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系营造虚实意象的心理体验

    姜美芳 苏箐

    【摘 要】艺术绘画中与现代设计中无不有丰富的色彩应用,人类的视觉心理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色系是色彩系统的构成元素,无色系中的黑白两色处于色彩明暗的两个极端,容易形成人们特殊的心理体验,也能塑造独特的艺术效果;灰色处于黑白之间,形成丰富的空间。无彩色系的特殊色彩特性使它们被广泛应用来塑造虚实的空间意象并以此平衡人类的视觉与心理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无彩色系;虚实意象;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J063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05-02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光的不同物理特性使我们能看到不同的颜色,牛顿的光学实验解释:“眼睛的不同视觉反应是由于不同的光对人的视觉刺激,其为色彩的概念。”色彩的分类大致可以分别两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无色系指代“黑”“白”以及黑白交合而形成的不同明度的“灰”。无彩色系的色彩特征只有明度而没有色相,因其能与现实保持恰当距离,形成艺术的美感并产生联想、共鸣、情感等心理体验。

    色彩给人的感觉最为直观,也最先被人所感知。人在看到一物体时,最先感受到的是物体的色彩,然后分辨物体的形状,最后才能看其构成的细枝末节。色彩不仅能给人以不同的視觉观感,也能引起人们不同心理活动。西方哲学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具有大众化的形式。”无彩色系归属色彩系统,其指白色、黑色及黑和白调和形成各种明度不同的灰。中国画的色彩审美认为灵活应用“黑”“白”“灰”,五色便能得意。老子更是评判了彩色系的迷幻混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万物之中阴阳最高,五色之上即为黑白,它们的色彩价值从中得到肯定。

    (一)黑

    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人们对“黑”的态度不一。黑色是明度最低的颜色,像是失去了光明,给人造成一种恐惧的心理压力。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用黑色来象征死亡与灾难,而偏爱黑色的人却认为黑色富有冷静高贵而且具备神秘的魅力;中国道家认为:“深奥重复的玄道,是理解万物的微妙的门槛。”在整个亚洲文化体系中“玄”表示“黑”,黑是一种幽冥的力量,古代统治者认为黑是天的颜色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古代帝王一身黑裘以显示其陈霸四方的政治野心与统治力量,同时现代警察也以黑色显示他们的正义与力量。

    (二)白

    哲学思想和美学与“白”的蕴意紧密联系在一起。刘安道:“颜色中,白色得以确立,其它五色就容易形成;‘一得确立,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则也能遵循。其认为‘白是其他颜色确立与界定的前提,如同理解了道的规律,就能掌握万物变化的规律。”道家所谓的“白”不限于色彩系统的“白”,其带有万物原始状态与基础规律的哲学思考。虚实空间的语言模糊性,赋予了“白”神秘、奇特的多重魅力。如康定斯基所说:“其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如同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在她的作品《无尽的网》中用大小不同明度差异的白点在画布上绽放无尽的活力与生命力。每一个白点都是生命时刻的记录,无需繁杂的色彩就让一张巨大白色的画布作品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如果这样的“白”仅在色彩应用上做狭隘的思考,那么中国水墨画、日本枯山水也定会韶华减半。

    (三)灰

    “灰”介于黑与白之间,是视觉稳定的颜色。原元哉认为:“灰色才是世界真实的颜色。”灰色在中国哲学中象征中庸之道,灰色被认为是高尚道德的颜色,它表示中正与正直,古代文人雅士偏好以灰色调来显示自己高风亮节与谦和。灰色是调和的颜色,以平和不偏不倚的形式呈现。灰学也认为:“灰才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现象。”灰色相对于光亮的白色来说是遮盖在白上面的黑,它像是阴霾的雨天被乌云遮蔽了光明,给人失落的引起人们的心理感伤;也有用“灰飞烟灭”来表示事物的不复存在;在这里的灰是失望与哀伤的代名词,灰色具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无彩色系与虚实意象的空间形式的关系

    无彩色系与虚实意象的空间关系体现为人对无彩色系塑造的虚实意象空间的艺术心理体验,这样的艺术心理体验包括艺术联想、共鸣和升华三种形式。无彩色系与虚实意象的空间形式的关系体现为情感和谐,包括人的情感象征,画面空间的和谐及心理空间的和谐。福西永提到艺术作品与纸张空间的关系:“空间之中的艺术作品,不是被动地安置。其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调整、确定、甚至营造它所需要的空间。”一方面,无彩色系的色彩特征更容易平衡图像空间的虚实,使画面达到空间和谐;另一方面,无彩色的情感特征处于“黑暗”与“光明”的两端,“黑”与“白”的结合能产生不同明暗的“灰”及其象征“中庸之道”的情感特征,更加容易产生情感的碰撞。

    (一)无彩色系营造“虚实”的艺术心理体验

    无彩色系营造的虚实意象与空间引发人两方面的心理体验:首先是艺术的心理体验,其次是精神的心理体验。艺术的心理体验包括:联想、共鸣,升华。联想是通过无彩色系的“虚实”对比与“虚实象征”这两种艺术手段,引发欣赏者对意象的空间形式的整体把握;共鸣是通过无彩色系“虚实”空间意象的塑造,赋予读者以创作者共性的艺术体验;升华是通过无彩色系画作对创作者的品格象征,以及读者心理活动与精神追求产生影响,以此达到精神上的心理情感的和谐。

    1.“虚实”意象的联想

    联想是欣赏者的心理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再创造与心理知觉。古人论画上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云烟锁其腰,则高矣。”白的云烟萦绕在黑色山峰之腰,让人联想到山峰高耸入云,黑白虚实对比给画作以灵性。这里的“虚实”是以“黑白”对比来引发欣赏者的联想。象征“云烟”的“白”,萦绕在象征“高峰”的“黑”上,不仅使欣赏者产生强烈地视觉冲击,更是通过“虚”与“实”的关系联想到了要表达的意。诗人鹤林说道:“绘雪不能绘其清……绘人不能绘其情。”雪的白与月光的明亮要通过夜的黑来衬托;花的芬芳要以蝴蝶蜜蜂的物像隐喻;泉水叮咚要以水墨的黑白以营造水的动势感受。无色系的艺术营造与观者的心境体验的结合,使观者感受到雪之清冽、感月之皎白、嗅花之芬香,闻泉之咚鸣。

    2.“虚实”意象的共鸣

    欣赏者能够透过作品领悟创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意涵,可将其称之为共鸣。钟子期能体会伯牙弦琴之音中的“泰山”与“江河”。是因为子期的心境与伯牙通过疏密有致的琴声抒发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白”为虚,虚不代表无,而是通过留白空间造以“虚”之效果,给欣赏者留下意味深长的心理体验。例如:中国文学上的“欲语还休”,语言的留白体现主人公纠结的内心活动;腼腆的少女对情郎倾吐爱慕心声的娇羞;母子相送的离别时,孩子望着苍迈老母道不出“珍重”或是“别送”的愧对。留白使话语虚构的人物形象顿时变得血肉充盈,活灵活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局的留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与体会空间,以达到更加强烈的艺术共鸣与艺术想象。

    3.“虚实”意象的升华

    象外之象是“境”的延伸,虚是实的升华,是通过艺术家创造出的艺术呈现作品引起欣赏者的理性思考。中国艺术水墨追求的韵外之致指的就是这个层次。王国维提到的艺术作品中塑造情感空间才能使作品提升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作品中寓意有真实情感,能被称为有境界,反则被认为无境界。”根据情感的表达而产生的无色彩系空间,使得艺术作品与人们现实生活保持合适的距离以产生寓意的美感,使得“虚实”的情感空间得到升华。

    (二)无彩色系营造“虚实”空间的情感与和谐

    情感是在无色系的空间形式融入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生动,而是有虚构画面的生命力。和谐是以无彩色系的虚实空间的画面和谐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心理层面的和谐。

    1.“虚实”空间的情感

    以形式和颜色来对空间的节奏塑造,以虚幻空间的情感赋予, 在中国文化书艺中体现较丰富。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发泄内心,以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平衡。发泄的方式分为消极和积极,消极的部分必定是要引起心理的另一种不和谐,艺术创作是获取心理和谐的积极形式。创作者通过意象创造来表达他的情感:张狂傲慢、释放激情、发泄不满、倾述自卑,舒缓悲伤……以此达到心理的平衡。在艺术领域,和谐不仅指代心理上的平衡,也指以意象空间的和谐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要表现画面物象与物象的和谐,更要讲究道法自然。以无彩色来营造画面“虚实”空间与人内在情感的和谐。

    2.“虚实”空间的和谐

    墨分五彩:焦、濃、重、淡、清,以墨之五彩来构建象之虚实。不同的呈现形式寓意着不同的精神内涵:焦,苍劲有力;浓,深沉内敛;重,坚毅挺拔;淡,清醒脱俗;清,仙风道骨。无色系不像彩色系那样五彩斑靡,张扬之态皆肤现于表,缺少内在成长的力量。无色系常常相互协调,黑灰成像,白作背景,灰为过渡,反则亦然。画面虚实张弛有度,正负互补。无色系的精神力量,像根植在最沉默的土壤里,亲近平民,亲近真实,亲近虚无,亲近实有。最后不断壮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无声地述说着平凡里的伟大,朴素里的高贵,虚无里的实有,强壮里的柔弱。

    三、小结

    无色系的色彩元素不具有色相与纯度的色彩特征,更容易调和出简单朴实的艺术形象。无色系常与其他彩色系的颜色混合形成中庸古朴的色调。无彩色系也常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设计,备受消费者们的青睐。无色系的色彩元素因其独特的色彩特征不仅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也是营造虚实意象的重要手段。以无彩色系元素平衡情感与空间的关系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欣赏者达到视觉与心理的平衡以引起更多的艺术心理体验,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55-6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5.

    [3]福西永.形式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