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构

     钱明星

    摘 ?要: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主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感知过程。体育教学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长期以来在单一教学模式以及大班额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力,注重身体练习而忽视身心协同发展,忽视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合作及社会适应等能力上的培养问题仍比较突出。小学体育课堂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合适的选择。笔者通过七年一线体育教学的探索,从小组合作延伸到采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较好地突破了在大班额背景下小学体育单一模式的教学。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体育课堂;重构

    中图分类号:G623.8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5-00-03

    一、小学体育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然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小学生年年与体育课打交道,最后体育却成为被冷落的科目?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深思。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导演,掌控一切,学生就像牵线木偶,在教师的摆弄下迎合着教师,这样的课堂不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如何在课堂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始终是一个常研常新的问题。本文拟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一)何为学习共同体?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已经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并在战后展开了颠覆传统课堂的革新运动。在亚洲,学习共同体理论在20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认为,不关注儿童交会的地方便不会有学习。学习共同体是通过针对“同一性”的斗争而实现的尊重“差异”的共同体,是伴随着课堂中的“课题研究”产生多元的、多层的相互学习关系的共同体。

    “体育学习共同体”指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团体,以学习和运动锻炼为主,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引,制定并完成一定的学习和运动健身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互帮互助、交流尊重,并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将本来鲜活的体育变得暮气与教条。同样一个运动项目,学生课外练习玩耍时津津有味,一旦变成教材进入课堂便觉索然寡味。越是高年级,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越低,究其原因,是课堂上的师生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意识并形成合力。学生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口令,被动地进行体育练习,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项目内容比较单一,围绕抽测及达标项目展开,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另外,体育课堂上放羊现象仍屡见不鲜,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等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运动需求,难以真正培养运动兴趣,形成良好锻炼习惯。

    (三)学习共同体给小学体育课堂带来新的启迪

    面对这种困境,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種新型的学习文化,强调人际交往与沟通并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的学习共同体,给我们的体育课堂带来了新的启迪。体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改善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加强师生、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有利于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有利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主动讨论学习技术动作、纠错、巩固等环节,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掌握动作技能;与同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了可能。

    二、如何构建小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活动平台

    笔者根据佐藤学教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依据体育课特性以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体育课堂“合作共同体”构建上调整如下。

    1.小组学习共同体有效搭建

    笔者依据近几年的课堂实践效果,以我校44人班额为例:分成横排11人一组的4个大组,竖排4人小组,采用“大4小4”的分组方法来灵活应对不同练习项目和内容。在分组的方法上以自愿为原则,教师兼顾身高、性别、运动能力、个性等差异因素,形成组与组之间相对公平的竞争格局。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分组上教师越要多一点指导和帮助,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分组上越要多一点放手和信任。自愿组成的小组内部相对稳定,协作基础较好,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

    2.构建组内管理体系

    四大组推选正副队长各1名,负责活动组织、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评价帮助组员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无论低段还是高段学生对于队长的担任都颇有兴趣,第二种措施采用向正副队长提出申请,担任临时队长,并由正副队长进行协助和评价。定期组内讨论是否根据表现进行正副队长的更换。在体育课活动中,一个好的队长能对整组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担任好队长一职,教师的点滴帮助引导尤为重要。四人小组的练习,小组长的认定采用轮流以及根据练习内容能力强弱组员商定。“大4小4”的队长、组长担任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展示机会。

    3.构建组内学习共同体文化

    小组讨论创设组名,制定学习目标,形成互助结对等,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课堂上注重“倾听”,有别于倾听传统课堂里教师“一言堂”的内容,成员间互相的发言展示等都应互相尊重。通过倾听寻求“关联”,并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敢于向共同体成员提出疑惑。我校所倡导的“和润课堂之六问”中,将学生敢于质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倡学生善于并大胆在课堂上使用我校独有的课堂手势,如:表示有疑问或不同意见的“问号”手势;表示这节课还没有发言过或者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闪闪”手势等。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直面教师问“为什么”是需要勇气的,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如果将和谐互助的关系延续,就会实现真正的实习。

    (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平台

    课堂上,老师的角色转换要从“导师”转化为“学员”,从凌驾于学生的权威者转化为与学生一同参与的共同学习者。合作小组学习时,教师是学生前期学习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引领者、重点知识技能的强化者、关键重难点的点拨者、新生成问题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每个学生每次练习的洞察,专注于动作技能的“关联”和“推进”, 而不再是“喂食”知识和技能。构建这个平台,不是对前一个平台学习的重复,而是重在突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的技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三、小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施——以我校体育教学为例

    (一)教师方面

    从教至今,七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摸索,从单一教学到合作学习再到“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笔者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关于“学习共同体”仍在坚持通过实践进行优化中,以求真正转化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最优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虽然“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的形式,但是如果组织不当就会沦为自由活动的形式,只有将教材内容、组织、器材、课堂纪律、评价反馈等都考虑周详,安排妥当,才能使“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1.加强引导

    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营造学生集体主义的氛围,明确“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与要求,清晰正副队长、小组长和成员的职责,组员之间交流、评价、帮助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特别是低段学生,在每一个细节的落实上都要给出非常明确的指示,手把手帮助他们成长。如在刚开始四组成员分散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引导队长如何带领组员到达自己的场地,然后队伍如何进行组织、调整,之后按老师要求进行练习。教师不断加强巡视,指导学生在遇到组内有不同意见时如何处理、遇到组内练习人员分配不均时怎么协调、队长如何进行管理等。高年级的学生在练习时有更大的创造力,竞争意识也更强,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强调学会欣赏别组的优点。

    2.明确目标

    体育课“学习共同体”落实最怕目标不明确,在组织上浪费时间,所取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学生清楚应该注意的事项,组员之间应如何配合与帮助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如低年级利用垫子进行爬行练习时,提出明确目标:每组在队长带领下排队有序领取10张小垫子,铺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后进行3种以上不同方式的爬行,练习时间为8分钟,优秀小组的评判标准是:有序拿垫、练习认真。每一个环节教师都有评价评分的依据,目标明确,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3.激励导向

    有好的激励,学生才会更有动力。通过前几年加分扣分、发放奖励卡等方式的摸索后,总结出目前觉得非常好用的“加分”方法,结合四小组分组以及目标落实,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相应的加分,加分导向上注重常规的养成和组内的互助,如:主动排队拿器材,主动帮助同学,自己学会处理事情等首先加分;其次是完成练习的质量与团队配合度。一节课结束后队长统计得分,冠军队将每人获得一份奖励,教师会做好记录,力求每个队能够轮流获得冠军。此外,在关注个体上,针对行为习惯或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設立单独考核机制,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单独奖励。激励措施的一以贯之和恰当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为了团队取得冠军,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集体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年级越高对公平公正的诉求越强烈,教师在评分上如果规则不清随意加分,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造成组间矛盾,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二)学生方面

    通过建构小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是指认真听教师讲课,更体现在同伴发言、小组讨论等过程中的认真听、不打断,并对其发言有自己的思考,进行意见的补充或独到见解,既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又培养相互尊重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学生要做到认真倾听,教师更要以身作则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听到教师提醒学生的发言要响亮,其实重要的是无论你发言声音的轻与响,倾听的姿态最关键,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就算发言很轻,大家都会更加专注地去听。体育课组织复杂,场地大,要求学生相当高的专注力和倾听能力,遇到静不下来的情况,宁可等一等或者把队伍集中再进行讲解,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特别是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可以经常用眼神、动作等提醒其认真倾听。

    2.学会讨论

    在传统体育课上,很少听到学生间或师生间讨论的声音,偶尔听到一节课也仅有一两次。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质量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课上,虽然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但是讨论和思维碰撞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比如前滚翻教学,教师和学生针对这个动作进行研究探讨,学生带着疑问去尝试练习,四人小组练习时边练边思考得出结论,再进行总结汇报,继续碰撞新的火花,带着新的疑问继续去尝试练习和讨论结论。通过不断的讨论和练习验证,相信学生掌握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前滚翻的动作技能而已。除学习新技能的讨论外,在共同完成一项练习任务、分配等也都需要积极参与讨论,无论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都是学生一次次的社交锻炼机会,出现问题更是有了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是活的、是真实的。

    3.学会组织

    体育教学的组织变化尤其多,一节体育课组织顺畅了,课也就成功一半了,这就需要小组队长的有效引领和成员的配合。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掌控了整节课的组织和所有环节的组织,学生像部队的小士兵,随时等候调遣。学生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被压抑了,通过教师的观察,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能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并且学生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兴奋度和投入度高很多。比如,二年级15分钟自由安排练习测试。要求在这15分钟内,在队长带领下进行准备活动+200个跳绳+上下肢练习3种以上。一声令下,学生的能力和表现一定会让你惊讶,队长快速带领组员找到所属区域整队成横排散开或圆形,进行所学准备操的练习(关节操、拍手操、武术操等),统一口令下开始跳绳,先跳完的进行坐位体前屈等待,后面的练习各种方式都有(立卧撑跳、推小车、俯卧撑、折返跑等)。通过这15分钟的练习,学生的高度投入运动量大,组织有效有序,结束后生与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点评。

    4.学会评价

    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堂评价比较单一,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语言也比较匮乏,“很棒”“很不错”,竖竖大拇指等。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学习评价的主体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學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和个别评价,在分4大组练习时队长对学员的评价,4人小组练习时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展示时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价等。在评价内容方式上,我在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不同方法的评价,主要有:竖大拇指(合格竖一个大拇指,优秀竖两个大拇指);打分(根据动作完成情况打出5~10分,并说出理由);鼓掌(合格鼓掌,优秀边跳边鼓掌欢呼)等等。另外,在体育课进行素质练习时经常会遇到个别偷懒的同学,教师一个人的关注度比较有限,借助小干部的力量很重要,比如,在4路纵队行进间蛙跳练习时,要求队长对每一个组员进行评价,一点都不偷懒认真练习得到两个大拇指,这样简单的评价操作大大降低了学生偷懒的概率,练习非常认真,偶尔让队长选出组内练习最认真的学生时,学生练习投入度更高。再如,练习弯道跑时,因跑步距离长,教师难以看到重点情况。请队长先跑对每一位成员进行点评(没有跑错道的获得一个大拇指,加上摆臂非常快速有力的得到两个大拇指),教师统计一下得到两个大拇指的人大致能了解掌握人数,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总结

    笔者通过实践,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更高的水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得到培养,促使其身心协同发展。当然,笔者尝试的课堂改革刚起步不久,还将不断探索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改革,坚持积累学习实践课例,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构建和谐、活力、充满正能量的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 .

    [3]王黎明.基础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