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张北结对情 携手共赴小康路

    庞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始终坚持把扶贫支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分内之事,近年来承担着河北、青海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五个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任务。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就是西城区对口扶贫协作地区之一。谈起西城、张北两地结对帮扶之情,要先从这份记载着双方对口支援合作的档案说起。

一份协议书见证两地结对情

    在西城区档案馆中藏有一份《北京市西城区、河北省张北县对口支援协议书》,记录了1995年西城区与张北县正式建立起长期友好对口支援关系。它标志着以此为起点,为改变张北县贫穷落后面貌,西城区用实际行动在张北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持久坚韧的扶贫攻坚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扶贫工作发生了重大改革,由前期救济式、道义式扶贫方式转向制度化、专业化的扶贫攻坚模式。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力争通过7年时间,即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1994年,该县被国家列入“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为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自1995年3月以来,西城区与张北县领导多次对口考察、接洽协商,双方在共同发展上形成共识,在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确定建立长期友好对口支援关系,于当年7月25日正式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

    为落实好两地对口支援工作,加速张北县脱贫进程,西城区于1996年初拟定《北京市西城区、河北省张北县友好合作对口支援工作五年规划(1996-2000)》,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扶貧工作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为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推进,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区县领导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工作力度,西城区于1997年专门成立了西城区对外联络对口支援办公室(简称:西城区外联办),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对口支援工作,从组织上为扶贫工作提供保证。

    根据档案记载,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至2000年底,西城区累积支援张北县资金427.6万元、各种物资(其中包括救灾物资)433.4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推动当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开展,不仅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也使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巩固扶贫成果加快小康步伐

    2000年,我国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扶贫工作仍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要“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值此背景下,西城区始终将帮扶工作当作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带着对张北人民的深厚感情,一如既往,为带动张北县脱贫致富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扶贫先扶智注重教育扶贫

    长久以来,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阻碍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为把当地的教育搞上去,西城区投入资金230万元,并援助价值145万元的教学设备,先后帮助当地援建8所希望小学,为中小学配备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设备和语音设备;设立30万元教育教学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当地优秀中小学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组织两地开展互派校长、教师,以参观考察、教学观摩、换岗代培等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一间间新校舍、一件件教学设备、一本本图书都凝聚着西城人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深情厚谊。

改善医疗条件解决就医难题

    针对当地乡村卫生医疗条件差的状况,西城区援助51万元援建大河乡卫生院病房,并配备了10万元的医疗器械。投资15万元为大囫囵镇卫生院新建了手术室、化验室、放射室,安排丰盛、复兴、德外三所医院组织专家赴当地义诊。同时,安排区属医院和当地乡镇卫生院、区计生局与县计生局结成友好对口支援关系,共同开展医疗扶贫,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张北人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持当地产业加快脱贫步伐

    西城区积极帮助张北县开展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引进、促进信息交流,积极开拓市场。由西城区投资,在大河乡建起了200亩蔬菜种植示范园区;通过引进北京市属企业投资,在当地兴建了日加工活羊2000只、活牛100头的京北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北京中都铁路肉联厂;为张北县的牛羊肉、蔬菜进京打通绿色通道,帮助当地企业在区内15家商场设立专柜和窗口,销售当地农产品和特产,有力地支持了张北经济发展。

    根据档案记载,1995-2004年的十年间西城区累计支援张北县物、资总共合计1054.4万元,在文教卫生、扶贫济困、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张北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张北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

开启合作共赢新起点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确立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扶贫工作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按照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的《全面深化京冀对口帮扶框架协议》有关精神要求,确定了西城区与张北县建立对口帮扶结对关系。为了推进帮扶工作,2016年12月27日、28日,西城区“四套班子”领导率区党政代表团及驻区中央、市属、区属企业负责人到张北县就对口帮扶工作进行对接,双方签订了《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议书》。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西城区积极践行“红墙意识”,凝心聚力、精准扶贫,通过产业帮扶、人才帮扶、民生帮扶等多种精准帮扶举措,有力地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摘帽。

加强产业帮扶提升“造血”能力

    脱贫不返贫,关键看产业,产业是阻断返贫的根本机制。只有建立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才是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长远之计。

    由于张北县受地理位置影响,气候较为寒冷干旱,过去当地农作物以莜麦为主,产量在每亩200斤左右,每斤只能卖到1.2元。而种植藜麦产量正常能达到每亩200-300斤,最多能达到每亩500斤。由于藜麦属于全营养食品,所以能卖到每斤18元,相比种植莜麦时农户收入高了近十倍,况且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藜麦的种植。因此,西城区积极协助张北县引进推广藜麦种植项目。2018年,区属企业天恒集团成立天恒农科科技公司,在当地推广藜麦种植产业化。其中产业收益的50%作为扶贫专项基金,带动所在村建档立卡未脱贫的贫困户脱贫,10%作为村委会扶贫管理基金,40%作为下一年再生产的投入资金。像天恒集团这样发挥国企作用,助力产业扶贫的事例还有很多。自2016年与张北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西城区立足贫困地区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将资金、资源精准用于能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的产业上。

加强人才培养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人才在脱贫攻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城区在扶贫工作中,一直注重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内资源聚集的优势,不仅从教育、医疗系统中选派专业技术人才赴张北支教、义诊,还在多个领域内开展两地人才的交流互动,加大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张北县职教学校,由西城区教委选派的挂职教师为这里新开设了数控机电、无人机、计算机等课程,同时帮助学校实现“订单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入学培训后有工作单位接收聘用。区属企业华天公司与学校签订合约,定向培养餐饮管理人才。西城区人社局还与张北县就业局联手,组织北京市的职业学校为当地举办司炉工岗位技能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通过培训,村里懂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成为乡镇或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

    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进行帮扶,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条件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让群众能真实感受到“看得见”的幸福。

    在张北县馒头营乡的二圪塄村,长期以来有大批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的空巢、高龄老人。老人们无劳动能力、收入来源少,成为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在西城区的投资帮扶下,村里新建了幸福互助院,供本村65岁以上的贫困户免费入住。二圪塄村只是西城区帮扶张北县补齐民生短板的一个缩影。在对口帮扶工作中,西城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针对当地民生短板,精准发力、破解难题,让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2020年2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张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的张北县,村里的老人们住进了互助院,学生们读到了北京的校本课程,农民在家门口的新办工厂上班挣钱,农户的收成有了保障,销路更是不用愁。困扰多年的就医困难、交通不便也一一得到解决。这些变化,正是得益于两地长久以来对口扶贫协作的结果。

    西城区与张北县不过是国家扶贫战略的一个局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脱贫摘帽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