究,本文将首发定义为该新闻第一次被曝光,反转定义为事件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披露导致受众情感态度的改变或关注点的转移。从信源主体、情感倾向和呈现形式三方面对反转新闻的信源进行分析。信源主体指第一个曝光信息的主体,标签分为官方、当事人、知情人、普通群众、记者、自媒体、其他、未知来源。[16]情感倾向指信源发布的第一篇内容中所表现出的特定立场和思想倾向,标签分为正面、负面和中立三个标签。将正面定义为情感积极或赞扬的,陈述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中立定义为客观陈述事实,报道的倾向性较不明显,不暗示什么。负面主要是追求真相,集中批评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重点在揭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17]呈现形式指信源发布的第一篇内容的表现形式,标签分为仅文字、文字和图片、文字和视频和三种及以上呈现形式。[18]

    传播形态方面,反转时间是指导致受众情绪、态度改变或关注点转移的信息披露时间点距离新闻第一次被曝光的时间差,以天为单位,不足一天记0.5。考虑到新闻传播具有长尾期的阶段,即话题热度虽然下降,但并不会终止,存在很长的消弭期,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因此本文对反转新闻时长的研究定义为从被曝光到进入长尾期这一阶段。为了能直接获取新闻在每一天的搜索指数值,本文利用了百度指数。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反映某个关键词在百度的搜索规模与一段时间内的涨跌态势以及相关的新闻舆论变化。因此在所选案例中提取关键词便可以得到该新闻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波形图,且搜索数值以天为单位,可以直接获取相关数据。

    为了确保数据的客观性,降低主观性,邀请了两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进行编码,两位编码人员独立对样本进行编码。第一次编码结束后,对两位编码人员的编码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得到效度为0.857,证明两位编码人员对编码手册的理解具有一致性。而后针对编码出现分歧的数据,两位编码人员进行商讨修正,最终确定了完整的数据。

    (三)研究问题

    为了分析反转新闻的信源,本文将从以下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展开研究:

    1.反转新闻的信源

    首发信源通常是谁,反转信源通常是谁,反转时间一般是多久?

    信源选择曝光新闻的形式是什么,文字类新闻是否更容易出现反转,反转信息的形式一般是什么类型的,比首发信息的形式更丰富还是更简洁?

    首发内容的情感倾向是否大部分都是消极的,以此来引发舆论的关注?反转内容的情感倾向是怎样的呢,信源与情感倾向是否有关联,官方是否更中立,个人是否更具有感情倾向?

    2.传播形态

    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总共有几个波峰,反转的出现是否会带来新的舆论峰值?

    能否绘制出传播形态图?

    四、数据分析

    (一)反转新闻的信源

    1.信源主体及反转时间

    反转新闻的首发信源80%都来自于草根自媒体,其中普通群众占比最高,成为主要的首发信源。但即使首发信源是对事情了解的当事人和知情人,新闻也会出现反转,可见当事人、知情人作为信源公开的信息其可信度并不高。

    在反转信源中,52.5%的反转信源是官方,与官方作为首发信源仅占12.5%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官方是信息得以进一步披露的主力军。

    将反转信源与反转时间做交叉表,发现57.5%的事件在两天之内反转,其中在反转的黄金48小时中超过一半的信源来自于官方,官方成为短期内快速对事件进行曝光披露的主要来源。

    2.反转新闻的呈现形式

    在首发内容中,图文是最主要的呈现形式,占总体的45%,图片作为辅助证据成为最主要的呈现形式。在反转内容的呈现形式中,55%的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进行发布,成为最主要的呈现形式。相比于首发内容中图文呈现形式占比45%,反转内容的图文呈现方式有所降低仅占比22.5%。

    3.反转新闻的情感倾向

    在首发内容中,90%的首发内容都掺杂着个人情感倾向,没有保持中立态度,其中近80%的案例具有的都是负面情绪。在反转内容的情感倾向分布中,中立的情感倾向占比高达67.5%,证明信息被反转时,信源都是秉持公正、中立的态度对新闻信息进行公开。

    将反转信源与反转内容的情感倾向做关联分析,发现官方的情感倾向全部为中立,负面的情感倾向来源大多为草根自媒体。在卡方检验中,发现似然比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即反转信源与反转内容的情感倾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反转新闻的传播形态

    40例反转新闻中45%的反转新闻只有一个波峰,事件的传播形态为被曝光后热度不断攀升达到峰值后话题热度下降,且波峰出现在新闻反转之后,证明新闻后续真实信息的披露得到了极大关注,事件真相广为人知,即反转引发更高热度。

    55%的案例都有2个及以上的波峰,说明事件多次引发公众讨论,该类新闻的传播讨论时间较长,将反转时间与波峰最高值时间进行比较,同样得到了反转新闻引发更高热度的结果。

    五、讨论

    (一)反转信源——从草根自媒体的首发到官方的反转

    信源主体决定信息的可信度,网络技术的平权化使得人人都可以生产、传播新闻,导致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本研究发现反转新闻的首发信源80%来自于草根自媒体即当事人、知情人、普通群众。草根自媒体的媒体素养不足,在发布信息时无法全面客观地公开真实信息,导致了反转新闻的产生。首发信源中仅有12.5%是官方平台,这说明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等官方平台注重对新闻的核实,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在不断提升。

    反轉新闻的反转信源超过50%是官方,官方成为披露后续信息的主力军。反转时间方面,在黄金48小时内,官方成为最主要的反转信源,这说明官方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面临重大影响事件时,其关注度与行动力不断提高,会及时调查,积极发声,履行职能。

    (二)反转形式——从模糊真相的图文到揭露真相的文字

    本研究发现在首发内容的呈现形式中,文字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因为文字具有极高的易读性,可以赋予个人倾向性,极具情感煽动性,信源在描述事件时极易避重就轻,充满个人色彩,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理性判断。米歇尔提出的图像转向指出图文与视频更容易受到关注,反转新闻的首发内容呈现方式多为文字与图片或视频相结合,塑造出一种有图有真相的假象。而在反转内容的呈现形式中,仅有文字的形式超过了55%,与首发内容的呈现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证据形式的丰富本意是提升新闻的真实性,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图片和视频的可信度也在大大降低。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其真实性仍需要受众进行客观地评判,不能轻信一方之词。

    (三)反转情感——从煽动情绪的消极情感到以正视听的中立态度

    研究发现在首发内容的情感倾向中90%的信息都掺杂着个人情感,其中近80%的信息都传递着消极负面情绪。情绪式的内容极易夸大事实,后真相时代人们倾向于将自我判断建立在更加直接和刺激的感性之上,情绪和态度高调发声,真相退而其次,因此情绪化的语言更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与盲目表态,尤其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更容易扩散传播,引发讨论,故而在首发内容的情感倾向中消极情绪占据主导地位。

    相反,在反转信源的情感倾向中,67.5%的内容呈现为中立态度,中立态度的信源大多为官方。中立信息的披露会有效避免受众关注点的偏移,遏制事件向极端化发展,快速给事件画上圆满句号。官方作为信息的权威发布机构,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客观地报道相关信息,披露真实的信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四)反转形态——更热、更短、更快

    本研究发现,40例反转新闻的最高百度搜索指数为191150,平均经历4.2天到达舆论高峰值,平均32天进入长尾期,与李彪在2010年的《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中得出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峰值平均值为25657.8,平均经历5.6天达到舆论高峰值,67天进入长尾期[19]进行比较,可发现反转新闻的舆论热度更高,达到舆论最高热度的时间更快,事件关注期更短。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本文绘制出了反转一次波峰一个和反转一次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波峰的传播形态图(图1、图2)。反转一次只出现一个波峰的反转新闻传播大致呈现出新闻在曝光后舆论热度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增长,随着关键信息的披露,新闻出现反转,舆论热度继续上升,到达搜索指数的峰值,随后缓慢下降,逐渐进入长尾期。对于反转一次有两个波峰以上的反转新闻,新闻被曝光之后会快速上升达到第一个波峰,随后搜索指数小幅度下滑,但随着反转信息的曝光,舆论热度回升继续上升到达最高值,然后下滑进入波动期,引发一次小型的舆论热度波动,之后搜索量缓慢下降进入长尾期。

    六、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反转新闻通常是由草根自媒体发布带有消极情感的图文,引发舆论热度,随后在黄金48小时之内反转,官方作为权威机构发布文字以正视听,平息舆论。在传播形态方面基本表现出反转一次,被曝光之后关注度快速上升,关注度经历一段时间的波动,在进入反转阶段后关注度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的特点。

    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本次研究反转新闻的样本容量稍有不足,仅选取了40例,未能对更多样本进行分析,数据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未来研究所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释:

    [1]李娟.反转新闻频发的危害及应对[J].中国编辑,2019(07):18-21.

    [2]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24-27.

    [3]刘安然.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6.

    [4]林荧章.反转新闻的构成要件与发生根源[J].中国编辑,2017(12):22-25.

    [5]牛佳佳.反转新闻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万晓燕,王胜源.反转新闻:传播特征、概念辨析与问题指向[J].中国出版,2017(08):35-38.

    [7]宁雪文,王虎.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动因及应对策略——以2015至2017年30起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J].东南传播,2018(06):103-106.

    [8]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49.

    [9]林凌,朱芳婷.新闻反转背后的逻辑[J].新闻战线,2017(13):109-111.

    [10]涂萬立,郑敏,王一帆.论网络新闻反转剧的表现特征及社会危害[J].现代视听,2016(04):43-44.

    [11][13]向超.国内反转新闻现象研究——以2013—2019年反转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73-74.

    [12][14]郭栋,吴兰兰.从频频上演的新闻反转剧看舆论监督新面相[J].传媒观察,2016(03):38-40.

    [15][19]李彪.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以2010年34个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10)22-27.

    [16]刘锐.地方政府重大舆情危机迁移探究——基于2003年—2015年地方重大舆情危机事件[J].编辑之友,2016(01):52-58.

    [17]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01):49-57.

    [18]袁野,兰月新,张鹏,夏一雪.基于系统聚类的反转网络舆情分类及预测研究[J].情报科学,2017(09):54-60.

    (作者:邢丽娜,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