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课堂生成精彩语文

    叶寿清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喜欢主宰课堂,让学生遵循教师事先预设的流程进行学习。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无法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构筑生成性的课堂,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微观瞬间,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构筑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问题切入,漫溯深处

    美国学者赖格卢提出研究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上,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密切关注课堂的微观教学效果,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深度阅读有关的时候,就会立刻把握住这些问题,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故乡》这篇课文时,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质疑,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文章的一开始就说了‘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那么作者心中的故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切合文章的核心,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学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看来,故乡的哪些事物变化了呢?大家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有学生从人的变化入手进行分析,提出闰土和杨二嫂都发生了变化,还有学生就此问题深入下去,探究发现文章不仅写了人的变化,更写了情感的变化,如闰土和“我”之间的兄弟情感逐渐变得有隔阂。学生层层深入研究,对文章的核心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精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抓住课堂生成的瞬间,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入手进行深入探究,思考如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增值,构筑更精彩的语文课堂。

    二、捕捉意外,顺势而导

    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预设,而应该构筑动态的释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学意外,如师生的表达出现错误,又如学生的讨论突然偏离主题等。我在教学中积极把握住这些课堂微观瞬间,对这些意外的事件进行顺势引导,将错误和偏差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在阅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岳阳楼记》的时候,我正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描写岳阳楼,尝试在脑海中想象这是怎样的画面时,突然有学生提出:“我读过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其实作者根本就没有去过岳阳楼,既然如此,他笔下的岳阳楼没有什么真实性,我觉得没有什么探究的必要吧。”首先,我肯定了该学生的想法,该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问题,这是值得鼓励的。其次,我则利用这个意外之处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写眼前之景,还是为了写心中之情。”学生有所感悟:“作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作者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虽然作者很有可能没有见到过岳阳楼,但是作者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重塑了岳阳楼,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有效地把握住课堂意外,则能动态调控课堂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僵化的,有助于让学生灵活多变地展开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鼓励争论,加强互动

    我在教学中将话语权充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我也会积极观察课堂微观教学效果,当发现有学生欲言又止的情况时,就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其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想法。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范进中举》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阅读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场景,并说说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描写范进发疯,是同情多一点还是讽刺多一些。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个被封建制度伤害的人,作者十分可怜他,所以是有同情的态度。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主要目的是为了讽刺世态炎凉,因此是讽刺多一些。我鼓励学生各自找出文章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将大家的看法整合起来。这启发了学生,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作者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来写作的,所以同情和讽刺兼而有之。”我又鼓励学生思考是否曾经读过其他有类似人物形象的作品。学生的讨论范围更广,如有学生谈及自己曾经读到过的“孔乙己”,认为作者也是怀着类似的想法来塑造人物的。

    在精彩的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并改变师生关系,将自己变成引导者和点拨者,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促使学生成长。我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每一个微观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这样就能起到以学定教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單位:江苏省清江中学(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