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彩虹书架

    孙徐稀

    

    

    

    在大班上学期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有孩子带来了一些胡萝卜苗。在活动室外走廊的西侧,从一扇小门出去,可以通往室外的大露台。大家决定,把露台利用起来,打造成一个菜园,孩子们给菜园取了个名字,叫“彩虹蔬果园”。在那里,孩子们自己播撒种子、种植蔬果、收获果实,继而制作成各种美食。他们还收集了一些关于种植和饮食方面的书籍带到幼儿园,如二十四节气系列绘本、植物手绘图鉴等。于是,教师在走廊西侧“彩虹蔬果园”的入口创设了一个班级种植主题角,把书籍放在那里供大家翻阅。但是,班里没有多余的书架了,买新的需要花不少钱,孩子们讨论后决定自己来制作一个小书架。

    问题一:制作什么样的书架,用什么材料来做?

    书架要做成什么样子,这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幼儿园里常用的是能平放图书、展示出图书封面的书架,这次孩子们带来想放在种植主题角的书有十几本,放置在这种展示型书架上正合适。确定了大致的款式后,有孩子提出,最好有一些实物照片作参考,这样才方便设计和制作。于是,大家各自回去搜集资料。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从网上找来了一些同款书架的图片,有的孩子把自己家的儿童书架拍了照片带来幼儿园。通过这些图片,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书架的基本结构,最终确定了书架的款式及设计方案:书架两侧各是一个三角形的支架,中间用多根横梁连接;底部有四个支点,形成一个四边形,使书架可以稳稳站立并承受重量;将帆布固定在横梁上做成布兜,用来放置图书。

    那么,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这个书架呢?讨论中,孩子们各抒己见。有孩子提出,放置在“彩虹蔬果园”入口的书架用自然物制作更适合。孩子们都有利用自然物进行美工制作的经验,因此,这个想法一提出,同伴们纷纷表示赞同。

    孩子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利用树枝,他们在美工活动中都用过。但立刻就有孩子质疑:“要搭个大书架,用小树枝怎么行?小树枝太短了,难道要一段一段接起来吗?”“小树枝太细了,容易折断,要是做成书架,书一放上去就会把书架弄坏的。”“我们捡来的小树枝很多都是弯的,如果做出来的书架也是弯的,会好看吗,能用吗?”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质疑,孩子们意识到,要搭一个真正能用的书架,不像以前做美工作品那么简单,这一次对材料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对材料的基本要求:1.足够长;2.粗一点,不容易断;3.直一些,不能太弯;4.容易获得,最好是幼儿园里就有的。

    对照这四点要求,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合适的材料。他们发现,在教学楼旁的小竹林里,高高的竹子又直又硬,是个不错的选择;花房附近堆了很多刚从树上锯下来的树枝,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一些是符合要求的。

    竹子和树枝看起来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么,作为书架的支撑结构,到底是选用竹子还是选用树枝来搭建呢?孩子们通过将竹子和树枝作对比,开展了关于选材的进一步讨论。

    从长度来比较,竹子和树枝都挺长,初步判断应该都能满足搭建书架的要求;从硬度来比较,孩子们通过掰、折、敲等方式来检验,发现竹子和树枝都不易被折断,足够坚固;从曲直度来比较,竹子每一根都很直,而树枝虽然曲直度各有不同,但从这些堆着的树枝中能找到符合“直”的要求的;最后,从材料获得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小竹林中竹子数量不多,如果要用竹子来制作,就得请园丁叔叔帮忙把竹子砍下来,但树枝有现成的,因为天气渐渐冷了,园丁叔叔对幼儿园里的树枝进行了修剪,锯下来的树枝堆在花房那里,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拿来用了。

    由此,孩子们觉得还是树枝更合适。大家又进一步对树枝的选用标准进行了讨论:1.尽量选直一些的,不能太弯。2.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和小朋友的手臂差不多粗细的比较合适。3.长度要跟小朋友的身高差不多。孩子们特地找了班里一个中等身高的同伴作为参照,他们觉得书架的高度要和这个小朋友的身高差不多,这样大家都够得到书架上的书。

    问题二:怎样把树枝连接在一起?

    在确定了搭建材料后,教师建议孩子们先做一个小的模型试一试。于是,孩子們去户外捡了一些细树枝,放到了美工区,打算在区域活动时尝试搭建。美工区也是班里的材料库,有各种手工材料,可以满足孩子们自由创作的需求。

    梁梁最先想到的是用胶水粘合树枝,但他在一番尝试之后发现树枝表面粗糙、不平整,无论是用固体胶还是白胶,都没办法把两根树枝牢牢地粘在一起。好朋友露露也提醒他:“我们搭的是大书架,连小树枝都粘不住,大树枝就更粘不住了。”另一个好朋友玲玲提议:“应该找一些可以绕在树枝上的东西,把树枝绑起来。”随即,孩子们开始寻找合适的材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毛根,尝试之后发现毛根不够长,绑不紧。随后,他们想到了用毛线来绑,因为最近他们正好在学习织围巾,美工区有很多毛线。他们在用毛线把几根交叉摆放的树枝绑在一起时发现,一个人绑非常困难,于是决定相互合作,比如,露露负责拿着树枝以固定结点,玲玲负责绑。为了把树枝绑得更牢固,玲玲使了很大的劲,只听“嘣”的一声,毛线被扯断了。玲玲说:“毛线太滑了,有点捏不住。而且毛线不够结实,很容易断。”孩子们认为毛线虽然够长,但还是不适合用来做连接树枝的材料。

    在当天的区域活动集体讲评环节,玲玲和露露把她们遇到的问题提了出来,让大家一起出主意。讨论中,淘淘说:“把毛线换成丝带吧,我们美工区里有很多丝带的,而且丝带不容易断。”军军提出不同意见:“不行不行,她们刚刚说了,毛线太滑了,那丝带不是更滑吗?”妮妮想了想,总结道:“对,我们应该找一种不滑又不容易断的、可以当绳子用的东西,还要够长!”梅梅自言自语地说:“什么样的绳子不滑呢?”淘淘回应道:“不滑的绳子,那就是粗糙的绳子呗!”轩轩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眼睛一亮:“我们可以试试用麻绳。我在马路上看到过,很多树上都会绑上一圈一圈的麻绳,我们用它来绑树枝一定可以的。”霏霏立刻回应道:“对!我也看到过,我还去摸过呢,那种绳子很粗、很结实的!”玲玲问:“可是,到哪里去找麻绳呢?”露露想了想说:“我以前看到我们幼儿园里的园丁叔叔也是用这种绳子来绑大树的,我们可以去找园丁叔叔问问。”讨论之后,孩子们一起去园丁叔叔那里要来了一些粗细比较合适的麻绳。

    问题三:用什么办法绑树枝才牢固?

    麻绳确实比較符合孩子们的预期,但孩子们经过几番尝试之后,还是没能把树枝牢牢地绑在一起,他们发现,明明已经用力扎得很紧了,但绑好的树枝还是会动,多动几下,结就松散了。至此,孩子们的模型搭建似乎进入了瓶颈期。于是,教师把这个问题放到集体分享环节,引导大家一起来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两根树枝绑在一起还是会动?有孩子提出,是不是树枝本身有问题,换成竹子会不会就没问题了?但大多数孩子都反对,觉得不是树枝的问题。也有孩子提出,是不是用来绑树枝的材料不合适?同伴们马上推翻了这种说法,他们说,之前已经试了很多种材料了,都不合适,麻绳是用到现在最合适的材料了,而且园丁叔叔也用麻绳绑树枝,应该不是麻绳的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时,有孩子关注到绕绳子的方式:会不会是因为绑树枝的方法不对所以才绑不紧?那么树枝到底该怎么绑?

    利用绳子捆扎和打结是个“技术活”,这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教师观察到,孩子们捆扎时基本采用同一种方法:一直顺着同一个方向绕绳子。这应该说是一种最简单的捆扎方法,但这对于树枝的交叉固定来说起不了作用,因而不是一种合适的方法。教师在孩子们面前把观察到的他们捆扎的方法做了演示,孩子们发现,原来即使是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绑树枝也是绑不紧的。

    教师在演示的时候特意放慢动作,让孩子们看到在绕绳子的时候树枝就在晃动,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淘淘说:“绳子往一个方向绕会松,是因为另一个方向没有绕。”庄庄建议道:“应该先上下绕几圈,打个结,再左右绕,绕完再打个结。”轩轩也补充道:“绕绳子的时候,在树枝交叉的地方,每个方向都要有绳子经过。”教师及时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去试一试。孩子们在试验之后发现,从不同的方向绕绳子,果然捆扎效果好了很多。教师请试验过的孩子来给大家演示,分享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向孩子们介绍了一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打结方法——房梁十字结,这种方法可用于将木条捆扎成十字交叉的形式,牢固且耐用。这种方法其实与孩子们自己想到的“从各个方向绕绳子”是“异曲同工”的。学到了新方法,孩子们又纷纷去尝试。果然,麻绳搭配十字结,捆扎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很快就将书架模型搭建完成了。

    问题四:如何让书架不摇晃?

    有了搭建模型的经验,孩子们终于要开始搭真正的书架了。不同于搭建模型,真正的书架需要用粗一点的树枝。根据大家前期的讨论,孩子们来到花房挑选合适的材料。园丁叔叔帮助孩子们对树枝做了一些粗加工。孩子们收集到了符合要求的树枝,并合作把树枝运到了楼上。他们还向园丁叔叔借了锯子,以备后期用来加工树枝。

    一人高矮、手臂粗细的树枝,对孩子来说是有点重的,且捆扎固定的难度不小。不过因为有搭建模型的经验,工程进展得还算顺利。当然,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搭建模型时,左右两侧的三角形框架是用三根同样长度的树枝搭的,也就是说是个正三角形,当时孩子们没觉得有问题,教师便没有直接指出这个问题,但在搭真正的书架时,他们发现框架的底边太宽了,这样搭出来的书架会占掉大半个走廊,影响走廊上的通行。于是,孩子们决定请教师帮忙锯掉半截。

    经过大约一周的时间,在大家的合作下,书架的基本框架搭建完成了。然而,孩子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我们是按照模型搭的,但为什么这个书架会晃来晃去,一点都不稳?”其实,这个问题在搭建模型时就存在,但是由于模型体型较小、重量较轻,所以问题不明显,孩子们当时没有发现。庄庄说:“是不是我们没有绑紧?”淘淘说:“我们都是按照之前说好的方法绑的呀!而且我们还是两个人一起用力拉的,应该很紧了呀!”于是,大家又重新检查,确保每个连接点都是绑得很紧的,但他们发现书架依旧会晃动。淘淘问:“会不会是因为太重了?”添添说:“不可能!高楼大厦还要重呢,怎么不会晃?”大家都想不出究竟是为什么,又陷入了沉默。教师觉得这时应该给孩子一些启发,于是提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个书架究竟是怎么摇晃的?”孩子们听了,就去试着摇晃书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书架左右晃得比较厉害,但前后基本不会晃动。

    活动进行到这里,孩子们遇到的其实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平面图形的稳定性。但如何让孩子认识到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平面图形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再次观察和分析整个书架的结构:书架左右两侧均是由三根树枝固定形成的三角形框架,而正面、背面及底面则是四边形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从书架的左边或右边用力推时,正面和背面的四边形会变形;但从正面或背面用力推时,两侧的三角形框架基本上不会变形。

    基于这样的观察,教师又组织了一次集体数学活动“最不会变的形状”。教师先组织了一次投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这三种形状,猜一猜哪一种形状最稳固、最不会变形。孩子们有不同的猜测,并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说,“角最少的形状最不会变形”,所以把票投给了三角形;有的说,“边越多越不容易变形”,所以把票投给了五边形;还有的说,“四边形四四方方的,看着就很稳”,所以把票投给了四边形。

    为了让孩子们亲自来验证,教师用竹签捆扎制作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种模型,让孩子们试着晃动。孩子们发现,原来三角形是这三种形状中最不容易变形的,而四边形和五边形的模型即使扎得再紧,一拉扯也会变形。

    在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好的优势后,孩子们提议要对书架进行改造。可是,怎么改造呢?难道要拆掉重建吗?教师引导孩子们在原有的框架结构上寻找三角形。孩子们发现书架的左右两面都是三角形的,足够稳定,而书架的正面、背面及底面都是四边形,不够稳定,如果能把四边形变成三角形,不就稳定了吗?

    那么,四边形要怎么变成三角形呢?孩子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拿着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模型进行探索。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方法是拿一根长的树枝加在四边形的对角线上,把四边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这样就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住,使之保持稳定。于是,孩子们提出对书架的背面做修改,加一条对角线(孩子们虽然说不出“对角线”这个词,但通过实际的摆弄和试验发现,把四边形两个相对的角用直线连起来,可以把一个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但在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又发现了新问题:他们收集来的树枝用在对角线上不够长。于是,孩子们又做出调整,再加一根树枝,将两根树枝的一端均固定在最上面那条横梁的中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下面两个角上,把背面的四边形分为三个三角形。绑好之后,书架果然稳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