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汤蓓

    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只有学生有了思考才能提出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就是学习的源头,促进学生不断成长。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有效,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提问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

    一、以趣促思,培养学生的“想问”意识

    和谐的,幽默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励学生提问的手段之一,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的课堂充满了诙谐幽默,王君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就像朋友之间的对话,她在执教《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时师生的对话如下。生:本文有舟子,可是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呢?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王老师通过对话式的提问,步步追问,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头,创设宽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够促发学生的思维,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学生喜欢从具体的感官中获取愉快的体验,从而刺激大脑产生问题意识,现代教学媒体擅长制作新颖别致的图像,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果,学生的多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出示各种各样的不同光彩的云的图片,学生一下子被几幅彩图吸引住了,认真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光彩的不同,云彩之间有哪些差别?”激发了学生对云彩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看影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有了初步感知。情境教学不光调动学生的潜能,也让学生把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自于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来自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和教学手段的激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的关键,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二、以教促疑,培养学生“敢问”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学生只有敢问,才能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探索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提问,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

    如教学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时,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鼓励学生提问,大多数学生提出这首诗语言简洁,却无法理解纸船的含义,这是这首诗的重难点,于是我设计如下:作者为什么要用纸船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四人小组合作,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作者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的折?”我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明确:纸船虽然不能飘到母亲那里,却能飘入母亲的梦里。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三、以思促问,提高学生“有效的问”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但是往往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真正有效率的问题却没有几个,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反向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创设大胆提问的思维空间的同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

    我在教文言文《三峡》时赏析三峡的山水是第一次设计的教学活动: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赏析作者是如何来写水山的特点,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赏析作者是如何来写每个季节水的特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参与度不高,于是我开始对课堂活动问题进行修改,重新整合,删选,提出主问题。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把三峡比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它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随着主问题的抛出,有学生就提出:三峡就像是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我们用赏析水墨画的画法来赏析吧!这样一来不光把山水的特点解决了,学生更是自己引出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法,难题迎刃而解。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由教师提问作为一条线索,让学生围绕这条线索有序高效的思考,提出疑问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扩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有创新的理念,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以趣促思,以教促疑,以思促问,鼓励学生学会提问,主动提问,进而提出高效问题,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培养高效人才的摇篮。

    作者單位: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学(2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