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声音
刘娜
摘 要 高质量的声音就是好听,柔和、有弹性的声音,其中跳音、快速的音阶练习就对训练弹性的声音对很大的帮助,训练时选择自己容易驾驭的音区进行训练,上下行的歌唱“通道”保持一致。
关键词 柔和;弹性;跳音
许多歌唱家经常形容“高质量”的声音像绸缎,像百灵鸟等等,这里都包含了弹性这个关键因素,经常有人说能唱强但是没法唱弱,没有办法有力度的变化,这就跟声音没有弹性有很大的关系,如何让声音变得动听,悦耳,做到气息的律动,声音的流动,这种感觉就是弹性的特质,是从容的,持久,延伸的感觉,用这种方法即便是音很高还会觉得声音留有余地,游刃有余,增加了声音的美感,上面的歌唱通道还有,不会觉的是唱到它的极限了,训练“高质量”声音的练习方法可以通过训练跳音练习,跳音是让我们摆脱歌唱肌肉群僵化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方式,也是增强混声中假音音色的一个手段,首先唱跳音练习跳的时候不能有太多向下压的感觉,这样声音容易发死,感觉就像是钢琴里弹跳音一样,有坐下去又有反弹到上面的力量,像弹簧一样,有弹跳性,让全身歌唱肌肉群协调发力,就是腹部跟声带闭合的频率要一致,协同配合,速度要快,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感觉,找到呼吸配合的感觉,为什么有的时候腹部用了力量声音还是没有变化,是因为腰腹部没有跟声音建立对抗的联系,跳音的技术就是声音要唱到咽腔里,这样会获得共鸣,咬字的感觉是半松半紧的,有弹性的,气息是托举、支持的感觉,不让气息过于的往下沉。
在演唱中,气息的感觉不是一成不变,有的时候在唱延长音的时候会觉得两侧扩张的感觉比较明显,在唱跳音的时候会觉得中间腹部的紧张度比较明显,感觉像拖着一样,两侧扩张的感觉就不会很明显,、根据不同的要求会有不同的感觉,当两侧扩张的时候里面就是会有紧的感觉,当唱跳音的时候,依靠里面彈性的支撑,两侧扩张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练习的母音可以采用i母音,声带比较拉紧,容易进入咽腔,虚实相间的单音练习,感觉声音不是停留在一个音上,是一直在输送,流动感觉,这种方法在唱大跳音的时候,这种高音前的弹性就会让声音有弹性,有点像冲浪的感觉,很多人第一个音唱的比较好,但是高音就唱不上,很多是因为第一个音唱的太满了,消耗了过多的能量,一开始演唱的时候不要出特别强的声音,让声音赖在气息上,唱在气息上的声音是可以长大的,练习的音阶较多采用从上到下的,可以更好地体会叹气的感觉,在歌唱中古典歌曲里就经常又会很多的颤音,就是用跳音的方法由慢到快,慢慢加速演唱的,这种快速的抖动是肌肉的抖动,快递还要找到比较轻盈的力量,声音只有弹性才能让声音收放自如,带着跳音的感觉带到来唱连音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练习方法,有弹性的另一面就是僵硬,为了克服僵硬的坏习惯,让肌肉适应弹性的状态,快速音阶可以唤醒肌肉的高度兴奋度,肌肉兴奋起来,僵硬的状态就会改善很多,快速音阶可以采用五度的音阶,匹配有点难度的练声曲,一旦产生了僵硬,声音就会流动不起来,反而可以让学习者去改善自己的演唱技术,但是要注意在唱下行的时候小舌头、软腭那些部位要继续保持抬起来,立住的状态,不能塌下来,好的声音会让人感觉声音是在运动中产生的,而不是静止的,有些人唱歌感觉很动听,就是因为声音是有弹性的,圆润的,有的人唱的声音就很笨重,就是因为声音没有弹性,不流动,静止的感觉,弹性歌唱的难点在于歌唱的肌肉都紧密相连,例如声带闭合但是又不能让声音僵硬,憋的力量用的要恰到好处,它能让声带闭合住就可以,憋的力量过度就容易变成身体的憋,脖子、胸腔还要放松,有的时候产生了僵硬的力量会连带着肩膀,胸腔,脖子,所以在唱的时候可以头部、肩膀可以横向的运动,让僵硬肌肉得到放松。声音没有弹性的时候也可以加入狗喘气的练习,让腰腹部的肌肉动起来,让肌肉适应这种弹性,原理就像是二胡里的柔弦,有让声音颤动起来,但是也要注意颤动的频率,要在人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高质量”的声音就是有气息流动的感觉,弹性的声音是高质量的重要保证,真声太多声音的持久性就不长久,弹性的声音是真假声结合,收放自如的,中低声区的弹性为高音做好了铺垫,高声区演唱时喉头力量不要过大,不能让声音滞住,僵硬,要让声音柔和、流动,有泛音,弹性的练习是一种比较难得演唱技巧,建议慢练,考虑用中低声音自己比较容易驾驭的声区演唱,用比较简单的歌曲练习,不要用难度大的歌曲,这样会加重嗓音的负担,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中低声区的基础,也是为高音做好的铺垫,练习歌曲的时候可以一句句,一段段仔细体会弹性歌唱的感觉,找到了感觉再循序渐进的往上唱,弹性的声音要贯穿的全曲,声音要悦耳,动听,有美感。
参考文献:
[1]范晓峰著. 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音乐周报,2008
[5]吴波.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曲目选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