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时变成常态:“家庭体育”有效延伸的落实路径举隅
陆佳
摘 ?要:在非常时期的居家学习中,体育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掀起了一场全民的运动热潮。如何让“家庭体育”实实在在地陪伴成长,促进体育健身与生活品质的“比翼双飞”,本文分别从运动空间的拓展、作业设计的优化和互动机制的建立等三个方面来阐述有效延伸“家庭体育”的落实路径,努力让“家庭体育”从应时变成能见效的、可持续的、全方位的日常体育生活的新样态。
关键词:家庭体育;运动空间;作业设计;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6-00-02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到常态化,如何让“家庭体育”保持下去,实实在在地陪伴成长,让运动健身和生活品质“比翼双飞”?如何有效延伸“家庭体育”的落实路径,努力实现能见效的、可持续的、全方位的日常体育生活新样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运动空间的拓展,突出家庭体育的成长内需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在校上学时间和非上学期间两种,如果将上学时间的体育活动称之为学校体育的话,那么他们在非上学期间的体育活动则可以定义为家庭体育。所以,家庭体育可以理解为将运动更多地渗透和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丰富生活、健康身体和提高品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疫情期间,因为防疫的需要,很多身体活动都只能在自己的家里进行,但是家庭体育不仅仅是局限在居所这个狭小空间里,我们应该挖掘更多有利于其生长的“土壤”空间,让家庭体育成为每一个个体成长的需要。
(一)拓展体育自觉的心理空间
有了身体的在场,也不能让“心”缺席。离开了学校体育场,我们更应该培养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懂得“健康第一”的理念不仅仅只停留在增强体质的层面,除了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升心理的免疫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家长会、家长群等方式和渠道向家长及学生表达与传递“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思想;也可以借助微信推送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学校的体育实时动态,感受学校体育不是为“体育精英”服务,而是要将体育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在被快乐的体育氛围感染中从而在心理空间来构建可持续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体育”变成我要“体育”,进而养成运动自觉的习惯。
(二)拓展体育活动的场域空间
受师资条件和场地硬件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学校目前只能满足于基本的国家体育课程开设,所以更应该将体育扩展到师生的生活空间和时间里。我们可以建议或是指导家长和学生如何利用占地小、成本少的体育练习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动起来,将家庭居所打造为“体育空间”,让“身体活动随时随地可以發生”成为常态;也可以开放更多的校园免费设施,鼓励师生和家长一起走进社区、体育馆、健身房等场所,在不同项目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和兴趣所在。虽然各家各户在运动频率上呈不规律和间歇性的变化,但是体育的功能已经被不断认识和重视,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并努力实现“体育走进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美丽愿景。
(三)拓展体育育人的资源空间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并积极地接受和参与各种专业的运动项目的指导及训练,且在日常开支中对健身的资金投入比例也是日益增多,说明体育已经成了一部分家庭的日常需求。这些学生在每周都会有专门的时间用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在专业人员科学、规范的指导下,他们在“流汗”的同时也在不同的项目属性中感受着体育的精髓。这不仅是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互相补充和自然延伸,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受经济条件制约,也许“私教”体育的受众只能是一小部分群体,所以我们可以提倡并呼吁体育爱好者投身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群体中来,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民间体育文化或是外来文化的乐趣。
二、作业设计的优化,实现家庭体育的软着陆
将体育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之中,体育家庭作业是重要的实施路径之一。但是,体育家庭作业在作为学校规定硬植入的同时也要巧妙地软着陆,将“作业”进行多维度的立体打造,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并乐于完成,而不是把它当成负担。为此,我们在设计体育家庭作业时要突出几个方面。
(一)作业命名新颖性
在课余时间都被各科家庭作业挤占满满时,如何让体育作业也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小小的“套路”,也许可以消除家长和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心理排斥。比如,体育作业不一定要称为体育作业,可以换一种命名方式,如“家庭吉尼斯,等你来挑战”“我和爸爸来比拼”“今天我是小老师”等,这些新颖的命名淡化了家庭作业的概念,称呼上的改变可以大大弱化学生在情绪上的抗拒。
(二)参与主体多元性
体育家庭作业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等。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班主任作为体育家庭作业的协调者和督促者,家长作为体育家庭作业的协助者、保护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学生作为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者、完成者和受益者,多元主体缺一不可,只有多方融合,各司其职,才能尽最大可能确保体育家庭作业的质量。
(三)内容选择灵活性
在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学生、家长和家庭之间的差异,所以课后任务要避免一刀切,满足个性需求的作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可以采用“2+3+1”的模式来考虑,即每周完成2种规定练习+3种自选练习+1种创意展示,其中规定和自选动作由体育教师提供并设计有计划性的活动手册,涵盖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和灵敏等方面且适合年龄特征的“菜单式服务”,在练习项目、锻炼时间及运动负荷上都可以让大家自主安排、灵活选择。另外,动感创意展示也是尊重个性化的学练体验,通过方法和形式上的改变旨在唤醒学生的主角意识,引领主动“体育”。
(四)练习方法趣味性
要问什么最吸睛,在孩子的回答里毫无疑问“游戏”肯定是最佳答案,新颖有趣的游戏总是能牢牢地吸引孩子的身体。那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环境,带动家长和学生一起将课内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设计成游戏;将枯燥单一的体适能练习编排成游戏;将体育知识的快问快答改造成游戏;将亲子间的互动比拼变化成游戏……让体育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游戏的设计者、体验者,在家庭居所这个小空间里也能玩出大花样来。
(五)反馈渠道多样性
因为学科特性,如果要在学校指导和评价每天每人的作业,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那如何避免体育作业的有去无回、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活动课随机进行“作业”的再现;或是在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开辟“运动达人秀”的小栏目实现“作业”的展播;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完成“作业”的云见面,在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大作用,让每个孩子的“作业”都能被“看见”,让更多的点滴进步都能被肯定。
三、互动机制的建立,推动家庭体育的展示交往
(一)搭建平台多展示,促进家庭运动的能力提升
展示相当于“竞争”,竞争任务的驱动使学生及其家庭的运动状态被激活,所以他们会更有动力“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在“展示”中,体育的潜能和作用都能被很好地发挥出来,并且在展示过程中思维的显露和碰撞、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也意味着1+1>2的效应产生。所以,学校体育不是展示的唯一阵地,家庭体育更要与展示常常“牵手”,开拓更广阔的体育空间。那么,多方互动的机制要形成常态:一是学校的体育节要开设面向家庭的系列活动和比赛,如家庭体育周、家庭活动日,可设置趣味对抗赛、亲子合作赛等,还可以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年龄及性别特征来确定比赛项目、制定相关规程,竞技性与趣味性共存,全员性与“精英”性互补,且比赛项目的“菜单”也要常更常新,这样不仅学生乐于参与,家长也玩得欢乐;二是优秀体育家庭的评选,在对优秀体育家庭的鼓励和宣传中,进一步渗透家庭体育的理念,营造家庭体育的氛围,丰富家庭体育的活动等,提升家庭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体育素养和习惯的养成,期待更多的人变成终身体育者。
(二)创设条件乐交往,实现体育生活的延效生长
家庭体育的蓬勃离不开学校体育的带动和辐射,所以学校要竭尽所能地创设各种条件,一是将资源共享真正落到实处,不要让“对外开放”流于形式。学校向学生家庭“供給”的不仅是场馆设施,还应有体育器材、体育人才等,比如某小学持续了多年的亲子晨练活动,在前期细致周密的策划、安排与磨合中,这个活动早已实现了家长的自主管理,越来越多的追捧和喜爱,让更多的家庭享受着学校的“体育红利”。二是多学科融合。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辅助有利于扩大体育视野,通过手绘、摄影、演说、歌唱等各种形式来展现和“定格”家庭体育生活,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从育德、启智和塑美等方面向家庭体育的全面延伸。三是面向家长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家庭体育的健康发展。四是鼓励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工作中来,从各种体育活动的策划、制定到执行,在亲身感受中,增强主体意识和对体育的认同感。
保持“家庭体育”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作为学校体育的执行者、作为健康理念的传播者、作为终身运动的践行者的体育教师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地在合作与对话中将体育多维度、全天候地展开与延伸。让生命充满运动基调,让体育成为自己的体育,请相信,我们终将会看到想要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永保,田雨普.“家庭体育”新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2]陈育彬.新体育的学校理解与行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