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流动儿童疾病谱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袁什华 吴涛 罗宇 元低
【摘要】 目的 调查和分析深圳市流动儿童疾病谱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49例儿童的临床资料, 其中流动儿童2041例, 非流动儿童11208例。统计流动儿童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分析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结果 2041例流动儿童中, 男1201例, 占58.8%;女840例, 占41.2%。排名前3位的年齡段为1个月~1岁、2~3岁、1~2岁。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3位的疾病系统均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从排名第4位的系统疾病开始, 流动和非流动儿童出现差异, 流动儿童以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为第4位, 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6位。非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免疫系统疾病, 而流动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排名下降至第10位。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4位的疾病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和支气管炎。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皮肤或黏膜损伤, 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8位;流动儿童中排名第10位的疾病为急性中毒, 而非流动儿童中急性中毒并未排在前10位。流动儿童排名第8位为过敏性疾病, 而非流动儿童中过敏性疾病排名第5位。结论 深圳市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疾病谱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与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健康管理意识和知识等密切相关, 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以管理。
【关键词】 流动儿童;疾病谱;影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51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现象愈发严重[1]。深圳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其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很大[2]。据统计, 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已从1999年的512.71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847.97万人, 近二十年来, 深圳常住流动人口的数量在逐年上升。常住流动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流动儿童的数量亦在逐年增加, 由此带来的流动儿童健康管理问题成为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3, 4]。鉴于此, 本研究对深圳市流动儿童以及非流动儿童的疾病谱进行比较, 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搜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接诊的13249例儿童的病历资料。其中流动儿童2041例, 非流动儿童11208例。流动儿童的判定标准:①监护人在深圳市务工且在深圳市居住>6个月的非深圳市户籍儿童;②在深圳出生但户籍不在深圳市的儿童, 并排除门诊复诊病例;③年龄
>28 d且<16岁。
1. 2 调查方法 统计流动儿童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第7版中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并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统计第一诊断, 对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进行排序。
2 结果
2. 1 流动儿童性别和年龄分布 其中男1201例, 占58.8%;女840例, 占41.2%。年龄分布:1个月~1岁476例, 占23.3%, 1~2岁320例, 占15.7%, 2~3岁456例,
占22.3%, 3~4岁207例, 占10.1%, 4~5岁170例, 占8.3%, 5~6岁118例, 占5.8%, 6~7岁82例, 占4.0%, 7~8岁55例, 占2.7%, 8~9岁49例, 占2.4%, 9~10岁32例, 占1.6%, 10~11岁32例, 占1.6%, 11~12岁18例, 占0.9%, 12~13岁13例, 占0.6%, 13~14岁10例, 占0.5%, 14~15岁3例, 占0.1%。排名前3位的年龄段为1个月~1岁、2~3岁、1~2岁。见图1。
2. 2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10位的疾病系统构成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3位的疾病系统均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从排名第4位的系统疾病开始, 流动和非流动儿童出现差异, 流动儿童以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为第4位, 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6位。非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免疫系统疾病, 而流动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排名下降至第10位。见表1。
2. 3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10位的疾病种类构成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4位的疾病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和支气管炎。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皮肤或黏膜损伤, 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8位;流动儿童中排名第10位的疾病为急性中毒, 而非流动儿童中急性中毒并未排在前10位。流动儿童排名第8位为过敏性疾病, 而非流动儿童中过敏性疾病排名第5位。见表2。
3 讨论
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经济与社会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 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陪伴孩子时间少、健康管理知识缺乏等诸多问题[5]。随着深圳市流动儿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其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以及病死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于这部分儿童的健康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
重视[6-10]。因此, 对于疾病谱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 其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公共卫生政策, 以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管理现状。
本研究对近1年来本院收治的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疾病谱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在疾病系统方面, 排名前3位的系统均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说明这3种系统疾病是深圳市所有儿童最为常见的疾病, 在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之间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 这与儿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完善, 对于外界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差有关, 而是否为流动儿童并不会对此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疾病种类构成和排序中, 排名前4位的疾病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和支气管炎, 这与疾病系统构成和排序是一致的。其中, 儿童腹泻最为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过敏、喂养不当以及气候改变等, 属于多病原体、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与儿童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密切相关[11-15]。
从排名第4位的系统疾病开始, 流动和非流动儿童出现差异, 流动儿童以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为第4位, 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6位。在疾病种类构成和排序中, 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皮肤或黏膜损伤, 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8位, 另外, 流动儿童中排名第10位的疾病为急性中毒, 而非流动儿童中急性中毒并未排在前10位之内。这些意外伤害的发生與多种因素有关, 一方面受家长对意外伤害发生的认知水平高低影响, 一方面也与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水平有关[16-18]。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性质、是否接受过意外伤害教育和培训、陪伴孩子的时间等均可能影响其对意外伤害发生的认知水平, 而流动儿童的家长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从事生产一线、零售业以及家政行业等比例较大,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 也未能接受意外伤害教育和培训, 这就导致了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非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免疫系统疾病, 而流动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排名为第10位。在疾病种类构成和排序中, 流动儿童排名第8位的为过敏性疾病, 而非流动儿童中过敏性疾病排名第5位。过敏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 基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而环境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多数非流动儿童生活环境稳定、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长给予的关注较多, 这可能导致该部分儿童长期处于过于“卫生”或“清洁”的环境中, 与病原体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小, 反而可能增加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19]。而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农村或乡镇地区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群, 本身对于环境卫生的概念没有过多的认识, 再加上没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孩子, 因此大多采用“放任”的看管方式, 这就增加了儿童与大自然以及与各种细菌、病毒接触的机会, 反而降低了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还有部分城市儿童家庭饲养宠物, 孩子与宠物尤其是长毛宠物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20]。
针对深圳市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疾病谱的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并实施相关公共卫生政策, 如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管理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在流动儿童的管理方面需要针对监护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包括提高监护人的儿童保健意识, 开展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培训, 完善流动儿童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儿童体检和健康保健监督制度等, 从多个途径改善深圳市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 为城市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关云琦, 张梅, 张笑, 等.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3):301-308.
[2] 李炽锋. 对深圳市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 14(5):334-335.
[3]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16-821.
[4] 黄亚莉. 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7, 34(3):32-33.
[5] 蔡敏, 徐玲, 张耀光, 等. 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中国医院统计, 2016, 23(4):241-244.
[6] 符丽英. 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131-134.
[7] 李杰, 刘昊. 深圳市坪山新区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2(8):1257-1258.
[8] 罗序峰, 刘玉玲, 付四毛, 等. 0~7岁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疾病谱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3(4):476-478.
[9] 王晶, 董菊, 阎景红. 2010~2013年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8(5):631-634.
[10] 薛格艳, 王莉. 2009-2013年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10):1421-1423.
[11] 李宏艳, 徐月丽, 李宁. 宁夏100135例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 2016, 38(7):613-615.
[12] 朱红雨, 陈香礼. 2000-2005年28707例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5):549-551.
[13] 王鸿波, 王俊霞, 王炜杰. 2004至2009年20 706例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河北医药, 2010, 32(15):2107.
[14] 刘劲松, 吴志坚, 黄湘雯, 等. 郴州地区各级医院儿科状况及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7):22-23.
[15] 杨建东, 杨鑫, 梁建新. 陇南市2010年儿童疾病谱排序分析及建议. 中外健康文摘, 2012(35):61-62.
[16] 白小玲. 2003-2012年乌鲁木齐市三甲医院儿内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变迁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 2015.
[17] 梁粤珩, 陈子星, 黄晓亮, 等. 广东省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中国病案, 2013, 14(10):51-53.
[18] 洪培昆, 林清爽, 蔡良友, 等. 2013年晋江市14周岁以下新农合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4(30):112-115.
[19] 田新梅, 朱曦, 梁正. 阿合奇县人民医院近三年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 医学信息旬刊, 2013, 26(12):82-83.
[20] 安涛, 郭晓清, 蒲秀红, 等. 都江堰地区灾后儿童疾病谱分析及防治对策.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108-110.
[收稿日期: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