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秋天的怀念》中的伤感情愫
冯敬恩
伤感凄美的文章,诗化了生活。初中语文教材中众多伤感情愫的文字余音绕梁般升华了学生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念,促使他们用情感知生活,用真诚和冷静分析人生的梦幻与现实。其中,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不乏用伤感的情愫倾注人们心间,用朴素的笔调静谧人们心田。
伤感是一种文字的美,一种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翻腾的漩涡。岁月的历练与亲情的体味触发作者不断发掘伤感的情愫,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初中教材中伤感情愫看似轻描淡写,细想却有无穷的生命痕迹和力量源泉。它跟作者的母爱情怀有关,更折射出对生命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秋天的怀念》以其感伤的笔调充斥着学生柔弱的心灵,净化他们的灵魂之花。
一、伤感化作一丝母爱,浅存于纸上
初中教材中歌颂母爱的作品多如繁星,或热烈地感激母爱,或真挚地怀念母爱,抑或形象地比喻母爱,形式多样。然而,如史铁生般带着不屑一顾和反叛的情感,却是绝无仅有的。他心中的母爱只有在生离死别前才被觉醒,才显得弥足珍贵。因此,《秋天的怀念》中的母爱感觉是被忽略的,作者的人生探索才是他追求的永恒,母爱浅存于纸上。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初读时,似乎平常不过,只是一个母亲反复挂在嘴边的劝说语,细嚼慢咽,会体味到这是母亲久经内心伤痛,寻求儿子生命春天的最好沟通语,花开了,生命还在,你还可以走起来,但事实的残酷可能成为永远,母爱矛盾在心,故作明朗,实则伤感连连。然而儿子的无情拒绝更冰冷了几番纠结的母爱之心,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揣摩这种痛心背后所潜藏的伤感。这种伤感的母爱显得不那么温馨和暖心,而是伤痛和凄绝的。
又是寻常的一句:“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亲在生命垂危时,仍然忘不了去眷顾儿子残弱的生命,让生命接续,成人之美,就像“斑羚飞渡”的惊人牺牲重建了生命彩虹。试问世界上怎能有一位这么伤感的母亲,以忍耐心中的伤痛来表现自己的幼稚和哀怜,而不留痕迹啊?读到这,学生会被这种伤感所打动,教师更应该抓住契机,带领学生领略这种唯美而痛彻心扉的伤感情愫,这种情愫在对话中体现,在浅层的文字中隐藏,波澜不惊。
伤感的情愫不只于此。在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大腿不想再活下之时,母亲竟一反哀怜和观望的态势,直接用自己病弱的手抓住了发狂宣泄的儿子之手,给予爱的传递和力量的感召。这种动作比哭声更直接,以此心振作他心,两个苦命之人用伤感的情调抗击着无奈的命运,与屋内甜美的歌声,屋外北归的大雁相互映衬,形成一幅令人伤怀的母子相依为命图,教师应该抓住动词,并创设出茫茫天地,唯独两颗心彼此相偎相依的舐犊情深之美。
伤感的情愫使文章沉寂在一种伟大的母爱中,也让学生感受到现实母爱的力量与凄美,启发学生去探究自身与母亲的关系,理解现实母爱的残酷与哀怜。
二、伤感冷静人生,升华艺术追求
如果说伤感只是一种纯粹的母子之情,那还不能触碰到艺术的深处;但如果伤感触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和审美追求,那就会使文字魅力升华,让读者明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人生来总要归于宁静,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一样,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每每读到此处,众多教师会想尽一切朗诵技巧去渲染作者内心的伤悲和凄然,但细细斟酌,伤感不单单只有母亲躯体逝去的落寞,还有一种对生命释然顿悟的感慨,母亲虽然出去了,但儿子“站”起来了,她只是用另一种存在方式活在别人的心中而已。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更应在伤感中揉进坚定命运公平的信念,生与死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罢了。“吐着鲜血的母亲在离去之际还想念着儿女,呼吸着一生艰难命运的空气”,这种痛惜归真的现实笔调冷峻了思想,教人不得不直面厄运,作为教师,应适时串联现实社会中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冷静思考。现实如此,何不淡然处之,激活乐观氣息,像史铁生一样摒弃愤懑、放弃、无奈的消极情愫,努力找寻生之意义与精彩,用残缺成就精神大美。
伤感往往是因过去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的。不满于现状,沉溺于过去美好,是人之弱点,把握现在才是生存的价值。史铁生曾经痛恨自己颓废了快活的双腿,甚至把母亲对童年回忆的叙述当作厌世的根源,他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渴望奔跑和徜徉,在文本中没有直接表露,借助母亲的叙述来折射内心的空无,这种以他人伤悲衬托自我伤悲的方式更容易让人反思过去与现实的落差。解读此处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揣摩出作者对现实不公和美好遐想的渴望。伤感沉淀了繁华和一切虚无,归于醇厚与宁静,珍惜当下才能发掘出生命的本质,也唯有把纷扰的外部世界用心灵来过滤净化,才能伫立自己的思想王国,超脱开来,平衡心境。
伤感是诗意的栖息、灵魂的摆渡,从黑暗、恐惧、担忧、虚无处抵达光亮、平静、阔达、纯净的彼岸。初窥文本情感基调,看似心绪起伏,难以平复,但伤感的文字背后却是空灵静谧的艺术殿堂,伤感的情愫恰恰不是阻碍作者艺术升华的障碍,反而使他把伤感当成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的承载方式,极富诗意。本人经常告知学生,伤感不是一味沉郁,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伤感不但朦胧了文字的美,而且升华了艺术追求,这是诗意人生。
因此,学生感受到浅层的伤感母爱的同时,更应跟随着作者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现实矛盾,洞悉真情而反思自身,学会冷静,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三、伤感之花飘散大地,芬芳泥土
伤感的情愫就如一朵凄美却即将凋零的花儿,随风而散,飘向大地。我认为,伤感的情愫只有与自然之美联系起来,才能彰显它含蓄的魅力。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些充满自然美妙之音的描写,使伤感的情愫化作生命的音符,敲击着学生烦躁的心灵,营造一种伤悲的氛围,让人沉静,这样的自然之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存在感和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每一种生命都有不同的颜色,无论季节,无论曾经凋谢与否,都终将迎来绽放与飘洒的转机。借助秋天独特的魅力营造伤悲的氛围,是史铁生从生命与自然中汲取力量的方式,唯有残缺与凋谢才能奠定生命的厚实与坚韧。庄子说得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应该返璞归真,遵循天道。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段伤感文字时,既要读出自然的凄美,也要读出生命的多样性,更要读出诗意苦楚、绝处逢生的高贵境界。伤感并不可怕,它能“化作春泥更护花”,使精神向上蓬勃,滋长蔓延。
伤感情愫活跃于作者的字里行间,飘逸于母爱的天空下,更潜藏于作者艺术的深闺中。它的隐约迷离了我们柔弱的心灵,更芬芳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只有学会品味伤感情愫才能切入精神的内核,分析文本所具有的力量与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52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