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描写,领悟表达秘妙
张秀丽
所谓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乃至于环境等方面细小内容或者微小环节的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在课文中很普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抓住体现细节的词语、句子及段落,品味、揣摩、推敲相关的语言表达,用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能够比较准确地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看清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从更高层次上领悟文章的主旨、情感,在内化细节描写时能够逐渐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一、感知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人物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在小学语文文本中,每一个人物形象,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密切相关。可见,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知课文所表达的人物形象。
如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课文重点描写的人物是父亲,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就是学生学习课文需要感知的人物形象。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描写父亲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根据细节表达的特点,从文本中画出的词语、句子中,描写肖像的有“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描写动作的有“突然站定”“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最多的是语言描写“林子里有不少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在这些细节描写中,以“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为例看,说明父亲在树林里的举止特别小心,不愿惊动栖息在树林里的鸟儿,由此可见父亲作为一位十分爱鸟的人,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心里都想着鸟儿。二、把握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是指能够体现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物的道德品质。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通常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细节描写,更深入地窥探人物的精神境界,把握人物的性格定位——明白课文所写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白求恩大夫,学生如何把握白求恩大夫的性格特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白求恩大夫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细节进行体会。先从外貌描写看,“眼球上布满了血丝”是“两天两夜没休息”的结果,为了及时抢救伤员已经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说明白求恩大夫是多么敬业;再看动作描写,“……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从这些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求恩大夫作为一名战地医生不仅具有不顾疲劳与死神抗争的精力,而且具备精湛的医疗技術,更具有救死扶伤的伟大品质;最后从语言看,“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这些语言突出了白求恩大夫在死神的威胁中坚守在手术台上的决心和意志,彰显了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三、审视人物内心
人物的心理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但在文章中,却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这些包含着可供读者揣测人物心理活动的表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识细节的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比较准确地抓住它们,并通过它们捕获人物的内心活动的轨迹与情感的波动。
如教学《灰雀》一课,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来描写列宁和小男孩对待一只灰雀的故事,没有办法直接写人物的内心,但是作者通过人物所表现出的一些细节,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在列宁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时,小男孩的回答是:“没……我没看见”。这一个细节描写,体现了小男孩在一瞬间的内心活动:如果如实回答的话,这个人肯定要他放回灰雀,可自己又那么喜欢灰雀;因此他选择回答没看见,但毕竟是撒谎,心里是虚的,结果说出口时有些慌张,显得有些结巴似的,生怕对方看出来是自己捉了灰雀。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的内心看得一清二楚了。
总之,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并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在阅读中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为在习作中灵活运用细节描写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