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荷战争中英国获胜原因

    徐广泰

    摘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外贸易和航运霸权爆发了英荷战争。战争的根源在于双方之间不可调和的贸易矛盾,由此英国走上了争夺海洋贸易霸权的道路,确立了英国的商业优势并确立了金融霸权最终建立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文通过浅析英荷战争的各个要素,来讨论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及获胜的因素。

    关键词:英荷战争;贸易战争;风帆战舰

    中图分类号:K561.4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3-0022-02

    1 战争爆发的背景

    17世纪上半期,荷兰的航海,转运贸易崛起,直接挑战了英国的商业利益。比如:从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家银行,荷兰渐渐成为欧洲的储蓄和金融中心。“到了1643年,荷兰商船达3400艘,总载货量400万吨,1648年阿姆斯特丹第一家银行有3亿荷兰盾现金存款,流动资本充足,利率仅为2%~3%”[1]航运业的发达又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建造一艘大型帆船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生产的最复杂的人造结构,委托建造一艘新舰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荷兰人经常在一年内完成舰船的建造和装配,而英国船坞通常要花两倍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差异部分是由于荷兰更好的管理和造船厂的组织。由于不像各国商船那样装备火炮,因此船只成本比英国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加之资金充足,荷兰成为17世纪欧洲造船业的中心。“在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器、芬兰的木材,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2]。”“起初,英国采取了支持本国商人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英荷双方商人围绕着纺织品市场、捕鱼权、贸易与航运业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在1651年颁布了针对荷兰转运贸易的《航海条例》。即,“自1651年1月1日起……如由非属于英国人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运往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爱尔兰或属英吉利国家或受其管辖的任何其它地方、岛屿、种植园或领土。违者,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3]。”以及在1661年颁布的《鼓励和发展国家的航运航海的法案》中也有类似规定,例如:在外国的种植、生产或制造的货物和商品只能从种植地、生产地或制造地装运或进口……并且必须是首次装运,而不能从其他地方或国家转运来英国,否则将处以没收船舶和货物的处罚。并对盐,沥青,焦油,果脯,大麻,亚麻,橄榄、糖、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做出严格的限制。这也是英荷战争爆发的诱因。

    2 浅析英荷战争中英国获胜的原因

    2.1 海洋战略和国家自然条件的差异

    由于荷兰虽然航运业发达“早在17世纪初期,就已经已垄断了波罗的海四分之三的谷物贸易,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木材贸易,以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瑞典金属贸易,以及由法国和葡萄牙运往波罗的海的盐有四分之三航海运输都是由荷兰船只进行的[4]。”

    但是荷兰经济是较为单一的依赖转运贸易金融等行业,经济较为脆弱,在加巴德之战失败后被英军封锁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运业,经济迅速下滑,繁荣的阿姆斯特丹变成了一个死城,有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城市的主要大街荒草丛生、居民四散逃亡,留下的弱小者沦为乞丐,强壮者变成盗匪,富豪居住在堡垒里面,过着与世隔绝、提心吊胆的生活[5]。除了经济的单一所带来不利因素以外,荷兰的海军战略也是以一个消极被动的战略为主,比如从多佛尔海战还是邓杰内斯之战还是波特兰之战,荷兰舰队都是以护航商船编队为主,当遭遇到袭击时做出反击,因此,荷兰建立空前强大的船队和护航舰队,其目的仅仅是保证航运业的正常发展很少会发动大规模进攻。另外荷兰缺乏陆地支撑的海洋战略而且这也是荷兰小国寡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国内市场狭小,这也是荷兰经不起长时间海上封锁的原因,就拿海军建造来说,建造一艘船最好的材料是橡木而且橡木的含水量要低于20%,这就要提前将木材风干几年,这种木材只能向外购买,对于荷兰而言若是被封锁海岸则造船维修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决,事实上在斯赫维宁根战役期间荷兰连军舰的维修及火炮装备都无法保证,只有100多艘战舰可以出海,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根据马汉的海权学说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1)海陆位置:这里的海权地理位置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该国是岛屿国家还是大陆国家;是否面临陆上威胁或陆上扩展的诱惑;也就是说是否要维持一支陆军以便防范陆上邻国的威胁很明显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有着很大的优势;(2)海岸条件:海岸线是否够长,是否有优良港口;深水港是财富的源泉,可以保证任何吃水的船只通過而荷兰港口普遍较浅;(3)出海通道:是否拥有多条安全的航线进出大洋。出海口也是维系国家战争潜力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荷兰在地理条件上就存在劣势。

    2.2 英国舰船装备的巨大优势

    在17世纪的这三场英荷战争中,两国舰队保持了数量上的大致均等性,但英国人在火力方面享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虽然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这些军舰上携带的火炮数量大致相同,但随着多年的发展,英国人在为军舰增加更多武备方面更为成功。同样重要的是,英军在火炮尺寸方面也享有优势,因此即使是两艘敌对军舰携带相同数量的火炮,英国船的侧舷火力也比荷兰同行更猛。

    这种火力上的差异是由于荷兰船只在其浅滩较多的海岸线水域航行会受到吨位限制,(尼德兰地区海岸线浅水区较多,荷兰船只不能建造吨位太高)另外也是英国一贯希望强调火力而不是操纵能力。这些17世纪的英国战舰能够形成比18世纪同样大小的战舰大得多的舷侧火力,这突显了这一政策是当时的深思熟虑的结果。三次英荷战争结束后,机动性和火力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变化。

    英国军舰的发展路径也有其弊端。首先,这意味着英国的舰船比荷兰的船只速度慢,灵活性差。携带的火炮的重量和数量多也意味着这些英国军舰倾向于更深的吃水,这有意味着较低一层的炮眼有时只能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打开,以免船只倾覆。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英国设计师可以增加携带的武器的重量。在荷兰的船只上,最低层的炮眼高出吃水线的距离比英国军舰约高30~50cm,这足以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使用最底层的火炮。

    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荷兰最大的军舰之一来自马斯(鹿特丹海军部又称又Admiralty of Mass)海军部的“七省”号,也是海军上将德鲁伊特的旗舰。“携带80门火炮-12门36磅炮,16门24磅炮,14门18磅炮,12门12磅炮和26门6磅炮,使她的侧舷火力达到745磅[6]。”荷兰舰队中只有另外三艘战舰载有36磅炮,北方省海军部只有西弗里生省(Westfriesland)号载有两门以上。即使如此,也只携带了四门36磅炮。 甚至是荷兰海军中将科内利斯·特龙普的旗舰,阿姆斯特丹建造的荷兰迪亚(Hollandia)号。所攜带的火炮不过是10门24磅炮,18门18磅炮,28门12磅炮和24门5磅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666年的四天战役中,相比之下,“在1666年,阿尔伯马尔公爵的英国旗舰是皇家查尔斯号,拥有82门火炮。 她携带20门42磅炮(重型加农炮),六个32磅(半加农炮或者叫中型加农炮),26门18磅炮(长炮)和30门9磅炮(中型长炮或者半长炮),发射时的侧舷瞬时火力为885磅,比荷兰旗舰“七省”号多140磅。”所有的英国一等和二等战舰都携带42磅炮或32磅炮,有时两者都携带。与此类似,舰队中的三等战舰每艘船载炮56-70门,并最低层的甲板炮为32磅炮。这就是英国军舰取得优势的原因之一。载炮 80门的荷兰迪亚号(Hollandia)是荷兰舰队中武备最强大的军舰之一,其侧舷火力与较小的英国“三等战舰”(例如载炮60门费尔法克斯)相似。如果我们再对比前文提到的战舰,我们可以看到英荷军舰火力差异到底有多大。

    考虑到上述的这种火力差异,荷兰人没有被简单地单方面压制似乎令人惊讶。虽然宏观上最终败于英国,但他们通过高超的航海技术、更好的指挥和战略规划、创新的战术以及一定的运气,也对英国人造成了打击。

    2.3 英军制定了正规的纪律体系

    “1652年制定了英国海军的第一个纪律条令。条令共分39条,其中有25条是要判死刑的[7]。”这也是英国海军的巨大优势,在英荷战争中虽然英军得战舰在吨位火力上均强于荷兰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英国海军与之相比,英国海军显得更职业化。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舰队虽然作战十分勇敢,但是纪律性极差,自由散漫特别在北海战役失败以后特鲁姆普被撤职,荷兰水手抵制新的主帅威特·德·威斯而且舰队中有很多是征用商船改造的军舰,经常出现舰长率军舰擅自脱离战线的情况,与职业化的英军相比荷兰舰队在指挥上存在着较大难度,在海军战列战术出现以前,荷兰军舰依靠其高超的操船技巧尚且可以与英军的大型军舰一战,但是当双方都开始使用线列战术时,相互的配合以及旗舰与各个舰队的指挥协调就变得重要了,军队的纪律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2.4 英军新战术的应用以及战斗条例的实施

    17世纪中叶在海战的派别上出现了两个派别叫“正规派”和“混战派”。由约克公爵领导的“正规派”坚持舰队在整个战斗中都要保持队形。而“混战派”则是主张在战斗中随时选择有利时机,允许分舰队指挥官和战舰指挥官可率领战舰离开编队主动攻击来击败敌舰。在1653年3月英军发布的“战斗指南”,规定在战斗中“每个分舰队的船只都要尽力与旗舰保持一条线”。换句话说,这些舰艇将组成战列线。战斗指南的出现,不仅可以保护军舰的船首和船尾,而且还能确保了尽可能多的火炮可以向敌人开火,可以形成较大的炮火优势。在波特兰之战中荷兰人优秀的操船技术给英军印象深刻,当舰船混战在一起时荷兰的小型商船和轻型战船纵火船就可以依赖数量优势进行攻击,而英军则想要跟荷兰军舰拉开距离了以便发挥英军军舰的火力优势,但是英军军舰航速转向又慢于荷兰军舰所以一时间布莱克的凯旋号被特鲁姆普近距离压制。斯赫维宁根战役(特塞尔)英军首次正式采用战列战术,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舰炮的力量用以抵消荷兰人驾船技术的优势,由于英军的大型战舰笨重且转向性差,无法像荷兰军舰那样使用双面侧舷齐射,只能运用战列线作为防御阵型,用严密的队形和舰炮的有效攻击构建自身战术。这样安排的原因是英军将领的炮术普遍高超,操炮经验丰富,战列线战术的运用对于大规模的应用以火炮为武装的军舰具有重大意义。当然严密的队形使得战列线战术是趋于发挥火力优势而非主动进攻的战术,在严密的队形下战舰不能随意突进或开炮,但是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军采用的沿海封锁战略掩盖了这种劣势,因为荷兰舰队会被迫主动进攻来打破封锁。战列线战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风帆战舰的作战格局,军舰开始由混战、接舷战,跳帮肉搏战术开始向统一的队形和更大的吨位和火力发展,从此火力强大的战列舰开始统治海战战场,而小型的商船和轻型战舰开始逐步退出主要战场而转为执行巡逻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T.胡克 荷兰史[M].黄毅翔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2]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Naval Mastery London[M].Penguin UK,2017.

    [5]江晓美.海上马车夫:荷兰金融战役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Angus Konstam,Warships of the Anglo-Dutch Wars 1652-74[M].Bloomsbury Publishing,2011.

    [7]谷雪梅.英国海军与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79-82.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