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背景下民众爱国情感的激发、引导和升华
刘睿 黄金金
[摘? ?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培育民众爱国情感的最有效途径。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我们应该借助全球抗疫实践,将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采取切身利益关切、直接体验和纵横比较等方式深度激发民众爱国情感;加强对民众爱国情感的引导,使之实现“爱祖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实现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担当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爱国的感性体验与理性体验的有机统一,在非理性蔓延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理性爱国;促进民众将爱国之情逐步升华至信国之笃、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把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统一起来。
[关键词] 全球抗疫;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情感;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性爱国;民族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07-0041-0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的重要精神密码。情感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 211,厚植民众爱国情怀构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任务。但“感情并不是给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事实产生出来的”[2] 23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培育民众爱国情感的最有效途径。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与失序的全球疫情防控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时下,我国民众爱国情感普遍高涨。然爱国情感具有主观性、复杂性、多向度性和多层次性特征,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全球抗疫带来的契机,激发、引导和升华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两年学界虽然有人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但少有集中将全球抗疫与培育民众爱国情感有机勾连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着重探讨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激发、引导和升华民众爱国情感的基本指向与操作要点。
一、全球抗疫背景下激发民众爱国情感的重点对象和主要方式
爱国情感作为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公共道德情感,深植于中华儿女集体无意识中,有赖于社会各界运用不同契机、介体,将之有意识地激发、引导、升华,方能转化为个体显性的爱国意识和报国行动的内驱力。其中,“激发”是培育民众爱国情感的首要环节。
(一)以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深度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 52,党中央和教育部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要聚焦于青少年”[4]。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爱国情感萌芽于童年时期,形成于青少年时期”[5] 1,因而深度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
新时代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结构特征决定必须深度激发其爱国情感。首先,青少年具有该年龄阶段所特有的体验结构。青少年还处于人生的求学阶段,尚未直接投身社会实践,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休戚相关性、复杂的社会现实等缺乏深刻的体悟;同时,青少年大多心智、人格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情绪、直觉、偏见等所主导,因而对国家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其次,新一代的青少年主体生活在改革开放成就斐然的时代,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中华文明奋然崛起,国内环境和平稳定,因而对于“民族苦难”“物质匮乏”等辛酸历史普遍缺乏直接体验。平静安逸的生活,使他们往往将当下的“富足、安宁”视为理所当然。虽然新时代大多数青少年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怀,但他们的爱国情感往往处于一种抽象的、懵懂的、表层次的、稀薄的、即时的发展状态,需要教育主体在恰当时机采取恰当方式,从心灵深处激发、唤醒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挚情感。
对此,笔者认为,全球抗疫链式效应为深度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提供了契机。2020年以来的全球抗疫作为一场公共危机的应对活动,引发了一系列链式反应,其中之一便是将全体民众的关注焦点迅速由私人领域转向国内外公共领域:由对不同国家的抗疫应对方式和成效的关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力度、公共卫生水平、国际合作态度的直观感知→对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特色、执政理念、治理能力等的比较分析→对中国与他国在公共卫生、外交、经贸、科技等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洞察→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体悟→对国家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人使命担当的思考。这些在平静生活中很难被青少年关注的方方面面都集中凸显和汇聚到青少年的意识世界中。值此契机,在教育实践中,我們应该借助全球抗疫活动,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中,将注视焦点从校园象牙塔转向真实的客观世界,从小我走向大我,最终使其爱国情感变得更具体、更清晰、更深刻。
(二)以全球抗疫作为触媒深度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情感社会学研究表明,以突发事件为触媒,对非执政原因所引发的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能有效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感。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综合研判、沉着应战、精准防控、科学施策、强力落实、快速处置,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一些西方国家由于防控不力致使疫情持续恶化,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不断攀升,而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6] 5,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党所坚持的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医务、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舍生忘死的英勇壮举,中国政府万里驰援的大国风范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充分展现。“社会团结状况会影响到集体感情的形成及其质量”[2] 244,面对全球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举国上下空前团结抗疫,“家国意识”“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感”“自豪感”等一系列爱国情感都随之被调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全球抗疫这一触媒的作用,深度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感。
1. 让民众的爱国情感在切身利益得到充分满足中得以深度激发。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 187切身利益得到关切和满足是促进民众爱国情感生成的关键。在整个抗疫进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依靠科技创新,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2020年在全球经济因为疫情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我国反而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事实证明如果将疫情防控中党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定决心,党领导全国民众共克时艰的坚强斗志,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精神,中国人民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这一时代最美画卷和最感人的叙事生动客观地呈现于每一个中国人眼前,深植于每一代青少年的人生记忆中,相信能有效激发广大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激起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报效之情。
2. 让民众的爱国情感在对现实英雄事迹的体验中得以深度激发。从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很多地区的民众都切身体验了被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助,或亲自参加志愿者行动的经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8] 288,事关切身利益的异常经历总会给人留下具体、生动、活跃的感性印象,也总能激发人强烈的、长期的,甚至终身难以消退的情绪记忆。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垂范法是培育民众爱国情感的基本方法。那些不畏艰险、无私忘我、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英雄人物对民众总是具有极大的感染、激励和导向作用。与从书本和影视中所习得的虚拟的英雄人物事迹不同,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广大民众所体验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英雄事迹①,是事件的体验者和直接受惠者。对英雄事迹的直接体验极大触动了广大民众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柔软的情感流。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引导更多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珍惜、保存、反思、沉淀这些宝贵体验,使他们深刻体悟到党和人民的伟大,深刻意识到在非常时期,政府、国家、同胞们的无私奉献是个人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有序的根本保障,从而激发民众对党、政府和同胞的深度依恋、信任和崇敬之情。
3. 让民众的爱国情感在纵向横向比较中得以深度激发。人具有在比较中确定自己是否幸福的禀赋,比较法是培育民众爱国情感的重要方法。我们要把握全球抗疫带来的契机,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来激发全体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祖国的深挚热爱之情。所谓纵向比较主要是将这次抗疫活动和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抗疫经历进行比较,重点比较历史中有代表性疫情的传播率、死亡率,中国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抗疫资源,所采取的基本举措和所取得的成效等,让民众在纵向比较中深刻感知新中国综合国力、医疗科技、公共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而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生存图景的积极确信。所谓横向比较主要是通过全球抗疫的经验教训,重点比较中国和他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抗疫理念、基本举措和成效;比较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关于病毒起源、传播和遏制的科学态度;比较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抗疫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国民素养和社会治理能力;比较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履行合作抗疫国际义务的使命担当等。通过这些横向比较增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发达国家的客观认知;启发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洞悉全球抗疫所集中凸显出来的历史大变局,从而使其摆脱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藩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二、全球抗疫背景下民众爱国情感发展向度和表达方式的引导
爱国情感由多个不同维度的心理成分组成,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对象维、要素维、发展水平维和表达方式维。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其爱国情感心理维度的发展向度和水平不同,也由此引发不同质态的爱国行为。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我们应该引导民众将朴素的、自然的爱国情感向更自觉、更系统、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一,在对象维度上,引导民众实现爱祖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除了祖国的自然、人文实体,爱国情感的对象还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9] 2,这是因为任何国家和人民都要通过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载体来实现、维护和发展其根本利益。“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人,特别是青少年,容易将爱国的对象仅理解为爱祖国的自然实体、人文实体,从而将爱祖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人为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501,人的情感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举国上下联防联控、众志成城的抗疫行动,使全体人民与党、政府具有共同的抗疫经历、共同的知识结构和共同的交流视域,从而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和相互成全。在教育實践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彰显党对抗疫活动的英明领导,使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保障。总之,要通过全球抗疫活动引导民众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最终使民众形成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意识自觉。
第二,在要素维度上,引导民众实现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担当感的有机统一。“情感是一种以自我体验的形式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心理现象”[2] 42,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的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等在个体与祖国互动关系中得到满足的体验,在形式上由对祖国的依恋感、认同感、自豪感、尊严感、责任感、使命担当感等一系列子情感要素组成。虽然当下我国不少民众对祖国具有相当程度的自豪感和尊严感,但并非所有人对祖国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感。在全球抗疫中,我们面临着复杂而尖锐的国际舆论斗争和国际战略博弈,我们要借此契机向民众阐明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环境;揭露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抗疫期间对中国所采取的种种甩锅、诋毁、遏制和打压行动的本质意图及其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青少年前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当下中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所面临的困难,激发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使广大民众实现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感的有机统一。
第三,在发展水平维度上,引导民众实现爱国感性体验与爱国理性体验的有机统一。就发展水平而言,人的爱国情感包括感性体验和理性体验两个层次。感性体验主要表现为主体从直观所得形象出发,或受某一特定事迹、榜样的感染激励,对祖国之爱的直觉体验。这种体验往往具有即时性的特征,不能给人提供持久的、稳定的爱国驱动力。理性体验是主体在对祖国与个人关系具有深刻系统认知的前提下所生发出的一种对祖国的道德伦理感,这一体验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特征。当下许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爱国情感大多处于感性体验阶段。在全球抗疫进程中,一方面,国家的抗疫理念、基本举措、医疗生活物资的供给调配能力、抗疫成效、复工复产和鞏固扩大抗疫成果的具体决策等都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工作生活秩序。另一方面,每一个公民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抗疫规定也影响着自己所在社区、城市、省份乃至整个国家的抗疫局势和经济社会秩序。我们要借助全球抗疫叙事引导民众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本质、必然联系,使其爱国情感实现由感性体验到理性体验的飞跃。总之,唯有实现对祖国之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体验的有机统一,才能使民众生成炙热的、深厚的,并能持久发挥正向驱动作用的爱国情感。
第四,在表达方式维度上,引导民众在非理性蔓延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理性爱国。爱国情感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倾向,而情感总是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分野,引导民众理性爱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快速蔓延使焦虑、恐惧、怨怼等各种负面情绪在全球爆发。中国由于是疫情大规模暴发地,在抗疫初期被域外不少人当作情绪发泄的对象。面对突发事件和国际关系冲突,越是普遍被非理性支配,越是需要呼唤健全的理智与克制的美德。我们应该通过全球抗疫叙事,揭示非理性爱国可能带来的危害,引导民众在非理性情绪蔓延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清醒和冷静。一方面,在尖锐的国际舆论和国际战略博弈中,我们要引导民众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用事实和逻辑对他国针对我国的污名化、甩锅和围堵等非正义行为进行坚决有力的反击;同时,“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10] 227,以斗争求团结和共赢,力求斗而不破。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民众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以人道主义立场和悲悯的情怀理解、关怀其他国家正在经受的痛苦,而非幸灾乐祸;在公众场合,特别是互联网上注意理性发声,不嘲讽挖苦生命本身的苦难;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理性行动,不盲目排斥外国人或外国商品。总之,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要引领民众呼唤而非阻碍全球合作,在国际舞台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义精神、仁爱情怀、和谐追求和礼仪之治。
三、全球抗疫背景下民众爱国情感心理过程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在主体的心理结构中,爱国状态包括认知、情感、信念、志向和践行5个相辅相成的心理成分。爱国情感作为内驱力渗透性地存在于知国之明、信国之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中[11] 13-14,具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多重的精神境界。培育民众爱国情感的最高任务是促进民众爱国情感的升华。
(一)心理过程:促进民众将爱国情怀逐步升华至信国之笃、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一切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是爱国行动,在这一意义上,爱国情感、爱国信念和爱国志向都是导向爱国行动的中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借助全球抗疫叙事促进民众从爱国的情感逐步升华至爱国的行动。首先,我们应推动民众由爱国之情升华至信国之笃,这是因为“爱国不只是依托朴素的感情,更需要有坚定信心的支撑。如果对自己热爱的国家的未来没有信心,那么他的爱国之心就会逐渐冷却,甚至走向反面”[11]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 326,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信念、信仰,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柱。因而爱国情感首先需要升华至爱国信念。爱的情感本身包含着依恋、相信、认同、向往、敬仰等属于信念范畴的心理成分,这是推动爱国情感升华至爱国信念的微观精神基础。当下,我们需要将全球抗疫宏大叙事同中国抗疫真实叙事结合起来,在全球抗疫理念、举措、成效等对比中,进一步深化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感、拥护感,进一步巩固民众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信念,进一步坚定民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其次,我们应推动民众由爱国之情升华至强国之志。个体对祖国的挚爱情感经恰当引导可生成为祖国的独立、尊严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爱国志向。当前“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6] 11,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根本任务是激励全国民众感恩、学习抗疫英雄勇于牺牲奉献、敢于担当的崇高精神。把这一任务落到实处,需要我们对抗疫进程中所凸显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优势以及所暴露出来的短板、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并引导民众全面客观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启迪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刻意识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使之从小就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最终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最后,我们要推动民众由爱国之情升华至爱国之行。爱的本真状态是愿为所爱对象无条件付出与成全,强烈的爱国情感能激励爱国志士为祖国献出生命而在所不惜,在抗疫斗争中牺牲的医务工作者就用其宝贵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爱国精神。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但由于我国已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部分民众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麻痹松懈思想。印度等国家疫情失控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仍然面临较大的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需要继续绷紧疫情防控的“弦”,一刻也不能松懈。目前,促进民众将爱国之情落实落细到具体爱国之行的一个突出任务是引导、激励广大民众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本社区的需要,坚持自觉严格遵守国家防控政策与规定,积极响应国家防控号召,用自身实际行动持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战果,助力构建全民防控和免疫屏障,为夺取全国乃至全球抗疫的最终胜利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精神境界:促进民众把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升华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共产主义以追求全人类解放为终极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因而我们必须促进民众追求更为崇高的爱国精神境界,即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升华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内核是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统一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13] 520,这正是无产阶级爱国主義与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在此意义上,对祖国的忠诚也要求我们对自己国家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保持忠诚。就其情感对象而言,促进民众爱国精神境界的升华要求我们从爱自己的同胞扩充至爱整个人类,将爱人类视作爱自己同胞的延伸和必要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尽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势,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14]是各国应当共同承担的国际责任。“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14],面对病毒袭击所带来的公共安全危机,各国之间的互动不再是传统安全领域中你死我活、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而是自己国家的安全与其他国家的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只有全球安全,自己才能安全的正和博弈。无论是特效药、疫苗研发,还是疫情的遏制和防控,都需要全人类守望相助、协力完成。正是基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认识,中国在自身面临巨大疫情防控压力的情况下,依然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抗疫物资援助,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行动[15],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担当有为、兼济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给全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和巨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引导广大民众树立全球视野和全局意识,与世界各国精诚合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护佑世界和人民康宁”[16] 76,携手“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坚固防线”[16] 87,即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突出任务和重要抓手。
总之,“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6] 14,这不仅适用于流行疾病的防治,还适用于一切全球问题。面对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要引导民众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大局和长远利益,用实际行动示范、感召全球,坚决摒弃不尊重科学、不尊重客观事实、不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行为,矢志不渝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多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借助全球抗疫叙事,培育广大民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是当下升华民众爱国情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三联书店,2008.
[3]?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
13.
[5]? 梅仲荪,段慧芬.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梅仲荪,顾海根.爱国情感心理成份的三维结构和中学生爱国情感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1994,(7).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 刘建军.中国语境下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0,(4).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
[15]? 王毅出席“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成就展”开幕式[EB/OL].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2021-04-26.http://www.cidca.gov.cn/2021-04/26/c_1211130023.htm.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