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市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晓晓
【摘 要】流行音乐自走向了音乐的历史舞台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生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可以说,流行音乐无处不在。笔者以成都市为例,对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进行研究分析,详细阐述流行音乐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个性、特点。
【关键词】流行音乐;社会作用;成都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42-01
“通俗音樂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和感情,歌词较为口语化,音域适当,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征,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需求。
成都有着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好政策,有共同繁荣原创音乐的激情和梦想,却常常遇到“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哪个点来突破”的问题。
音乐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行业属性,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家情感的主观表达,它关系到人的思想和感情,关系到音乐从业者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处事格局。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最自由最不易被固化的,因此,艺术创作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更愿意将此种偶然定义为“必然中的偶然”。
音乐创作可以用政策指导吗?音乐创作可以通过文件给予规定吗?其实,我们对音乐创作最好的方法,也是最迫切需要的,是“尊重和扶持”。
一、关于尊重和政策扶持
(一)在专业上尊重。充分发挥音乐创作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是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艺术创作,我们都予以尊重。让每种风格、每种题材的作品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在名誉上尊重。给原创音乐人更多的荣誉,更多的展示机会,更多的媒体关注度和曝光率,让其内心升起作为一名音乐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时刻以一名“有作为、有国家情怀、有使命担当的音乐人”的标准来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勇创佳绩。
(三)在创作上扶持。举办更多的采风创作活动,更多的专业研讨会,更多的名家讲座,更多的音乐创作论坛,更多的作品发布会或个人作品推介会。
(四)在创业上扶持。若有可能,可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集中办公,可有选择性定向发放创业专项资金,可对创业者在项目立项、资格审批、演出许可等方面开设特别通道,可在税收方面予以特殊优惠政策。
做好了上述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客观认识音乐文化产业参照环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难免“就音乐,谈音乐”,其实,更合理的做法是将音乐文化产业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来分析,放在一个更全的产业链条的动态环境来认识。
二、五位布局,规划成都城市空间“音乐格局”
(一)东部音乐创作生产区。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东郊记忆”为重点,依托三圣花乡、蔚然花海,聚集音乐企业、音乐人才、音乐创客,重点发展音乐创作生产和数字音乐制作传播,打造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核心区。
(二)南部高端音乐演出区。有序推进省级文化艺术中心、成都天府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演艺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高端音乐演出。
(三)西部传统音乐演艺区。依托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艺术院校,重点发展传统音乐演艺和音乐培训。
(四)北部音乐产业聚集区。依托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凤凰山公园、保利198音乐公园,重点发展音乐产业聚集区和音乐主题公园。
(五)中心专业演艺市场区。依托现有演艺场馆和市场,建设城市音乐厅和音乐坊,重点发展音乐演艺以及音乐出版、乐器和音乐设施设备等专业市场。
最后,加强音乐品牌的对外推介,构建市场推广体系,建立品牌标识和品牌内容,从而以贸易和投资的形式,推动音乐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得到可持续、更好的效果。在品牌推介上,政府主导打造公益性品牌音乐主题活动,建设国内一流的品牌乐团;市场主导打造品牌音乐企业、音乐经纪人、原创音乐榜、流行音乐节、音乐演艺明星等;通过宣传推广,持续提升音乐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在产品贸易上,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培育外向型音乐企业,支持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其与国外知名音乐机构进行合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战略投资,推动音乐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加强国际音乐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充分考虑各国文化系统、宗教信仰、审美标准,贴近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推出更多具有城市特色、城市风格、城市气派的音乐精品。
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同样因为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流行音乐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反过来社会又造就了流行音乐的繁荣。流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缓解社会压力、提高人民群众审美水平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加速发展时期,流行音乐有利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
[2]杨春景.流行歌曲的文化审视[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李广.音乐与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