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
李小华
初中语文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性学科。纵观初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则主要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被动接受,课后通过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只能得到短暂的效果,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基于此,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善于抓住提问时机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而且优质的提问方式往往可以帮助教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确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作用,但是却善用过头,整堂课提出的问题很多,虽然有“量”,“质”却不尽人意;虽然课堂上有了很多的互动,但是因为问题无法仅仅围绕教学内容而开展,进而导致学生因为接受太多知识而感到疲乏,并失去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对,这些都将可能打散原本有序的教学节奏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提问方面必须做到精简,且要注重实际。例如,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紧紧围绕知识的重难点提出问題,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通过对课文以及学情的分析,笔者针对开头描述景色的部分提出了一些问题,即:“鲁迅先生笔下所描写的故乡是哪种景象?”“在勾勒景象的过程中,鲁迅运用了哪些具有特征性的词语?”“鲁迅在运用这些词对故乡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又反映了作者哪种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在对“少年闰土肖像”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时,笔者顺势提出相关问题:大家对“紫色的圆脸”有什么看法呢?小毡帽能够说明闰土什么呢?还有银套圈又能够表达什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知识点而层层递进,从而领悟课文的内容。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内容应当与学生实际情况保持紧密的关系,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生活需求以及社会需求,唯有面对生活与社会,才能达到开阔学生眼界的目标,并逐步强化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所以,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问,从其家庭生活入手,比如,在学习《母亲》时,笔者根据诗中的两个“躲”字提出了问题:“两个‘躲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生活之中,你们有相似的体验吗?请将你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相符合的问题,让学生很快联系到自己的母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传递情感,另一方面则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学生明白孝顺的内涵。
另外,还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式。所谓情境体验式则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问题为切口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充分结合,促使学生以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自主学习、体验以及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以《藤野先生》教学为例,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以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极具思考性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重新定位,并从德育角度设计问题,即:“通过课文让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本课知识点,你认为应当如何去描绘一个人?”“文中藤野先生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这样设计及问题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以此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之中进行学习,从而感受课文人物的魅力,并学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获得全面发展。
三、巧设悬疑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被问题难住了。比如,在学习论语相关知识时,倘若提出问题是有关论语创作背景的话,那么学生就会被问题难住,而如果与学生生活经验较为接近的话,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初中生往往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可以通过巧设疑问的方式来激发其兴趣。巧设疑问与初中生心理特征相符合,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对课文讲解之前,通过非常具有活力的话语讲述到:“春天就要来了,你们对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有印象吗?对清脆的鸟叫声还有印象吗?对青翠的柳枝伴着微风轻轻荡漾的景象还有印象吗?请大家想一想脑海之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万紫千红总是春都足以形容春天的美景。那么,要求大家思考一下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与学习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为课堂上分散思路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为了追求分数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提问的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理解课文内涵,从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五中学(7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