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
[摘 要]影视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河南省拥有少林文化、古史文化、名人文化、文学文化和山水文化五大文化资源优势,河南省现代影视产业的发展,应特别重视立足这些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中原特色,挖掘中原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打造影视剧作精品,从而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以实现河南省影视产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影视产业;文化资源;创意
[中图分类号]G127;J90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13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指出,河南省影视产业的发展应特别重视中原特色,创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国家水准的影视精品[1]。综观我国当前电影电视业的发展,河南省既不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拥有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也不像江苏(无锡)、浙江(杭州)等地拥有经济优势和创意优势,甚至也不像云南拥有国家战略倾斜优势(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建立“中国云南影视文化产业试验园”,成为我国正式授牌建立的第一个影视文化产业试验园),此外,也不像邻省陕西已经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河南省影视产业要想冲出重围,实现前赶后超,在21世纪文化产业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中原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打造影视剧作精品,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从而促进河南省影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术界关于河南省影视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发展、应该借助哪些富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优势,少见论述。对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发展史的考察表明,影视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丰厚的文化资源往往是影视文化的生长点。中原影视文化的生长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其主要是少林文化、古史文化、名人文化、文学文化和山水文化。因此,河南省影视部门、生产企业、教育单位应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这些文化资源的影视生产情况和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继承创新,把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塑造成精品电影、电视剧和动漫艺术的看点和卖点。
一、少林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1960—1970年代李小龙出道以来,中国武术(功夫)电影便风靡全球,开创了世界功夫片的新时代。
“天下功夫出少林”,起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武功,自古以来名扬四海。较早将少林功夫以影像艺术展现的当数著名的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其先后出品了《少林寺》《南少林与北少林》《少林三十六房》《少林英雄榜》《少林搭棚大师》《少林与武当》《三闯少林》《少林传人》《霹雳十杰》等十多部功夫电影佳片。此外,台湾也于1981年拍摄了武侠片《少林寺传奇》。这些以“少林”为主题的影片在亚洲影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一定知名度。
真正让少林功夫为国人熟知并且使之风靡海内外的,当属1980年代由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1982年)(括号内年份为上映时间,下同)和《少林小子》(1984年)。这两部影片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不仅将主演李连杰捧成功夫电影明星,更重要的是,它把少林功夫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演绎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强了少林功夫的价值内涵。受其影响,一座现实中存在的寺庙——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被传奇化了,中华武术的一个分支——少林功夫——被品牌化了。此后,大陆、台湾电视公司于1993年合作推出的古装电视连续剧《情定少林寺》,香港巨星周星驰于200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功夫片《少林足球》,风格别样,享誉盛名,均成为以少林功夫为主题的影视精品。
可见,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少林文化已成为当代影坛备受瞩目的主打元素之一。面对这一背景和良机,河南省影视界也积极行动。河南电视台于2001年参与了22集功夫电视剧《少林武王》的摄制,该片剧组由《少林寺》原班人马构成。由河南电视台主创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Ⅰ、Ⅱ、Ⅲ)共120集,上映后受到高度关注,成为一部精品电视剧。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央视动画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励志功夫动画片《少林海宝》,共51集,时长765分钟,是上海世博会唯一授权的剧情类动画片,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欢迎。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与内地、香港影视公司合作,拍摄了被誉为21世纪武打功夫巨制的《新少林寺》(2011年)。少林寺武术馆也着力打造“少林寺传奇系列”演艺剧,先后与天创国际演艺公司合作拍摄《少林魂》(2002年)、《功夫传奇》(2004年);与台湾优人神鼓合作演出《禅武不二》(2005年),启动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2006年);特别是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合作的《慧光的故事——少林武魂》(2006年),在美国百老汇Marquis剧院演出24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开创了中国优秀文化产品首次进入百老汇剧院之历史,并于2009年5月获得美国“托尼奖”“剧评人奖”提名,被我国文化部评为“优秀出口文化产品”。此外,河南电视台于2004年推出精品栏目“武林风”,郑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也均获得巨大成功。至此,以少林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生产终于回归故乡,开始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一个著名品牌。
文化不同于矿产等固态资源形式,它具有可再生性,就是说,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加工、再造更新。少林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大的影视资源挖掘价值[2]。首先,在少林文化1 500多年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内容和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观众耳熟能详的,只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俗家弟子方世玉这些故事,以及明末戚家军抗倭、少林与武当的门派恩怨等一点枝节。但据《少林武功》记载,传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飞都曾得到过少林真传;“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明代少林寺小山和尚曾三次挂帅印征边建功;嘉靖年间,月空和尚曾组织僧兵开赴淞江前线抗击日本倭寇侵袭,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明代嵩山少林寺在福建九莲山建分院,称“南少林”,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辛亥革命时,少林武功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大刀队”“梭标队”等,练武强身,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3]。历史是最生动的剧本,这些情节有历史名人效应,有激烈的冲突斗争,又含有威武的民族精神,然而这些资源并未受到应有的注意。相信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合理运用这些资源,肯定能拍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其次,以少林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应富有创意。周星驰主演的《少林足球》、上海世博会展播的《少林海宝》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正所谓智慧无穷,创意无限,对于少林文化,河南省影视工作者仍可继续努力开拓。例如,可以拍摄少林功夫的科教宣传片,进一步使少林功夫走向民间,扩大世俗影响;可以把少林历史、少林故事动画化,贴近孩子、贴近少年儿童;可以把少林禅修与少林功夫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打杀场面,推进少林文化内涵的整体性传播;可以开发制作少林主题的网络影视、电脑游戏,增强少林文化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等。
二、古史文化
这里所说的“古史文化”概指中国古代历史在河南省的发展。2009年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仪式上讲:“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4]的确,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就居其四。郑州是五朝(黄帝、夏、商、郑、韩)古都,洛阳是十三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古都,安阳是七朝(商、后赵、前燕、冉魏、南燕、东魏、北齐)古都,开封是七朝(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古都。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其三千年发展中心在河南省。基于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科学地把“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5](亦即“古史文化”),作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八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一。
古史文化资源历来都是电影、电视剧的宠儿和绝佳的取材点。在荧屏上,历史题材影视剧永远都是人民群众喜欢看的热门影视剧之一。夏朝历史,年代久远,文字记载很少,难以形成影像。商周历史,文献资料增多,现今拍摄成电视剧的,单是武王伐纣故事(以明人许仲琳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基础)就有好几个版本,如香港TVB版(1981年、2001年)、台湾陈惠楼主演版(1986年)、西安金秋影视制作公司版(1989年)、上海电视剧公司版(1990年)、程力栋执导版《封神榜之凤鸣岐山》(2006年)、《封神榜之武王伐纣》(2009年)。东周末期历史题材影视剧,有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1996年)、“战国篇”(1999年),拍摄成电影的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名人故事,如《荆轲刺秦王》(1999年)、《赵氏孤儿》(2010年)等。至于汉魏史和唐宋史,则与明清史并列,构成当代荧屏三大观剧热潮。以汉魏历史为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有40余部,引起观众瞩目者如《汉武大帝》(200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1994年)、台湾版《三国英雄之关公》(1995年)、香港TVB版《洛神》(2002年)等;古装电影大片也有10余部,如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三国之见龙卸甲》(2008年)、著名导演吴宇森拍摄的《赤壁》(2008年)等。以唐宋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更多,共计120余部。唐代题材在长期的文化传播史上形成以下几个热点:隋唐间英雄豪杰传奇、唐太宗李世民、大唐盛世、女皇武则天、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玄奘取经、良相狄仁杰、薛家将与樊梨花故事等。据此改编摄制的影视名作有《隋唐演义》(1996年)、《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贞观之治》(2005年)、《大明宫词》(2000年)、《唐明皇》(1990年)、《西游记》(1986年)等。至于宋代题材,香港邵氏电影制片厂早在1965年便以传统戏剧《狸猫换太子》《打龙袍》为蓝本,摄制了一段离奇的《宋宫秘史》,可以说开创了时下特别流行的后宫/宫妃戏之先河。宋代影视热点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上,如包拯、宋慈、济公,以及抗敌英雄杨家将、岳飞等。以宋代为背景的小说有《水浒传》《金瓶梅》《三侠五义》及当代作家金庸所写的《射雕英雄传》等,据此拍摄的影视名剧有《包青天》(1993年)、《大宋提刑官》(2005年)、《济公》(1985年)、《杨家将》(1991年)、《少年岳飞传奇》(2011年)、《水浒传》(1997年)、《射雕英雄传》(1983年)。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题材,出现了许多网民喜爱的网络游戏,如《大将军》《三国杀》《大唐豪侠》《月影传说》等。
河南省影视产业在宣传本省古史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艺术家马金凤主演的戏曲电影《穆桂英挂帅》(1958年),就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洛阳牡丹”。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古都开封倾力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2007年),再现东京汴梁之辉煌,堪与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媲美;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曾聘请国际著名导演于仁泰,推出《忠烈杨家将》(2011年);古都洛阳于2011年拍摄首部电影《甲天下》(又名《牡丹花儿开》),汇集了才子骆宾王、女皇武则天和牡丹文化等元素,宣传介绍了洛阳的历史与文化;商周重镇偃师市根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神的传说”,组织力量拍摄了《曹植与洛神》(2011年)。
当然,河南省对自身这些古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体来说还不令人满意。像1990—1994年《三国演义》拍摄时,河南竟不是主战场(当时拍摄地有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江苏、湖北、云南等),“实三国”没有斗过“假三国”[6],颇令人深思。2009年,时任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苏福功说,作为历史文化大省,“我们做的没有超过陕西,作为宋文化的根我们又没有超过杭州”[7],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以开封为例,开封的影子经常出现在古代流行文化小说中(直接描写开封的名著有《水浒传》《歧路灯》《说岳全传》《杨家府中兴演义》《七侠五义》等,“三言”“二拍”中许多篇章也时常提到开封,《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也或多或少与开封有关),但在现代流行文化影视剧中,几乎难觅开封的影子。作为中世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开封曾生活着许多有作为的帝王,如宋太祖、宋仁宗、宋神宗等,杰出的名臣如包拯、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他们并不比明清时期那些帝王将相差,佛教名寺开封大相国寺曾发生过很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但均未能创作成影像。
在古史文化的影视开发中,河南省要想大有作为,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抢占先发位置。先发就是看点,先发就是效应,先发就容易形成优势。太原电视台抓住李世民作为“太原公子”的身份,拍摄了7集电视连续剧《唐王开基》(1990年);福建电视台抓住宋慈墓地在福建建阳之机,在国内首先拍摄了公案剧《阴阳鉴》(1983年)。如上所举,与河南省古史文化资源相关的作品尽管已有很多,但仍不乏开发原点。夏商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都城都在河南(夏之都城虽未定,但考古界认为在今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商都曾四迁,先后在商丘、郑州、洛阳、安阳),可据此拍摄展现文明古国进程与风貌的史诗性巨作和历史传说剧,著名的“孟津会盟”“牧野之战”、姜子牙、周文王、纣王等元素可大力引入其中。另外,魏晋“竹林七贤”风标高举,宋仁宗功过是非,也颇具挖掘价值。
第二,注重创意。只有富于原创精神,不跟在他人后面跑,才能制作出好的影视剧作品。宋代杂技“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已为世界所公认。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抓住这一题材,历时五年创作了国内首部古代足球动画长片《宋代足球小将》(原名《蹴鞠小英雄》,由时下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原班人马创制),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隆重上映,溯流讨源,古今对比,引起总也看不到中国队身影的足球迷们的兴趣。影视创作固然需要人员、技术与资金,但原创意识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应居首位的。
第三,建设实景古史文化影视基地。如开发以开封为中心的大宋影视城,以许昌为中心的三国影视城,以郑州、安阳为中心的商文化影视城,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周大唐文化影视城,甚至可以利用河洛大地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在平顶山尧山等地建设神话影视城。
第四,探索拍摄考古影像。考古纪录片既是对考古过程的真实影像记录,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最生动的宣传,因而成为当前影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如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跟踪“夏商周断代工程”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考古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在筹拍的大型考古纪录片《牛河梁》等。河南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省就有17项[8],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蜚声国内外考古界。因此,河南影视界应借鉴中央电视台的成功经验,与省文物局、各地考古所等合作,大力拍摄考古纪录片,将河南考古的最新成果及时传送给观众。
三、名人文化
中原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士辈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明确指出,建设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朱载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强省的八大优势文化资源之一[5]。
纵观中国五千年发展史,河南名人的贡献举足轻重(2005年中央电视台阳光文化“文化中国”系列之老子、庄子、墨子、玄奘、岳飞、朱载堉六集历史人物专题,都属于河南名人文化),遍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淮阳伏羲、沁阳神农、新郑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治黄河,定天下,开夏朝,倡文明,主要在河南境内。夏以后,河洛热土在政治、军事、哲学、科学、法律、文学、艺术、佛学、理学等领域,除《规划纲要》指出者外,还涌现出像商汤、姜尚、周公、吴起、范蠡、韩非、商鞅、李斯、陈胜、张苍、贾谊、许慎、范晔、范缜、司马懿、干宝、谢玄、姚崇、玄奘、李贺、李商隐、邵雍、程颐、程颢、许衡、史可法等一大批影响巨大的人物。近现代以来,又有吉鸿昌、杨靖宇、许世友、李德生、焦裕禄、王永民(以发明“五笔字型”享誉世界)等名人出现,建树卓著。值得注意的是,河南还先后出现了花木兰、蔡琰、邓颖超、任长霞等巾帼女杰。
历史名人文化与历史文化一样,历来都是大众传媒热衷挖掘的宝藏。长期以来,古装戏在电影放映和电视剧播出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盛行不衰,就是其最生动的说明。历史名人影视剧的编创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传说进行虚构。“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9],并不受历史的束缚与局限。像开封“天波杨府”的杨家将,大陆、港台投拍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多达十几部,其中不乏邵氏公司出品的《五郎八卦棍》(1984年)、35集《杨门虎将》(苏有朋主演,2006年)等力作。而时下大热的“戏说”剧,更是抛开了历史的真实,只以名人的历史魅力和文化效应来打动观众。二是由名著改编。依据反映商丘虞城县木兰故里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乐府古诗《木兰辞》创作的木兰影视剧已有十余部,从1927年电视剧《花木兰从军》(李萍倩导演)到美国迪斯尼卡通片《花木兰》(1998年),木兰美名已传遍全球。三是进行真实再现。像与曾在洛阳定都的武则天有关的影视系列剧多达30余部,其中冯宝宝主演的《武则天》(1984年)、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1985年)、刘晓庆主演的《武则天》(1995年),就较多反映了历史事实。
河南省对名人文化的重视,可从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1956年主演的戏曲电影《花木兰》算起。1986年,安阳电视台联合珠海电视台拍摄了5集电视剧《岳飞》(姬麒麟主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可惜没有把故事全部拍完。2010年,汤阴县对外合作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岳飞》,展现了岳家军故事的全貌。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生产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第二部),一举夺得2006年CCTV-8收视率冠军。信阳市光山县委县政府与河南华豫兄弟动画影视公司共同出品的动画片《少年司马光》(2010年),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智慧故事深受小朋友喜爱。现当代名人故事也受到重视,如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参与制作的30集电视剧《焦裕禄》(2011年),河南电视台参与制作的21集电视剧《任长霞》(2005年)等,均获得巨大成功,延续了名人文化在河南当代精神塑造中的影响力与发展力。
“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是当今影视剧创作的丰富‘矿源,他们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共同的非物质遗产,应当鼓励影视剧对历史名人的精神进行大力弘扬。”[10]当前河南省名人影视剧生产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未能及时抓住。如与花木兰有关的影视剧,国内外不下20余部。2009年随着赵薇版电影《花木兰》的热映,姚晨版电视剧《花木兰》也于2012年由广州电视台出品,再一次赚足观众眼球。然而,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作为花木兰故里,作为2005年文化部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却缺乏对花木兰影视传播的热情与参与意识。二是缺乏首事精神。这里的“首事”包括首创、首映、首播、首发等。如唐代名相狄仁杰,国内首部电视剧是由其出生地山西太原电视台出品的《狄仁杰断案传奇》(1986年,共14集),而其一生主要活动地和墓地所在地洛阳,竟未见对其发掘与重视;再如木兰影视剧,河南省影视产业虽因实力所限未能制作,但可以像湖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所做的那样进行首播,从而体现出河南历史文化的传播效应。三是重视度不够或者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界的一个怪现象是:没资源的千方百计找资源,而资源多的却对资源视而不见。河南省显然属于后者。名人文化虽然被列入《规划纲要》,但是由于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在生产领域和传播领域受关注度较少,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名人文化已经转化成文化产品,并产生与其知名度相当的产业竞争力。
鉴于此,我们建议,首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应与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实施“河南名人影视剧工程”,实行倾斜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投入,积极扶持部分生产企业(或以合作形式)紧抓名人符号,探索河南精神,深入挖掘河南得天独厚的名人文化资源,以工程带动生产,以政策促动效应。其次,应抓住尚未进入影视剧生产领域的名人做文章。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河南,历代名人星河灿烂,已经受到影视关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未曾关注的不一定不能成为下一个热点。如商汤建商、周公主政的故事,都具有恢弘浩荡之气,堪与李世民定唐、康熙帝治清相比。这类故事史料不多,影视创作会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如南阳人范蠡,他的故事与传说中有政治、有爱情、有商业,本身便是很好的电视剧素材。再如被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极力推崇的泌阳人朱载堉(由朱载堉改进的高抬火轿,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不要说其身世传奇,单是他在音乐、舞蹈、天文、数学、文学等领域里的贡献,就可以做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科教片(关于朱载堉的影视作品,目前仅有2005年阳光文化“文化中国”系列《朱载堉》历史人物专题。另据《天府早报》2003年7月15日报道,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兼职教授、导演王静正筹拍一部20集古装言情剧《朱载堉》,未见上映)。这些作品,只要保证制作质量,就一定有市场潜力。再次,应将名人影视制作生产与名人故居、名人古迹结合起来。因为名人历史遗存是河南省最大的优势,要想突出这一优势、彰显中原特色,就必须把这些文化元素制作进去,古今结合,增强实感,摒弃为片面追求唯美而进行空化和不实化创作。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如河南省第一部名人文化三维动画电视系列片《少年司马光》,就用现代科技演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司马光的诞生地——光山县大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提升了光山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以“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的品牌宣传与推介目标。河南大地岳家军古迹众多,如安阳汤阴县岳飞庙、平顶山鲁山县牛皋故里、漯河小商桥景区,以及杨再兴墓等,可以邀请剧组前来采风并选景拍摄。
四、文学文化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不同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所以文学文化相较其他文化形式,离电影、电视剧的距离就更近一点,更适于进行影视艺术再生产。
河南省是文学大省,上古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神话传说多与河南有关。例如,周口有淮阳伏羲太昊陵、西华女娲城,焦作沁阳神农山风景区有伏羲峰、女娲洞、神农(炎帝)峰,郑州新郑有皇帝轩辕丘,濮阳有蚩尤冢,平顶山有尧山、二郎山,洛阳洛河有宓妃墓等。无声的山水是对历史的永恒记载,而河南的山山水水中几乎都蕴藏着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周易》《尚书》、甲骨文、青铜鼎文等记载与考古发现证明,河南省是夏、商两代一千年的文化中心;辉煌灿烂的《诗经》,所歌咏的则多是西周、东周时期河南各地的民风。自秦汉至魏晋、隋唐再至北宋,中国文学发展与传播的中心始终在河南,各地文人墨客莫不以踏上河南大地为荣。南宋以后,至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中心迁移,河南文学贡献虽减弱,但也出现过郑廷玉、李梦阳、何景明、李绿园等一领风骚的文人。近现代以至当代文坛,文学豫军也风景蔚然。正如河南作协主席李佩甫先生指出的,“一部河南文学史,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11]。
让文学走进影视,主要是指以电影、电视剧艺术形式对已生产的文学作品进行再生产、再制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以影视形式反映作家诗人的生活故事和人生传奇。这和名人文化有点相当,因为作家诗人也是历史文化名人。例如,洛阳市人民政府、洛阳白居易研究会早在1992—1995年,就与山西电视台联合录制了18集电视连续剧《白居易》,形象地再现了白居易一生在诗坛、政界坎坷不凡的事迹。该剧于1996年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北方电视剧展播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可以说开了作家诗人电视剧的先例。我们相信,作家诗人作为影视剧制作的优质资源,必将引起越来越高的观剧热情。
其二,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广为接受的一种形式,而且,就影视剧改编而言,小说比诗歌、散文、戏剧更具潜质和优势。谈到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河南省有值得骄傲之处。在当代小说界影响很大的二月河(南阳人)的“帝王系列”之《康熙大帝》曾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于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雍正皇帝》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长沙电视台改编成《雍正王朝》(1997年),《乾隆皇帝》也由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改编成《乾隆王朝》(2002年)。现代作家姚雪垠(南阳人)的著名历史题材小说《李自成》,也由西部电影集团(陕西西安)于2002年改编成百集大型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分为三部:《闯王旗》《大明日落》《大清日出》),同时还将筹拍3~5部系列电影。但正如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所指出的,“我省二月河写了那么多大作,那么好的本子,我们没有拍成电视剧,错失良机,很是可惜”[12]。
河南省影视产业在对小说进行影视剧改编时,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是文学影视剧资源充足,政府和影视管理与生产部门未能及时注意,并未主动加以挖掘利用,把文学作品再生产为图像作品;二是在其他省市对河南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进行改编并拍摄成影视剧时,河南省未能及时跟进,未体现出河南力量、河南智慧和河南声音,把抢先开发权“拱手”让给别人,而再想“新编”“重编”就很困难。
其他题材,如神话,可以利用河南省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制作出反映中华民族原始生活情态的神话剧;又如诗歌,现代诗人李季(河南唐河人)的优秀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1946),曾多次被改编成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但至今在屏幕上未见电影电视剧版的《王贵与李香香》(《王贵与李香香》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为此,陕西电视台曾于1986年把它拍成电视剧,但由于种种原因,拍摄不够成功),也是大有尝试空间的。
其三,作家文人的影视剧创作。自电影、电视剧诞生以来,就有很多作家转向影视剧创作,或是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是直接进行影视剧本创作。例如,刘知侠(河南省卫辉市人)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1954年出版,1956年就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被搬上银幕,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来自信阳的叶楠、白桦则以兄弟电影编剧家驰名剧坛。叶楠分别于1958年、1980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甲午风云》《巴山夜雨》,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另创作有《绿海天涯》《印有金锚的飘带》《丛林中的雾在消散》,以及电视剧本《唐明皇》(1990年)等。白桦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李白与杜甫》《曙光》《苦恋》《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等。洛阳作家李准堪称电影文学大家,所著编剧多达十几部,如《老兵新传》《吉鸿昌》《李双双》《大河奔流》《牧马人》都引起较大反响;另有《小康人家》《冰化雪消》《耕云播雨》《龙马精神》《老人与狗》等,为中国电影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代作家新乡延津人刘震云,以与冯小刚合作“作家电影”而传为电影佳话,从其最早的《一地鸡毛》《手机》,到《我叫刘跃进》,再到《一九四二》,均引起业界极大关注。河南省具有出产电影文学名家的传统。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和呼唤更多的电影电视剧作家涌现出来,以繁荣河南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
五、山水文化
所谓山水文化,是指秀美壮丽的名山胜水与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蕴藏的结合体。古老的河南大地名山胜水繁多,佳岩秀壑、湍流飞瀑随处可见。在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占全国面积仅1/60的河南就有4个,分别为嵩山、云台山、伏牛山和王屋山-黛眉山,另有白云山、鸡公山、石人山、太行山、万仙山、神农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名山,有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南湾湖、小浪底、红旗渠等大川湖渠。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水资源的文化产业效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4],大力促进山水文化产业发展。
山水文化与产业经济的结合体是旅游业,而随着现代电影业和电视业的发展,山水文化也逐渐被吸纳到影视中来,在影视生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影视山水或者说山水的影视化遂成为当前山水产业发展的时兴主题。作为人物成长、故事发生不可或缺的滋养地,电影电视剧的表达总离不开山山水水。处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山一水,进入电影电视剧的艺术世界,主要是使山水成为人物所处的背景,并进而成为影视剧的表现内容。可以说,不同的山水景观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带来不同的收视效果。而受这种影视山水的影响,各地的观众又往往会从艺术世界返回到现实世界,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去探寻山水的原型。因此,影视山水反过来又促进了山水旅游的发展。可见,山水的影视化是对地方山水文化的最直观而有效的宣传。如湖南张家界借景区内“乾坤柱”与影片《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相似而大造声势,推出“阿凡达之旅”,引导游客探寻潘多拉仙境,仅2010年上半年,海内外游客就达到96.5万人次,同比增长3516%[11],一时成为广大游客向往之地。
河南省的山水风景很早就受到影视界的瞩目。以新乡市辉县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人民治山治水,艰苦创业,使辉县山水享誉神州大地。国内影视厂家以辉县为电影拍摄基地,相继拍摄了《太行山下新愚公》《辉县人民干得好》《辉县学大寨》《当代愚公战太行》四部电影。改革开放以来,辉县巍峨壮观的太行秀色,古老淳朴的民俗民风,再次吸引着大批海内外影视厂家来这里拍摄。从著名导演谢晋在郭亮村拍摄《清凉寺钟声》(1990年)开始,在郭亮、百泉、回龙、白云寺、秋沟、齐王寨等村先后拍摄有《双雄会》《绝壁人家》《石头世界》《倒霉大叔的婚事》《走出地平线》《金戈铁马》《天伦》《战争角落》《叔嫂情》《举起手来》《天高地厚》《好爹好娘》《信天游》《兰花的愤怒》《风雨百泉》《太行山月》《英雄泪》《秋沟的女人》等近百部影视片。辉县因此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郭亮村也成为“中华影视第一村”,风景优美的万仙山旅游区也享誉中外。
依托自然山水优势,河南省已经建设成的影视拍摄基地最著名者当数位列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一的焦作影视城。它依山而建,气势磅礴,造型雅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园林特色,体现了中原地区黄河文化的古朴与浑厚,自建成以来,已吸引大批国内外影视制作公司前来拍摄。河南省现在正着力打造的影视基地,有郑州市二七区马寨工业园区河南影视拍摄基地,曾于2004年拍摄了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科幻少儿电视剧《快乐星球》;有荥阳市广武镇中原第一影视城,金牌编剧高满堂于2012年在此拍摄了《大河儿女》;有驻马店市遂平县全国首家农村暨青少年题材影视基地,旨在服务于农村题材和青少年题材影视剧发展,现已拍摄《新年真好》等剧作。虽拍摄过一些影视剧,但未建设成影视基地的地方就更多了。例如,位于开封市的河南总修院是电影《孔雀》(2005年)、《鸡犬不宁》(2006年)的拍摄基地,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的龙潭峡风景区是大型数字电影《墨子》(2008年)的拍摄基地,河南省郑州女子监狱是中央政法委影视中心电影《走出大墙的人之回家》(2010年)的拍摄基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影视对于山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愈发显著。在当下文化语境中,自然山水已经被表达成为影像化的山水。可以说,没有影像化,就不会形成发达的山水产业链条。
河南省各地市山水要通过影像化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目标,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山水影视的制作。山水风景秀美,固然可以吸引无数游人,但若想让人百看不厌,还要有文化和历史韵味。与传统的纸质传媒(如山水游记)相比,山水宣传片、纪录片、专题片乃至文艺片(如山水电视散文)更能表现出历史文化的蕴涵和诉求。河南山水要实现影视化,须凸显河南特色、河南风格和河南样式,即古老、朴拙、浑厚、凝重、沉雄、奇伟。灵宝夸父山、桃林寨负载着夸父神话,卫辉磻溪流淌着姜太公传说,曹植难舍洛水、白居易隐居龙门,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林州红旗渠、孟津小浪底则见证着当代传奇。这种种优美与神奇,是最适宜用山水影视艺术来表现的。
其二,走影视与旅游联动发展之路。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剧组曾把河南省驻马店市嵖岈山风景区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地,一时间“养在盆中人不识”(嵖岈山素有“中华盆景”的盛誉,故用此语)的嵖岈山饮誉全国,名冠天下,游客纷至。这启示我们,应大力推进河南省山水影视的外景宣传,借助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和拍摄地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应依托河南省自然山水风光的特色,建设多种多样的影视制作基地,吸引国内外影视公司、业界巨头前来拍片,在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同时展现河南省几千年来积淀的山水文化魅力,推动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在这一方面,浙江省、云南省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其经验可以汲取借鉴。
其三,努力探索山水影像化的新形式。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山水影像艺术领域也需要创新,也呼唤新形式、新内容、新表现。由梅帅元创始的山水实景演出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目前中国十大山水实景演出中,河南省位居第二,代表性演出有在登封市待仙沟上演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2007年),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上演的“大宋·东京梦华”(2007年),分别成为郑州、开封的城市名片。这充分说明了河南山水文化在全国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群众性、网络化,以及面向大学生、年轻人的山水影像活动,如万人拍摄重渡沟(栾川)、百名网友采风花果山(宜阳)、政府门户网站山水宣传视频等,也是很值得提倡的。
六、结语
电影电视剧是需要卖点的艺术。本文提出的河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五大文化热点,既符合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也借鉴了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既切合河南省自身的实际情况,也提出了加强影视文化主题建设的建议。希望能唤起河南省对影视产业“突围”之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推动河南省影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网易财经.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EB/OL].(2011-10-07)[2013-04-05].http://money.163.com/11/1007/20/7FPR8K2900253B0H.html.
[2] 李正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略论少林文化的传播[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8.
[3] 李春生.少林武功[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3:1-6.
[4] 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5] 新闻资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EB/OL].(2005-11-24)[2013-04-05].http://www.ilf.cn/News/48016.html.
[6] 李正学.试论河南文学资源的开发[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56.
[7] 河南省统计局.“大宋文化·产业创意论坛”在开封召开[EB/OL].(2009-10-29)[2013-04-05].http://www.ha.stas.gov.cn/hntj/ztlm/whcy/gdzd/webinfo/2009/10/1256111715185921.htm.
[8] 杨阳.影像记录让考古贴近大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4-23(06).
[9] 鲁迅.故事新编[M].北京: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6.
[10]何向东.历史名人影视剧创作亟须立法规范[N].检察日报,2006-02-22(03).
[11]李佩甫.“坚守与突破——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发言[R].郑州:中国作家协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2010.
[12]徐光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而奋斗——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郑州: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