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情境为源,涵学科素养之流
李雪华 黄小梅
摘要:本课教学设计围绕两次鸦片战争这一主题设计了三大环节、六个问题情境,从危局到败局再到变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意在借助于问题情境,重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问题情境?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调动积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借助于问题情境推进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呢?笔者欲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在导入部分,笔者以中美贸易战为引子,引出在百年之前中英之间也曾存在严重的贸易失衡并由此引发了战争,以此导出课题《鸦片战争》。
一、情境一:危局
问题情境1:危局从何而来?
呈现材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表格,得出结论——中英之间存在长期的严重的贸易失衡。
过渡: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全然不顾国际道德!
呈现材料:
过渡:通过分析中英贸易表格,不难发现,通过鸦片走私,英国扭转了贸易失衡的局面,而大量的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呈现材料:
教材第50页资料回放
问题: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鸦片泛滥的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鸦片泛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说明禁烟势在必行。
过渡:当时英国的外交官是怎么看待这一正义之举的?
呈现材料:
材料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设计意图:借助于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正义之举成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借口。
过渡:如果没有这场禁烟运动,危局能否避免?
问题情境2:危局能否避免?
既然两国贸易失衡长期存在且日趋严重,那么英国人为什么不放弃对华贸易呢?呈现材料:
材料1: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表
材料2:(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初级产品已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有产阶级的“最爱”,欧洲上层社会的“下午茶”,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物品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
——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学生认识到英国之所以不放弃对华贸易,是因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看重并依赖中国市场。
过渡:中国人又为何不肯改变贸易制度,接受英国人的要求呢?
呈现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古代中国始终存在的华夷之辨使学生理解清政府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不可能让英国与之平等交往。又借广州十三行来说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学生不难认识到19世纪中国的邦交体制和通商制度是世界不容许的,而英国的鸦片贸易也是中国不允许的,所以危局无法避免!
二、情境二:败局
问题情境1:败局如何形成?
呈现材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过渡: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一批仁人志士奋勇抵抗,至死方休!
呈现材料:
情感升华:在民族危难之际,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哪怕手握大刀长矛,也能与拥有洋枪洋炮的侵略者战斗!
过渡:除了这些仁人志士之外,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也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但是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一败再败,难道败局是命中注定的吗?
问题情境2:败局是命中注定的吗?
呈现材料:展示四组图片
第一组:清朝军机处内景、英国议会内景
第二组:雍正《耕织图》、18世纪后期英国的机器大工厂
第三组:漫画《闭关锁国》、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第四组:清朝八旗军操练、英国的铁甲战舰
问题:结合上述四组图片,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可以看作是东西方文明的大碰撞!仍固守传统农业文明的中国和已迈入工业文明的英国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对手,中英的较量是两种文明的较量。在工业革命的作用下,这种较量无法避免,结果也不可逆转。
过渡:鸦片战争的败局加重了战前业已形成的危局,更使古老的东方帝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三、情境三:变局
问题情境1:变是噩梦开始
过渡:战争不是目的,而是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手段。当时的清政府以为签了条约之后战争就结束了,殊不知噩梦才刚刚开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小组讨论分析其危害。
总结: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领土、贸易、司法、关税、领海等主权遭到破坏。此时的中国虽形式上有自己的封建政府,但受到列强的控制与压迫,这种社会形态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风雨飘摇的开端,在噩梦中一些国人惊醒!
问题情境2:变是逐步觉醒
呈现材料:
《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认识到战争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刺激部分国人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使中国逐步告别传统,走向现代。
升华:今天,鸦片战争的炮火已经远去,我們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去揭开那段沉痛的历史?正如学者茅海建先生所说:“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设计反思:在第一环节“危局”中,通过出示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去理解工业革命后英国对海外市场、原料的强大需求和中英邦交理念的巨大差异,明白中英鸦片战争为何无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第二环节“败局”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地图叙述战争的经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在提高学生阅读地图、提取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对比中形成正确的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观念,还为后面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做了准备。之后出示阵亡清军将领相关事迹,帮助学生理解虽然清廷腐朽、战争失败,但清军中亦不乏爱国将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起民族脊梁。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形成家国情怀大有裨益。在论证败局是否命中注定时,笔者引用了蒋廷黻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讨论,之后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在第三环节“变局”中,通过教材和所呈现的史料,笔者意在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本课的设计只是笔者基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的大胆尝试,不足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5).
[2]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