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板书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
陈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课堂带来了不少新气象,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了用多媒体包办一切,连课堂板书也由多媒体呈现。其实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不能过多过滥,更不能包办一切。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之一,它的影响不仅在板书本身的示范性,而且在板书之外,还有一些多媒体无法达成的功效。一、有助于练好写字
教师的课堂板书对学生写字有着润物无声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写字上受教师的影响更明显。当教学中出现了需要学生书写的字时,教师及时用板书呈现,指导书写,既为学生树立了持续练字的榜样,又可以把课标在练字时间上的要求落到实处。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动辄就是课件出示,很少拿起粉笔写字,只是配合着说说怎样写,那样不仅会给学生留下写字只要说说就可以,而且会给学生留下能用电脑代替一切的印象,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电脑优先,时间一久,他们就养成了疏于书写的不良习惯。或许有人说,用视频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其实不然,低年级学生的课本上就有描红,那种规范自然不低,但学生为什么描过之后并没有把相关的字写好呢?因为低年级学生离“规范”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同时,“规范”又总是一副一成不变的面孔。不像教师的现场板书,要求学生认真看一笔一画的写法,到了关键的地方,还停下来进行强调,并用色笔特别标示出来;虽然教师的字看上去比不上视频提供的范字,但教师的字是手写体,而其中的差异反而成了学生可以企及的相对低一级的目标,所以字写得好的语文教师班上的学生都喜欢模仿其写字的笔法,学生写字多数也喜欢以写得像老师的字为荣。二、有助于创新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当然可以用课件来完成演示,但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会只是机械地走教案,因为学情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也就要求教师需突破设计的藩篱,根据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导致原板书设计发生相应的改变,课件都是事先制作的,有些还比较复杂,临时改变是比较麻烦的,如果教师用板书则可以灵活地处理各种变化。同时当教师的板书追求一些新颖的表现方式,教师手写时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感知由部分到整体是怎样组合而成的,既能给学生一种鲜活感,又便于学生轻松仿抄下来;如果课件制作则要费时费力,整体性呈现时也给学生学习理解带来不便。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为了通过创新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道理,我潜心解读文本,发现并挖掘了文本中的母亲形象,再以此为突破口,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课文中比较用法的基础上,梳理母亲在课文中的所作所为,确认母亲其实就是课文中的落花生。教学中可以及时地用现场板书进行表现,学生看了之后,也能够一目了然。
可以看出,像这种情形,使用课件不仅费时耗力,而且效果不佳,不如课堂板书来得灵动快捷,效果显著。三、有助于互动交流
板书过去一直被当作教师的“专利”,对于学生来说,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结果再好的板书可能都唤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我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就采用了课堂板书的形式来增进师生间互动交流,顺利达成了理解诗的哲理意蕴。采用板书把蕴含诗意的载体——游历庐山的过程很清楚地从文字到直观图形进行了转化。这一转化又暗合了诗人游览庐山的心路历程。看上去对一首明白如话的诗这样画来画去,好像是多余的,甚至有远离语文之嫌,但欣赏古诗特别是哲理诗往往曲径通幽。这节课中的板書,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采用师生共“画”来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板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共“画”,不仅巧妙地把诗意表达出来了,而且为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哲理意蕴架设了一道桥梁,让学生得以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板书如果采用课件制作、演示,就无法达到实际效果了,再好的设计都是枉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板书不是过时了,而是不能轻言放弃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