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学生思辨活动
钱莉萍
所谓思辨,是一种思考和辨析的学习行为,将思辨教法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机会,对形塑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启动后,不妨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质疑活动、想象活动、实践活动,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调度,成功激活学生争辩思维。语文阅读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思”,而思辨能力是支持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基础,唯有全面历练学生思辨能力,才能成功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发动质疑活动,激活学生思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学习行为,不同群体学生有不同阅读认知,从学生个性出发展开教学,具有更丰富的现实意义。
1.个体阅读质疑
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能够快速激活学生思辨思维,形成崭新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教材文本展开质疑性阅读,教师需要给出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教材本身具有权威性,肯定难以找到存在的瑕疵和不足,不妨让学生找到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片段,对同一内容形成不同的理解,这也是质疑问题设计的重要取点。
发动学生展开阅读质疑时,教师需要给出一些明确的提醒,以矫正质疑的方向。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布设了质疑学习任务:这篇小说写于特定的年代,面对国家沦陷,每一个有良知的国民,都会表现出极强的爱国之心。学生拿到阅读任务后,再次展开阅读思考,很快就有问题涌现:这篇小说重点是描绘韩麦尔先生的,为什么要将过多的笔墨放在小弗朗士身上呢?小镇上的居民为什么不直接和侵略者对抗呢?从小说情节中没有看到侵略者的身影,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并发动学生展开集体讨论,课堂学习进一步展开。
2.合作阅读争辩
发动学生展开合作互动性课堂辩论活动,这是最为典型的思辨形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设争辩话题,组织学生在不同范围内展开争辩讨论。小组争辩、班级辩论、小组对抗辩论等,都是可以选择的争辩形式,教师要针对教材教学内容展开精细设计,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奠定基础。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动争辩思维活动,势必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辩论话题:阿长这个人物有不少缺点,也有太多值得敬佩的优点,有人说不能因为她做了好事,就掩盖她的缺点,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学生快速形成两个阵营。正方观点是赞成,认为阿长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鲜明,不能因为她做好事就忽视其缺点,这是不科学的。反方观点:阿长身上的确有缺点,但相比其优点,简直不值一提,自然可以忽略不计。教师也参与课堂辩论活动,与学生一起互动。课堂辩论没有输赢之分,通过辩论让更多学生获得学习认知。
二、启动想象活动,引导学生思辨
教材文本内容大多具有经典性,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更为成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课堂演绎展开学习体验,自然能够获得最为鲜活的阅读感知。
1.展示个性想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学生个性想象力的最直观诠释。在教材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展开个性想象,自然能够得到丰富多彩的想象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想象展示舞台,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学习思维,还能够给其他同学带来启迪,形成良性学习氛围。教师在学生展开阅读想象时,需要给出必要的提示,为学生想象规划清晰方向,这对全面提升阅读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
杨绛笔下的《老王》,在其肖像描写时,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将“老王”的形象给直观展示出来了。关于这个老王是怎么死的,作者没有详细介绍。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对这个情节进行讨论。学生根据阅读认知展开讨论,给出了多种阅读理解。有学生说,这个老王因为疾病缠身,最终病死家中了;也有学生说,老王身体残疾,多种疾病的折磨,让其痛不欲生,很可能会选择自杀。
2.编演课本剧目
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特殊敏感性,教师为学生设定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自然能够为学生提供立体性学习历练。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有个性认知,在创编台词、动作、表情时,自然会产生一些分歧,课堂争辩在所难免,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最终达成学习共识,无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品质。
《台阶》中的重点人物是“父亲”,这是一个勤劳的农民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同桌两个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一个饰演父亲,一个饰演作者,展开一段对话演绎。学生领到阅读任务后,积极行动起来,创编台詞,展开彩排,很快就进入到角色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给学生以更多指导,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对学生的个性表现给出积极评价。
三、创新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辨
创新阅读教学实践,教师需要有拓展意识,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学习,为学生推介一些阅读篇目,让学生结合课内教材内容展开对比学习,自然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1.展开课外阅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训练时,需要有兼顾意识,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延伸阅读推介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材料进行多重对比阅读,并在思维冲突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实现阅读认识的顺利内化和升级。课外阅读推介时,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取向有一定了解,以便给出针对性引导,以成功调动学生阅读学习思维,并在多重对比阅读实践中形成阅读感知能力。
拓宽课外阅读需要一定时空条件,教师对此要有充分准备,不妨先为学生布设课外阅读训练任务。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之前,便给学生布置了课外阅读任务: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叶圣陶先生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具体分析解读,形成系统学习认知,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迅速行动起来,查阅教辅材料,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展开有针对性阅读学习。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个课外阅读任务,将学生学习思维无限延伸,形成崭新的阅读认知。
2.开展读写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对读写融合效果的最直观解读。在阅读思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活动,不仅是对阅读认知的内化处理,也是一种思辨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反思、阅读感悟、阅读想象等形式展开读写训练,可以升华学生阅读认知维度。读写是对阅读文本的深度解析,也是对自身阅读感知的理性梳理。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散文,教师在学生深度阅读基础上,为其布设了读写训练任务:学习文本写法,选择你最为熟悉的一个角落,展开仿写创作,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听说要进行仿写训练,都显得很兴奋。因为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一定操作兴趣,自然能够快速启动学习思维,形成丰富学习驱动力。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关系到学生阅读学习的健康成长,教师要为学生思辨学习架设更多桥梁,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思辨训练,并在不断思辨中形塑学科能力。教师需要给出一些方法传授,让学生学会思辨、善于思辨,以拓宽思维阅读,这对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品位有积极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