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策略
杨发斌
摘要:小学生对于某些极具逻辑性的数学知识了解得不太清楚,他们在运算解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堂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展开探讨,提出了针对年龄特点、抓住练习机会、重视探究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等策略,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打牢学生各种思维的基础阶段,也是教师寻找数学教学方向、完成数学课堂改革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数学教学目标,将数学基础知识内容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归纳总结思维、知识转化思维、逻辑推理思维等基本思维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未来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效。积极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着重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根据逻辑思维探索新型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1.低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点
低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尚未形成数学学习的一般观念,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结构难以产生认知。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晰符号的具体意义,帮助学生辨清理解符号的关键要素,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一年级上册“比较大小”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基本概念,他们对1,2,3,4这些数字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数的特征、了解数的大小。教师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概念讲解,而是借助粉笔、玻璃球展开趣味教学。教师先拿出5根粉笔,提问学生:同学们,这是几根粉笔呢?学生大声地回答:5根粉笔。接着,教师拿出3根粉笔,让学生继续回答,学生的答案是3根粉笔。在问答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已经被教师吸引了,他们也想知道教师接下来要做什么。教师左手拿着5根粉笔,右手拿着3根粉笔,让学生比较5和3这两个数的大小。这样一些原本抽象的比较大小问题立刻就变成了学生能够理解的实际问题。学生会认识比较大小的诀窍,了解此类题目的解答步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找规律性的题,如1,3,5,7,9,…,试寻找它们的规律。通过规律性题目的提出,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
2.高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点
高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增加训练难度,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归纳演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时,学生了解完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后,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在思考分数四则运算法则时,多数学生会不自觉地联想起自己已经学习过的整数四则运算法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整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与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运算的一些规律。当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运算法则之后,他们就能够了解到无论哪种数进行四则运算,其规律都是相同的。因此,只要了解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学生就能够将其推广到分数运算或者小数运算,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完成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抓住数学练习机会,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1.抓住日常
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练习题是针对学生当日的知识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的一类题型。但是,学生在日常练习题中却只能够掌握部分知识点,这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帮助。在引导学生做题时,教师应该跳出一定的思维局限,客觀、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整个做题过程。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过程讲解透彻。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的一般特点,然后再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日常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图形的变换方法。通过不断练习,学生能够逐渐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且旋转变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做题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考查图形旋转变换的题大多局限于变换方法的选择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因此,学生在总结练习题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题目的考查方式,完成自身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2.联系实际
生活问题的引入远比单一题目更具有效性,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推理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路程与时间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回顾自己以往在生活中遇到的与“路程与时间问题”相关的生活场景,并将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有的学生说游泳时会遇到路程与时间问题;而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上学时会遇到路程与时间问题。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将路程与时间问题的解决公式推导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到时间×速度=路程,以及解决路程与时间题目的一般步骤。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小明每天早上从家到学校保持匀速前进,他的行走速度为1 m / s,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总共为5 km,试问小明要行走多长时间?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路程与时间运算公式解决此问题,了解这一公式的运用要点。这样的生活情境融入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三、注重数学探究过程,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1.巧妙设置数学问题
在设置数学问题时,教师应该了解问题设置的合适性,避免问题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而导致形成无效问题。在设置问题时,考虑学生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确保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仍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为例,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整数有了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分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够总结出两者的不同点吗?(2)分数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意义?(3)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运算步骤是什么?(4)分数与整数在解决问题时各有怎样的优势?这四个问题串联起了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始终,学生会按照这四个问题逐渐整理属于自己的分数知识学习体系。教师接着可以由生活案例引出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要点,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某些错误的计算案例,让学生弄清楚分数的计算方法,总结分数的基本特征,避免在计算时出现同样的错误,接下来在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明显提升。这样的推理归纳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2.加强数学动手实践
教师除了设置问题引导之外,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探寻数学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价值。仍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预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制作图形模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制作某一特定的图形。不同的学生在课下制作图形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了解,通过对折图纸制作出了轴对称图形;而有些学生则根据自己对旋转图形的认知,制作出了旋转图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这样的实践操作过程远比知识总结过程更能带给学生深刻的记忆,教师应该着力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四、加强数学教学实践,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1.模拟数学情境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有很大的应用优势,可以帮助教师显著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所设计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层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统计任务,让学生依照实际情况统计学校的教职工或者学生的数量,然后将自己的统计结果制作成统计表,在统计表的旁边书写出基本的数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统计分析某次考试成绩,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其中。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统计原理,也会在教师创设的统计情境中加深对统计量的认识和了解。接着,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统计过程,指出学生在制作统计表时的不足。对于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统计知识的学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展数学实践
实践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学习经验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某些数学模型,演示扇形模型,了解扇形图的特点与运用。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数学知识,还在数学课堂上收获了获取知识的喜悦。教师顺势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实践,以“同学们都喜欢什么运动”为题开展一个统计图形制作大赛。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数据统计,收集学生喜欢的运动;其次,统计运动名称和喜欢的人数。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他们也通过实际画图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对学生利用扇形图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数学实践课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
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数学学科开展的基本特點,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各个细节。从针对年龄特点、抓住练习机会、注重探究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数学课堂改革,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了解知识,注重数学课程学习的规划整理,帮助学生完成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樊有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唐孝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高新区,2018(14).
[3]刘志静.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才智,2014(21).
[4]韩绪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