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化的传承方法及表现

    周瑜 包琦 沈丹逸

    内容摘要: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蕴藏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然而伴随着通俗文化的兴起,京剧艺术逐渐衰弱。我们应当为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扩大京剧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展现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的强大魅力。

    关键词:国粹 京剧 传承方法 创新形式 表现手法

    说起国粹,众人心中首先想到的便是京剧,说到京剧,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国粹。当一个事物能够与一个词等同挂钩的时候,往往代表着它本身存在着一个大众心中普遍认为的价值。为何能够拥有这样一个价值,如何不断发展并持续生存到至今,是引起我们不断探索的原因。就这样,京剧,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面纱逐渐被拉开。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京剧的历史发展简单来说主要是:发端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成熟于晚清北京,鼎盛于抗战前期。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弋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支撑着近百年来的京剧艺术殿堂。

    一.京剧为什么被誉为国粹

    京剧能被誉为“国粹”,能在“文革”结束后首先恢复并被人们所喜爱,其本身一定具备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中国戏曲到国外演出最多的剧目便是《三岔口》。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在看过《三岔口》后曾写过以下一段评论:“在《三岔口》中,表现了一个护卫及客栈老板之间的斗争……他们的不合由杂技和剑道艺术表现出来……这些艺术的结晶将使观众有一个感官上的奇妙经历。”[1];在京剧《真假美猴王》中,真猴王和假猴王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一样的,为了让观众能够辨别真假,演员们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幅度、节奏和强弱的微妙变化,在舞台上树立起两位截然不同的真假美猴王的形象[2]。由上可见,京剧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并不是单一的、枯燥的,她包含着多元的要素,承载着演员艺术家们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不懈研究,也正因如此,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艺术终究为艺术。

    然而,京剧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她的舞台艺术上,其本身凝结的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价值观,亦是艺术程式的完美体现。《四郎探母》中趁夜过关探望母亲的杨四郎、《霸王别姬》中因楚霸王英雄末路而自刎殉情的虞姬、《连环套》中明知黄三太是仇人之子却未加伤害反送他下山的窦尔墩……“故事”里并不仅仅关于情与爱,还牵涉政治、家族、孝道、恩怨、责任与伦理。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诸多中国经典的哲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京剧表现的主题集中在“忠义”、“仁孝”、“情爱”三大方面,京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凝结了全人类共同美德与情感[3]。

    二.如何传承京剧

    在中国众多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京剧,关于传承又是如何呢?京剧是高雅艺术,定位“国粹”,高高在上的感觉,要传承得想法贴近民众,喜爱不代表热爱,放到现在,难度不小。任何艺术形式,只有不断的变革创新才有生命力,不变革创新就只有死亡。大家津津乐道的老一辈京剧艺术大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也是因为他们在变革创新的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天女散花》是梅兰芳先生早期经常演出的古装戏之一。他对天女的化妆、头饰、服装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为了表现天女飞天的御风而行、衣带飘舞的效果,他把天女服饰的水袖取消,改用两条长绸,用武戏的基本功,把长绸抖动起来,创造了“绸舞”,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现手段[4]。除此,在传统戏曲的水袖表演方面,越剧有着突出的表现,能在挖掘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利用独特的水袖技巧,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将传统的白色水袖改为红色,挥洒舞动起来满堂生辉,令人振奋[5]。因此,没有变革创新,京剧就会和明清家具一样,最终变为少数人赏玩的古董和活化石,而不会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三.大时代下京剧创新改革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研究,前有大师们花费无数心血创造出来的鼎盛时期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在现时代大背景下的关于京剧的“改革”创新进展的并不是十分顺利,光是记录和传播就十分困难。著名摄影家吴钢在拍摄京剧中的翻跟斗时说道:“我在三十年舞台摄影生涯中,极少用闪光灯拍照……由于演员的一套翻腾动作速度很快,所以一定要選用充电速度快的大型闪光灯……在演员翻出的同时,连续多次地按动快门,在一张反转片上,形成一连串连续的、凝固住的影像。”由此看出,虽然科学技术与摄影器材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摄影创作方法与表现力,但是想要让精彩的京剧舞台效果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比我们想象中要难的多,对摄影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技术娴熟,还要熟悉戏曲规律并能选用适当的摄影技术、摄影特技来全面表现演员的表演。

    除此之外,想要真正在视觉上传达动作的精髓与内涵,不仅拍摄较难,京剧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想要表现特定的场景时往往会用到一些特技手法,例如在表示剧中人物猝然昏厥或者死去时,常常用“摔僵尸”的特技手法,来强化人物的刻画。这种特技难度极大,特别是“硬僵尸”,如果没有真功夫,摔下去可能就真起不来了[6]。舞台上各路英雄碰面,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比试,更是演员火候、功力、名气的较量。另外,不同的派别也有不同的风格,尚派的难度在《失子惊疯》中能够得到体现。在京剧的四大名旦之中,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刚健挺拔、酣畅奔放,对于演员自身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传人不多[7]。

    四.京剧传承的迫切性及表现手法

    现如今,中国的发展主力已经变为80后及90后等群体,据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30余年间,已有24个剧种消亡,17个剧种未完全消亡。戏曲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票友群体——更准确的说年轻观众的缺失,是造成这一衰落的主因之一。关于京剧的传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在人类各种艺术中,只有戏剧需要通过各色普通民众的自愿集中、当场观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因此,在年轻人中挖掘粉丝,说的重一点,已然成为挽救戏曲的当务之急。不同时代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物主体及价值观,想要得到当代观众的认可,我们的传承方式同样需要更新换代。

    戏剧本身的创新可从其服饰、妆容等元素入手,向多方面拓展延伸,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类似于汉服改造、动漫周边等形式,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当下潮流方向,从人们的关注点入手,突破大众对京剧固有的认知,将其从“高处不胜寒”的位置拉入到群众的生活之中。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传承之法,例如日本的歌舞伎,从服饰、音乐等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同及相异之处获得可取之处。

    对于传播的手段,中国近几十年来关于文化传承的综艺并不少见,早期的有《曲苑杂坛》、《梨园春》等综艺,后有《快乐戏园》以及近期的《经典咏流传》、《传承中国》、《中国戏曲大会》等优秀节目。其中,《曲苑杂坛》是从1991年开播到2011年停播,节目主持人汪文华女士在采访中曾说道:“节目跟不上大形式,现在都选秀,传统也没什么人看了,就得被挤下去。”相比较而言,现在确实是一些明星户外游戏类的综艺收视率更高,但是关于文化传承方面的各类互联网分享也开始逐渐突出,注重文化传承的群体也逐渐增多,我们现如今所面对的难点就是如何将其从“夕阳论”变成“年轻票友”,让京剧文化也能在这些年轻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根深蒂固。要想做到如此,我們的传播方式必须要多样化,尤其是表现的形式、表达的氛围要与往日而有所不同。说到京剧,人们会想到文艺、神秘、向阳春雪等词汇,那么如果我们将其与高科技、电子、时尚、潮流前卫等元素相碰撞,会出现什么另样的火花呢?只有投其所好,才能吸引住更多的年轻一代,继而引导他们深入发掘这个历经百年的文化魅力所在。这时,人们对京剧的感触绝对不会只停留在喜欢而不热爱的层面,古老并富有年代感的毛衣外面将披上一层年轻且新颖的外衣,而装备整齐的新一代会将之传承并发扬光大。

    五.总结

    余秋雨先生曾在其所著的《中国戏剧史》中说道:中国传统戏剧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它太急迫的鞭策改变不了它的基本步履,对它太严厉的斥责也惊动不了它的容貌体态。先生认为对中国戏剧所做出的公正的体认,必是从历史梳理中、广阔视野中以及观众接受中获得的。如今,在这个“观众意识”强烈的社会中,我们相信,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京剧,终将会如先生所说:彼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今天的生命状态与一种遥远的生命状态的蓦然遇合、相见恨晚,哪怕仅仅是轻轻一段,不知来由却深深入耳挥之不去。

    参考文献

    [1]吴钢著.美丽的京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048.

    [2]吴钢著.美丽的京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078.

    [3]李伊曼主编.京剧·风搅雪多媒体跨界艺术纪实[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P3.

    [4]吴钢著.美丽的京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154.

    [5]吴钢著.美丽的京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186.

    [6]吴钢著.美丽的京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082.

    [7]吴钢著.美丽的京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122.

    [8]余秋雨著.中国戏剧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99653W(指导老师:华思宁)

    (作者介绍:周瑜、包琦、沈丹逸,江苏大学本科在读,视觉传达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