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启示
韩兵 梁吉涛 吴少东
摘 ?要: 结合对新冠疫情的思考,梳理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政策依据,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应该加强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三项重视”和“五条加强”。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5-00-03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也提升了全社会对健康的重视。作为中小学生获得健康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渠道,学校健康教育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组对复课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八条建议,其中包括“强化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的内容。本文结合对疫情下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现状的观察与思考,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框架内健康教育开展的内容和形式。
一、依托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政策依据
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对于学科教学要求“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纲要》为中小学校依托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专门提出“重视健康教育”和“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的要求;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结构部分,将健康教育与体能一起列入必修必学部分,要求开展1个模块18课时的教学。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性的纲领性文件,必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执行。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框架内开展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分内职责。
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框架内健康教育内容的“三项重视”
《纲要》将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共包括159个核心知识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内容,其中的核心知识点与《纲要》提出的要求基本一致,一致率达到了60%~70%。这些内容均为儿童青少年贯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多次的学习与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每学期有限的课时内将大量的健康教育内容向学生讲解与传授,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地区、学校的实际,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点,确定学生健康发展必需和急需的内容作为重点开展学科教学。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为我们选择健康教育内容提供了一些思路,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生命教育内容的教学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指示。面对灾难来临时生命健康面临的危机,教育工作者深刻地体验到生命的易受伤害与弥足珍贵,也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纲要》和《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包含了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多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小学生得以了解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危害,掌握相应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生命安全的意识。
除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外,对青少年加强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价值观教育也同样紧迫和重要;否则,那些跳楼自杀、虐待动物、校园欺凌等不该发生的事件就难以从校园净土中彻底消失。灾难虽然令人伤痛,但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财富。如果能够抓住新冠肺炎疫情中学生对生命宝贵产生真切体验的教育契机,及时唤醒、培养和增强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加以开展并长期坚持,从长远的角度看是减少和避免未来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举措。
(二)重视科学运动内容的教学
在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教师们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开展网上教学活动,体育教师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家纷纷贡献自身的专业智慧,开发了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各种身体练习微课和微视频,指导学生开展居家锻炼。但由于缺乏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一些教师担心学生锻炼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为此专门开发了包括如何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怎样保证运动安全以及如何进行运动负荷监控等内容的微课,指导学生科学地开展体育锻炼。这些关于科学运动的健康教育内容,并非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对于学生在疫情结束之后甚至终生的体育行为,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仅从内容的覆盖面而言,《纲要》和《课程标准(2011年版)》差异并不明显;但如果从各部分知识所占比例来看,《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如何科学运动的内容要远高于前者。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也符合体育学科促进健康的基本规律。同时,这类内容是学校健康教育中最利于体育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且与其他学科基本不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教学风险的内容,因此,应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框架内开展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重视社会适应内容的教学
“社会适应”是健康三维观的支柱之一,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作为四个方面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三维观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愈发认识到社会适应在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任何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一些学校健康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课程中,会把社会交往技能作为健康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来开展教学。以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的《健康与幸福》教材为例,其中提出,“能够展现有效沟通、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以及负责任的公民行为技能的人就是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人”;在教材中所归纳并反复强化的与健康最为紧密的十项生活技能中,“沟通技能”“拒绝技能”“解决冲突”以及“做出负责任的决定”等均可以归入社会适应的范畴。与之相比,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更多将这些内容归入“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对此类知识与技能对于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新冠肺炎疫情中暂时的人际隔离疏远了人与人的物理距离,但也让人们比以往都更能体验和感受到人际交往的重要,这为教师在疫情之后的教学中加强此类内容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五条加强”
(一)加强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的同步培养
学校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建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最终形成促成健康的行为。在这一链条中,健康技能是决定知识能否落地和理念能否转化为行为的关键环节。为此,《纲要》指出,健康教育要“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正是对以往学校健康教育更多强调健康知识传授、忽略技能培养的一种纠正,是避免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与健康行为养成之间脱节现象发生的有力举措。
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学生“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同样适用于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教师在开展健康教育时,不仅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还要传授怎么做,更要给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反复练习和巩固提高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体育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以安全避险的内容为例,学生了解甚至背熟“守护生命的十大黄金法则”,不能保证其在遇到危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应对;学过且知道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5厘米”“100次/分钟频率”和“30∶2的按压与呼吸比”,也不意味着遇到病人就敢于上手实施急救。相反,只有经常参加类似演习和多次操作过的受训者,才有能力表现出关键时刻的担当。
(二)加强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种教育思想尤为适合健康教育的开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价值、提升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是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统一的保障。对教师而言,既要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还要关注某些“特殊时期”的共性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小学到高中是青少年儿童快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从身体发育到心理发展的变化较大,每个阶段面临的健康风险和健康成长需要的知识技能也有所不同,教师在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时应有所侧重。例如在小学阶段,针对小学生身体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较差的特点,应该安排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的内容;进入青春期后,则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时进行青春期保健和生理期开展体育锻炼的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针对“特殊时期”学生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也是非常及时的“雪中送炭”之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到长时间居家生活状态的影响,在中小学生中较为集中地出现了体重增加、视力下降和不良情绪等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有心的体育教师会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与学生沟通,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身心健康。有些体育教师还针对学生居家期间坐卧时间延长的情况,设计了“认识和保持良好身体姿态”的主题微课,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加强与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和人员的合作
“健康第一”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整体要求,而非对某单一学科做出的特殊规定。尽管《纲要》中提出了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学科教学主要载体课程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就需要大包大揽,承担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学科教学任务。事实上,在《纲要》出台前的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后的201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两份文件中,分别提出了要把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学校各门学科教学中,以及开发相应专题地方课程的要求;对于后者,还专门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议要逐步配齐“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除此之外,《纲要》也明确指出,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因此,单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不能满足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未来的学校健康教育将秉承“大健康教育”的理念,成为一个跨越学科界限、整合各种资源的教育体系。体育教师作为体系中的一分子,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内的健康教育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合生物、科学等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和校医、班主任等共同实施。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这次新冠疫情期间的网上“停课不停学”,充分体现了网络线上教育的作用,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阅。与传统的线下教育相比,线上教育在资源广泛、互联互通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以健康教育为例,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宣传窗,学生可以在一个可以没有明显边界的巨大网络空间内,了解最新的健康动态、进行在线健康评估,甚至参与一些令人兴奋的虚拟健康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学习所需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线上教学的这些优势在疫情结束之后仍然存在,届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线上教学会作为线下教学的重要补充,与线下教学一起发挥其教育功能。此外,与多数运动技能相比,健康教育内容更适合于在线上传播和开展教学。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在努力提升自身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以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践为契机,总结经验和展开思考,探索未来如何更好地将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指导,提升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
(五)加强家庭、社会等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如果說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健康教育、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那么家庭和社会就是学生运用健康技能、践行健康行为的主要空间。学生能否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为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可以发挥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监护人,家长的理念和行为对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行为的养成影响很大。《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可以调动包括家长在内的各类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教学指导、评价,共同敦促学生良好生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健康教育模块学分评定部分,提出要“针对学生的健康认知、个人和团队的健康行为和家庭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定”,这显然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还可以聘请有健康教育或医务工作背景的家长作为指导专家,到课堂或线上平台中与学生互动与辅导。总之,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一旦形成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家长也是受益者。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在这次疫情居家学习过程中,在很多家庭中出现了“亲子共同锻炼”的喜人场面。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相信,教师通过开发健康教育内容的亲子内容,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并实践,家庭成员共同提升健康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目标也同样可以实现。
四、结语
随着未来的社会发展,健康将在人类生活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生活暂时地慢了下来,我们可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反思以往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之后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加强,更好地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小鸣,陈雁飞,张芯.健康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美] Linda Meeks, Philip Heit.健康与幸福[M].雷霆,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季浏.居家抗疫正是强化健康教育的良机[N].中国教育报,2020-04-18(4).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 100009)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102600)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