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理念下二次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朱骛涵 耿杨

    摘要: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应做到心中有生。“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除了以课程标准和学情为教学依据外,还应当反复研读教材,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甚至能够对源远流长、绚丽灿烂的古代文化心生敬畏,从而感受和体验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促使自己更自觉、更主动、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心中有生?古代文化

    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编排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开始,四年级上册编排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为第四篇文言文,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这正是“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学习真正发生的基础。笔者通过二次执教这篇文言文,产生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朗读教学目标细致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课程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而教学目标又是学生一节课所需要达成的学习结果。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对文言文学习内容进行了系统性安排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朗读教学目标可以更加细致化。

    为此,笔者在二次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围绕着课后习题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竞三个生字,会写“戎、竞”;(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其中,朗读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针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在二次执教中,笔者将分阶段达成此目标。

    (一)评价倒推朗读

    “学好文言文,多读是关键”。“读”不仅是学好小学文言文的“根本途径”,更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评价建议”的阅读板块第6条——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依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其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即教师可以从对学生的“评价”入手,倒推并强化朗读的“声调、语气、节奏”等,来达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二)断句意识培养

    笔者在二次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就先以“李”解题,问生:“‘李是什么?”生说:“李子,一种水果。”笔者追问:“‘李长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 “道旁李”从词义上是连在一起的。此时笔者直接划出“不取/道旁李”的节奏,告知学生文言文断句很重要,并请学生带着节奏读课文,来进行断句意识的渗透。

    (三)尝试读好节奏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在节奏中加深情感,使师生沉浸其中,从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读好节奏是读出韵味的前提。虽然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在诵读过程中注重体验情感、领悟大致内容,而读出声调、读好节奏是第三学段的要求,但是在二次执教时,笔者在范读中,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再以自学、组学和群学“三步走的方式”来让学生尝试读好节奏。

    学生通过仔细倾听,再自读,自己体验,说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予以解决,最终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努力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笔者通过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如“我听出了你重读‘多子折枝,你听到他是怎样突出‘多的吗?请你用自己的节奏读好这句。你还重读了‘折字,通过加重语调来突出李子的‘多。”“原来还可以轻读‘信然。”通过轻重读、抑扬顿挫、拉长个别关键字词等多种读法来让学生趣味学习,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经过反复诵读的学生虽不能准确读出节奏,但却形成了斷句的意识。

    二、导学问题序列化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在二次执教时,有意识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利于学生合作的几个导学问题,如“自读课文,解决字音”“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其他句义”“用自己的话说故事”。其中的说故事,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及其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将故事说好,导致一请、二请、三请不同的学生来说,学生仅仅是把释文说得更加流利而已。其他同学也无法给予正确的评价,因而这并不是真正的“说故事”。

    三、理解文义多元化

    四年级的学生在自学时,已经懂得利用注释去自学,但是对于一些语序的调整或补充,学生还不能自信地进行表达,这也是笔者在二次执教时重点考虑的地方。笔者引导学生回忆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不能成为一种符号,如“注释、插图或联系上下文”除了在黑板上起到有助于学生厘清学习思路的作用之外,还应该将这种方法延伸开来。比如课堂上笔者选择了没有注释的词语“多子折枝”,引发学生思考它是什么意思。例如,引导学生选择插图理解词义;教师通过语言引导“你看见那么多红红的李子,挂在枝头,鲜艳欲滴,第一时间你想干吗?巧了,诸小儿也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告诉学生这就是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语文,再次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注释不仅是学习文言文最直观的依据,还可以体现文言文源远流长的关系。例如,引导学生给“竞”组词,理解“争着”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但“走”的古今词义却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汉字有这么多年的历史,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四、说故事层次化

    笔者在二次执教过程中,尤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把故事说精彩,再利用板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打乱顺序的人物和事件匹配正确,利用思维导图来明晰故事的脉络。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诸小儿看到那么多鲜艳欲滴的李子,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启发学生想象:他们会不会借助一些工具去摘李子?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诸小儿看到王戎无动于衷,不会很吃惊吗?

    接着,教师请学生带上自己的疑问去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在小组说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从如何将故事说精彩的角度进行评价,再通过生生评价的方法来明晰是否可以加入表情或动作来将故事说得更精彩。于是,教师再请一组学生用讲、演等方式说故事,来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故事。

    五、指导背诵脉络化

    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记忆,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大量地识记、背诵文言文,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笔者在指导学生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时,请一组学生根据行文线索(诸小儿:看李—取李—尝李,王戎:看李—不动—评李)背诵,就降低了记忆的难度。最后又设置了背诵填空,来强化关键句子的记忆,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对这两个重点语句的背诵,既解决了全文背诵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师语言应当规范一些,如在把课文译成白话文的环节中,要运用语篇组织策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运用和组合,还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正确的评价。

    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自学、组学与群学,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源远流长、绚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吸取精华,感受和体验古典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促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参考文献:

    [1]余小鹏.文言文的“三”读——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文言文的朗读指导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2).

    [2]柴东升.立足小学语文课堂,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6(2).

    [3]李佳慧.小學文言文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刘雪璠.点亮传统文化 滋养精神世界——以《伯牙绝弦》教学为例[J].?黑河教育,2017(11).

    [5]莫国夫.小学文言文如何教,教什么——《杨氏之子》教学设想与设计[J]. 小学教学参考,2017(19).

    [6]蒋绍愚. 谈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J]. 语文建设, 2017(3).

    [7]赖翩京.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视角:文字·文学·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1).

    [8]黄少卿. 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 教学与管理,2014(26).

    [9]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