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把话说完
陈艳秋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写教案,抬头看到刘老师气冲冲地推门进来,后面跟着两个低着头的学生。只见刘老师“啪”地把书摔在桌子上,往椅子上一坐,双手抱胸,很生气地说:“说!怎么回事?” 学生甲和学生乙各说各的理,都想为自己解释。刘老师一拍桌子:“一个一个说!”又指着学生甲,“你先说,为什么拿书砸他?”学生甲很委屈:“他老拿手戳我。”刘老师又转向学生乙:“是不是这样?”“是,但是……”还没等学生乙把话说完,刘老师就伸手制止住了他:“不要找借口!不管你什么理由,上课也不能打扰别人,你知不知道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回去把这节课的生字一个抄十遍!”学生甲得意地看了学生乙一眼,走出了办公室,学生乙却站在那里不动,眼里的泪水似掉非掉:“老师,我……”刘老师再一次打断了他的话:“不要再说了,回去抄生字!”
谁知这孩子还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看局面越来越不好,我走到他身边,搂着他的肩膀,轻声问:“你为什么要拿手戳别人啊?”他抽泣着说:“他,他的橡皮,掉到我桌子下面了。我捡起来,想,想还给他。”学生乙似乎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眼泪滚落下来。小学教师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类似的事情,时间久了,有些老师就会对学生渐渐失去耐心,要么不管青红皂白训斥一顿,要么恶狠狠地说“不要说了”。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敬畏学生》,作者在文中说,近几年他越发觉得最应该敬畏的其实是学生,因為学生的智慧、创意和才华往往在老师之上。 我认为,敬畏学生,其实就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和老师有着平等地位的个体来看待,就是“蹲下来”和他们相处,事事、处处考虑他们的感受。
比如上面说的那件事,刘老师明显没有尊重学生乙,因为她连解释的机会都没给他,只是很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此时的刘老师,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学生说话的,代表着权威,不容反抗,这样的相处模式下怎能不出“冤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被尊重的需要。听学生把话说完,就是尊重学生、敬畏学生的一种体现。试问,当老师和同事、领导说话时,会无礼地打断他们吗?不会。可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时却会这样呢?说到底,还是他们没有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有意无意就会行使起教师的权威,不自觉就会把姿态“端起来”。
这种不自觉是可怕的,它会让一位教师越来越专制,越来越独断,越来越不把学生当一回事。 我又想起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我在班级里宣布一件事情时,一个孩子老是举手打断我,喊着“老师、老师”。我本想训斥他一顿,但想了想,还是换了种语气,问他什么事。谁知他举起自己的水杯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妈妈给我煮的冰糖梨水,甜得很,给你尝尝。”我哭笑不得,心里暗自庆幸没有一张口就训他,否则,岂不又是一桩“冤案”? 生活中,因为工作,因为压力,因为琐事,我们有时对待学生简单粗暴,也许自己心里当时舒服了,可是学生的心里却会因此充满了委屈和不解。
老师们,放慢脚步,放低姿态,让孩子把话说完,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淮北,235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