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马立捷
摘要:我国的体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的体育老师们在其教学工作和实践中都遇到了许多困难,直接决定了其课程的实施成效。近年来尽管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对新课程思想下的我国体育教学的关心度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采用的教学设计技术手段就能够帮助广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能够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制订出最为优化的教学策略,用来指导其教学的实践。所以体育课的课堂设计重要性在新课改之下愈发明显,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比以前更为凸显,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人才需求呼声也就比较高涨,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目前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工作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小学;教学目标;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1.教学设计可以促使我们将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进行有机地相互融合。
为了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广大的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探讨各种体育教学的发展机制,在一般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各种影响体育教学的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立的知识框架——体育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理论上的描绘和完善,脱离了教学的实际。在这些情况下,被我们称之为"桥梁科学"的体育教学设计学系统起到了交流和沟通体育教学的理论和体育教学实务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我们现有的各类体育教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顺利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指导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为体育教学的理论,充实并建立起完善自己的体育教学理论,这样就将自己的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
2.教学设计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与研究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应该起到主体性的作用。因为,学生本身就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意识的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学生。所以,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就要在对于学生的思维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和分析,获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够着手。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本质的出发点,遵循学习的实践性规律。同时,教学设计的其他各个环节也都是要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来展开,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战略的正确选择、教学评估结果的设计。总之,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工作就是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的各种学习问题来组织和展开。
3.教学设计能够体现出体育教师的专业性
教学中的设计把手和体育教师分别被摆放到"设计师"、"研究者"的特殊地位,而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体育传统照本宣科"教书匠"的特殊地位。这种面向职业和社会角色的文化转换,需要以我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来作为主要基础手段来对其进行教育武装,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不断通過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认真钻研课程,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主义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核心理论和基础,体育课堂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然还需要严格地遵循系统性的原则,系统主义观点认为:"系统是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所结合在一起来的,它是一种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即是运用系统性的观念,从一个整体性的角度来看着眼,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个基本因素以及每一个要素之间的交叉和相互作用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分析研究,比较各个不同的要素进行组合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从而为其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益。若不从一个系统性和整体的视角来考量,仅仅孤立地去思考体育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方面,如此一来对于优化体育课堂方面不能很好地达成目的。
2.方向性原则
教学目的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内容,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既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和方法,同时又是衡量和评价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以前的体育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和抽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目标的学习,同时对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让学生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模糊异常。就此情况下,新课标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将这些缺点都有所优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应用。
3.可操作性原则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为了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以往的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为假大空,只注重于漂亮的文字来应付教育厅的检查。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和教师的技能提升。如果失去了实践应用的作用,再好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了价值。
三、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时,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地把握好自己的课程目标,在此前提下就要深入地研究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将课程宏观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标准相互地融为一体,使得课程的目标始终贯穿并且充分地体现在教学的目标之中。
2.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与学生自身实际能力水平相适应。
教学目标要求是每个学生自己所学知识和运用的终点,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水平,使得从出发地到目标之间的距离和跨度恰到好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到达最后的终点。对于各个章节内容和目标困难程度较高的,应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地分解、分散式地学习,并适当地延长每堂课的时间,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有效率。
3.每节课的目标设计应重点突出。
在我们进行目标设计的同时,还要对每一节课上下来的各个目标都进行了权衡,确定主要的目标,其他的目标尽量围绕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凸显重点,防止因为目标太过分散,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但这并非等于我们可以完全忽视其他目标,因为主要的目标还需要另外几个目标来支持。其他方面的目标清晰合理,有利于实现主要的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实施,视具体情况如下是否清晰地列入,但却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4.各个环节的目标相协调。
每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目标都被认为是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达到,各个环节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求老师们在第一节课开始时就把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进行分析与设计,对各种类型的教学目标也进行综合的安排,在针对具体一节课来设计教学目标时,还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可以结合实际做出预先安排方案并做一定的调整,以有效地保证各种类型教学目标的达到和分布均衡。
参考文献
[1]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求衡”的过程[J].邢新叶.文教资料.2009(05)
[2]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研究[J].马会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徐晓飞,王永,马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教学目标设计解读[J].孙亚玲.云南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