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上,飘散不尽的酥油奶茶
韩星海
平生偏爱饮茶,但我不能不说的酥油奶茶啊,将我的心灵飘荡到了那遥远的地方……在我未去神秘的“世界屋脊”——雪域高原之前,第一次有福品尝酥油奶茶是在五年前的春夏之交的一天,我去古城西安惟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里,初次拜见从内蒙古草原来到该寺院当主持的仁饮扎木苏上师,我记得我给他带去的礼物是陕南最好的绿茶。那天下午,当我静坐于他的禅房时,他递给了我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还解说内蒙青藏一带的人民都是以此茶为生活的,这也是客来敬茶的第一道礼节,并问我是否习惯?照寺庙的习俗,这就是禅茶一味,对我这个俗人来说是难得的施舍,其意义不能局限在于习惯与不习惯上。
我手捧此茶,呷了一口,有点浓咸,但有苦涩,后味香甜,稠糊糊,白花花的油汤中伴随着一股冲人的牛奶味,润滑着我的喉咙。我强打精神,一杯下肚后,师傅又递给了我一小盘糕点、米笆和糖果等副食品说:喝一口奶茶,吃点这些零食利于消化,也能除去嘴里的异味和不适之感。我俩交换着喝,在一个多小时内,我总共喝了三杯咸奶茶之后,要说此茶好喝与不好喝,我一时难以评定。但是,从此以后,当秋末冬初或冬去春来时,黄土高原强劲的西北风吹得我嘴唇干燥裂皮时,我都会去广仁寺里饱饮一次奶油茶,便于护唇暖胃,因为寺庙离我家就在咫尺,太方便了。
但我不仅限于此,真正让我对奶茶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还要数2006年的深秋,我在唐蕃古道上采风月数天后,一天都离不开奶茶。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吃一口藏民牛羊肉或食品,解馋的还要数又浓又咸的酥油茶。在大昭寺院,当我给佛教协会副会长尼玛次仁赠送陕西最好的绿茶让活佛们品尝时,他依然如故的敬谢我的是一杯杯酥油茶,尽管语言还有些障碍,但彼此之间心贴着心。行走在唐蕃古道上的青海玉树州,在文成公主的寺庙里头,当一帮喇嘛们得知我们是从西藏迎请文成公主回娘家时,热情的招待,酥油茶不间断的让我喝、让我们喝,传递出了一种汉藏民族是一家的真挚情怀,顿时暖流涌遍全身。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场面,在大昭寺我已经见过多次,现又重演起来。当喇嘛们祭祀时,虔诚的佛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人士还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我看在眼里的是寺庙里一特大的铁茶锅,锅口直径足有1.5米以上,可容积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恩赐。在藏族地区,去探望亲友或病人,要带上茶叶或酥油茶。在喇嘛寺庙里头,给前来求取“神物”的信徒们,施予药品或“神水”中,都有茶叶。在男婚女嫁时,藏族兄弟视茶为珍品礼物,它象征着婚姻美满和幸福。
美好的回忆中还是让我再说一说在青藏线上,有关酥油奶茶的轶事趣闻吧!酥油奶茶非茶不离茶,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两者交融更显贵。远在大唐时期,饮茶之风更甚。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中原文化的瑰宝之一——茶叶。据藏民说,文成公主经过反复调制,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这种喝法。香喷喷、油滋滋的酥油茶饮茶的方法形成后,唐朝文明的礼仪随之传入吐蕃王国。所以时到今日,只要客自远方来,藏族同胞往往就会谈起这段佳话,以缅怀文成公主的贤淑厚德。在西藏山南地区有首《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民歌,说看见龙纹杯,便想起了公主慈祥的模样。在日常的生活中,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中,还流传着许多谚语俗话,例如“一日不饮茶则滞,数日不饮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等等……他们喝的都是酥油茶,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粗叶的毛茶,现在也流行喝起了鲜味的纯茶。酥油茶制作工艺既简单又复杂,先将云南的砖茶揉碎在锅里头或茶壶里头煮沸,呈现出咖啡色时滤出茶渣,滗出茶水,再将茶水倒入打制出的酥油茶的茶桶里,加入核桃仁、适量盐,酥油及烧开的牛奶,拉动茶桶中的“活塞杆”,使水、乳、油三者交融,表面呈现出一层脂肪来。尔后斟入茶碗饮用,营养价值极高,又有茶饭合一的妙处。身居大都市的藏民们,冬季就更离不开酥油茶。究其原因是牧民多食肉和乳品,需要茶来帮助消化。真正形成了“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随之可见,不分男女老少,达到了人人皆饮的程度,每天喝茶多达20碗左右。很多人家常把茶壶放在炉子上,终日熬煮,以便随需随喝。目前,西藏地区年人均茶叶销量达到15~20公斤,为全国省市、区之冠,茶叶消费市场极为广阔。近些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地区的茶叶贸易“钱”景一直看好。
风景这边独好。而对酥油奶茶刮目相看且让我喝上瘾的还要数2007年夏天的日子里,我应邀前去参加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事。一到内蒙古,大小会议室的茶几上和就餐的餐桌上,奶茶充溢,美酒飘香。喝一杯奶茶,就象婴儿在咂汲母亲的奶汁子一样,能让人产生出绵绵的情意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是的,茶与奶都是生活的奢侈品。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庆祝大会上,在参观完伊犁和蒙牛两大奶业集团后,让我感受最为亲切的是坐在蒙古包里头一边悠闲的喝着奶茶,好让我静心舒缓,一边沐浴着草原的清风,听着清脆悦耳的马头琴,一边眺望着包外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吟诵这诗,绝不是北朝民歌中那种略有伤感的格调,而是给我们一种奶文化、茶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新景象。是啊,这都是源于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蒙古族喝奶茶的历史至晚也起于宋辽时代,是将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咸奶茶。茶叶的选料多用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酷爱喝茶,以茶易马传承了近千年。历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换多数的战马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6~758年),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始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宋朝在边关开设有茶马互市,汉人用茶换马成了一种交易。但茶政严厉,于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买马司。其后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复分为两司。元代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政策。到了明代,不仅恢复了宋朝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只换茶120斤,平均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清代茶政执行松弛,私茶多,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到雍正帝胤祯13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至。茶马交易实施了近700年……我茶史钧沉,娓娓而谈,想说明的是茶的作用和重要性是无法用黄金来替代的。茶谚说:黄金有价茶无价!而今,云南省组织的马邦进京,重走茶马古道,就是为了不让人淡泊这段留存下来的美好而又生动的记忆……这一切,正如宋代黄庭坚诗咏道——
陇上千山汉节回,
扫除民域不为灾。
蜀茶总入诸蕃市,
胡马常从万里来。
话其奶茶的制法和喝法基本与藏民相同,尤其是蒙古族妇女人人都练就了一手烹煮咸奶茶的功夫,个个都是煮茶能手。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精心传教女儿的煮茶技艺,姑娘出嫁时,婆家迎亲后,一旦举行好婚礼,新娘就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真本领,这也是走入婚姻殿堂的头一关。新娘要将煮好的咸奶茶,敬奉给各位宾朋客人,以示身手不凡,家教有方。要不,就会有缺少教养之嫌。她们也是用心煮茶,先将伏茶煮酽,再在茶水中加入牛奶烧开,装入茶壶中斟用。要喝咸的加盐,要喝甜的加糖。在给客人献茶的同时,桌子上摆放着炒米、奶皮子、肉食及油果子等,可作点心吃。喝奶茶时可抓些炒米(名叫稷子米)泡进茶碗,若肚子饥饿了,还可在茶中添加些奶油。牧民的茶具多是金属或硬木头制成,在游牧搬迁时不易损坏。细细品味着奶茶,我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无意听到了昭君出塞后这么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
二千年前,在西汉长安有一位生在南国的宫女——王昭君,出塞和亲嫁给了匈奴单于。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长期战乱而撕杀的局面。俩人入了帐蓬“洞房”的第一天早晨,相坐于温情默默的蒙古包中,开始了正式进入生活中的夫妻化。本来是女人的煮茶事,但大单于做了。他先给昭君敬献了自己所煮的一碗白蒙蒙、热腾腾的奶油茶,昭君接过,嫌腥气味太浓而又咸喝不下,而王昭君又给大单于回敬冲泡了一盏家乡秭归兴山一带所出产的茶叶,绿汁清香,而大单于喝后嫌味淡。两人各自交换着生活的习俗与看法,你取我们奶之长,来补自己茶之短,将茶加入鲜奶中相搅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和谐相处,安定一邦,这样汉匈奴关系出现了“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安乐时期持续了六十年……民间的传说是有根据的,历史上也有记载。“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中华大家庭,五十六朵花。花开各不同,茶香醉人心。而今我们弘扬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作用就是和谐文化,青藏线上的酥油奶茶啊,给我的眷恋和遐思正如此,长久而难以淡出。
(作者单位:《农业考古》杂志社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