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育的动机及贡献

    李静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灾难时期,这一时期各地涌现出大批学校,沂蒙抗日根据地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学校课程,更重要的是适应战时需要,培养士兵的作战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动员广大群众,协助中共中央开展工作,对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根据地;学校;教育

    自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军全面侵华,气势汹汹。为了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中共中央决定大力支持学校的创办,以学校为基础提高我军及人民的作战能力,团结精神,恢复国家的安宁与稳定。沂蒙抗日根据地紧跟中央的脚步,随即开办多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以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

    一、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在日军全面侵华之际,山东首当其冲,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沂蒙地区作为山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更是难于幸免。日本侵略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及敌占区实行奴化教育,极力宣传所谓的“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企图控制儿童及群众的思想为他们左右,达到其侵略占有中国的罪恶目的。中国必须奋起反抗,积极宣传抗日思想,而学校是育人的阵地,教育是民族兴旺的源头,肩负着宣传抗日,团结教育民众,培育军事作战人才等重任,可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使人民铭记中国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保家卫国是己任要勇于承担。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必须建立发展学校教育,反“奴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推动武装抗日运动,培育大批优秀人才,提供抗日生源,提高部队作战力。

    二、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育的动机和贡献

    (一)培养士兵的作战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

    1938年毛泽东曾提出干部教育的有关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都要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并说“干部学校越大越好”。沂蒙抗日根据地作为山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地,自抗战以来民众的抗战热情高涨,多次受到中央的提名表扬,但该地缺乏战斗经验,甚至出现有军队无统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学校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干校在临沂的创办为临沂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至1939年底,仅岸堤干校就培养了五期学生,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军政干部2,4000余人,[1]加强了人才队伍的建设。1940年抗大第一分校迁到沂蒙地区后,汲取了岸堤干校等多所干校的有生力量,形成一所治学严谨,组织规范的高素质院校,把一批批只会握笔杆的知识青年训练成既能够持枪上阵,奋勇杀敌,又可以运筹帷幄,指挥部署的优秀人才。1941年,我主力部队趁敌人外出扫荡,郯城空虚的时机,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克敌人在鲁南的最大军用粮仓所在地——郯城。学校派出一个中队约有一百二十人参加了战斗服务,师生冒炮火向前线扛送子弹,送饭送水,帮助向外抢送缴获物资,学校师生同当地群众,全力以赴,三天内把敌人的军粮全部运光,其中师生约拖送一万余斤。[2]干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勇有谋,参加多次抗日战斗。

    干校的开办加强了军队干部人才的建设,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前线牵制敌人,阻止其前进,[3]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动员广大群众

    为了争取各抗日民族党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奋起反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的大潮中,为民族解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共产党启迪民智,将目光转向了教育。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的学校,不仅有干校,抗战小学,中学,大学等基础规范学校,还有识字班,儿童团等富有革命特色的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组织学生下乡宣传科学思想,用表演文艺节目的形式鼓舞人心,以动员群众参军拥军。根据一些曾在抗大第一分校的同志回忆,学校七年中编写和书写的宣传材料,标语漫画不少于1000种,谱写通俗流行歌曲100多首。[4]众多沂蒙红嫂都出自识字班,使识字班成为当时沂蒙红嫂的精神传承的载体,动员了广大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抗战的积极分子。

    (三)协助中共中央开展经济建设工作

    战火摧残着中华大地,人民生活日益艰苦,朝不保夕。面临如此情况,政府下达减租减息的法令,开展大生产运动。实际上,法令开始实施的并不顺利,地方官员怠慢,地主豪强阻碍,甚至部分群众也反对。但是学校学生思想比较开放,能跟着党的思想走,所以大力开展学校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干校曾帮助农民大搞春耕生产,在农忙的时候帮助农民看孩子,组织农民集体秋收活动等。滨海中学根据战时需要设置了不同的学科专业,学校师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联系实践。工矿业学生曾赴日照,在挡潮坝工程中写下辉煌的一笔。会计专业学生为农村变工队设计出一套完整、实用、便捷、有效的的记账公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而师范生将战时教育思想、革命政治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最典型的便是张建华同学最先提出的“庄户学”,曾在莒县轰动一时,后在全临沂推广,进而走向中国的大半边江山。“庄户学”既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文化水平,又不耽误生产劳作,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来了报不能看;发了书,干瞪眼”[5]的情况,农民减少了吃亏上当受骗的经历,不会因不识字而错过政府发布的利于人民的法令政策。农民思想解放,跟上党的步伐,为减租减息运动减少了不少阻力,为大生产运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抵御奴化教育

    敌人在占领地内普遍设立学校,企图实行奴化教育,使我国儿童忘掉祖国,甘心俯首听从日军的指挥。为了打碎日本侵吞中国的妄想,中共中央对其进行政治反攻,创办学校教育儿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同日军宣传的“新民主义”斗争到底,揭露其欺骗人民的虚假面具,以巩固抗日根据地,将日本侵略军驱逐出中国。

    另外,为保证敌占区的儿童不被敌人奴化,在敌占区建立多所“两面小学”,即两套课本,两种教学方案,日伪军来学校时学习四书五经,进行尊君敬长的传统思想教育,日伪军走后,讲抗战故事,家国大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革命思想理论。“两面小学”的创办为抵御奴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解放思想,剔除宿命观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老百姓早已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敢怒不敢言的宿命观,他们寄情感希望于宗教,或是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外国侵略者的迫害也仅仅是加深了这种宿命观,部分民众愚昧麻木,认为是他们的命,他们无力反抗,也从未想过要去反抗。

    沂蒙抗日根据地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面对地主豪强的奴役与压迫,大多农民没有自我,加之顽固分子的愚弄与欺骗,他们不能也不敢有所反抗,更有一些人同豪强地主一起反对党的号召与领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八路军将农民从地主手中解救出来,他们却不知何去何从的情况。要想彻底将他们从旧社会中解救出来,使他们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让他们有保家卫国的觉悟,就必须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先进的抗战知识,改变其陈腐的思想观念。

    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决定打击各种迷信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反对愚昧落后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同这种消极情绪作斗争,并通过学生带动其他群众,接受科学思想,令人民振作起来积极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平邑几所小学组织儿童团破除封建迷信,斗神汉神婆,掀神桌子。[6]

    三、沂蒙抗日根据地学校教育的意义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其广泛动员发动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为扩大地方武装力量,巩固沂蒙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配合政府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另外,它适应了战时斗争的需要,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体来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符合战时的要求,满足了学校建立的最初动机,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学校建立价值和意义。

    [注释]

    [1]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山东解放区教育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14.

    [2]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忆沂蒙(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7:657.

    [3]郑玉强.革命干部的摇篮——岸堤干校[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6:7.

    [4]临沂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沂历史大观(第六卷).抗日战争时期下卷[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376.

    [5]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忆沂蒙(续)[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7:623.

    [6]山东平邑县志编纂委员会.平邑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