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路工撮影》中的铁路站房

    陈哲

    

    铁路进入中国不久,铁路站房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就随之兴起,它承担着铁路旅客候车、运营管理和交通联系的职能,在中国近代交通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铁路站房主要包括候车室、售票处、行包房、小件寄存处、问讯处、站长室、客运室、行车室、广播室、进出站广厅等用房,依据建筑规模和性质又可以将站房划分为四个等级。在中国人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上,铁路站房就已经颇具规模和特色,其中一、二等级的车站站房更是所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反映京张铁路全貌的重要档案资料,《京张路工撮影》清晰地记录了京张铁路从起点到张家口车站,沿途二百余公里内的桥梁隧道、站房车辆的具体情况,以及铁路开通验收、举行通车庆典的场景,所收照片由清末民初著名的摄影师谭景棠拍摄,对保护、利用京张铁路工业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也因此于2002年作为48件珍贵档案文献之一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一、《京张路工撮影》中的站房

    《京张路工撮影》版本颇多,大体可分为简本和全本两个版本。本文中的《京张路工撮影》(下文简称《撮影》)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所藏的全本,其封面、书脊、封底均为大红色绒缎面布,封面正中镶嵌有铜制竖牌,上刻有“京张路工撮影”。全本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有183张银盐纸基照片,每张照片规格一致,均长26.5厘米,宽20.5厘米,大部分照片的右下角都有用文字标明所拍摄的内容。

    《撮影》中与车站站房相关的照片共计24张,涉及18个车站。其中的东园和居庸关车站并未完工,门头沟和三家店则为支线上的车站。京张铁路工程资金并不充裕(经费主要来自关内外铁路经营的余利),因此站房建设也本着节俭的原则,尽量按统一的标准图设计施工,并根据营业繁简分为四等,“如西直门、张家口、宣化府等处均设头等车站,若广安门怀来等则设二等,若清河等设三等,若西拨子等设四等”[1]。

二、京张铁路正线上的站房

    关于京张铁路站房形制的记载,目前可见较为系统、全面的是詹天佑1915年所著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詹天佑在此书中以宣化府车站站房为例,对京张铁路正线上的头等车站的建筑布局进行了详细描述,而对二三四等车站,他只简略地一笔带过,“此外二三四等车站悉按定制建筑,一切形式大致与头等相同,惟(唯)规模以次递小耳”[2]。

    京张铁路建成之时共有头等站三个,分别是西直门车站,宣化府车站和张家口车站。作为级别最高的中间站且被当成京张铁路车站标准模板的宣化府车站究竟是何模样呢?詹天佑这样描述道:“前栋前面五间、后而六间,首尾平列,前五间居中者,旅客购票登车之厅,右二间一为男客待车室、一为女客待车室;左二间系票房及卖票员宿室厅,后中间乃穿堂,右为电信办公室,再右二间为货票房及卖票员宿室,左乃站长办公室,再左二间一为食堂、一为存货房,后栋六间平列,左三间乃站长住宅,右三间为站役宿室及厨房等杂屋。全站墙均用青砖,前栋外墙厚一砖半,内墙及后栋各墙均厚一砖。前栋樑架四座,上覆白铁瓦,四围筑以天沟,墙檐门窗上额涂以丹色,室内墙壁均以白垩涂之,四面装设玻璃窗,外护以百叶窗,墙脚窗台均以一三六洋灰混合土作成房基,深四尺许,用片石砌成,空处则用一四石灰浆胶灌坚实,墙基深二尺,以一六灰沙作成,此宣化府车站建筑之情形。其余头等站之建筑大都如是。”[3]

    相较于平淡的文字记述,影像资料的记录更具有立体感与直观性,且在印证文字资料的同时,还能展现出不少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在《撮影》下册第30页,我们可以看到宣化府车站站房不同于传统的木构结构建筑,正面为八柱七楹,墙体使用青砖,门与窗户的顶部则用红砖砌成拱券。房间窗户的里层为玻璃,外层则为百叶单窗。屋顶外立面的正上方立有一面匾额墙,显示出中西元素的混杂,上书“宣化府车站”,其下则标注用韦氏拼音拼写的“HSUANHUAFU”,上款刻“詹天佑书”,下款注明时间“宣统元年长夏”。此外,站房屋顶上方采用了传统建筑中的女儿墙,正上方有堞口9座,两侧各有堞口14座,正是《京张铁路工程纪略》所描述的“四围筑以天沟”。

    《撮影》显示的宣化府车站的站房情况与文献记载大致相符,那么京张铁路另外两座头等车站的形制是否与宣化府车站完全一致?其他等级的车站是否如詹天佑所述,形制与头等车站一致,只是规模上有所不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撮影》来找到答案。

    西直门车站建成于1906年8月,位于进出京城的重要门户——西直门的西北侧,是京张干线、京门支线共同的始发站,常年商旅辐辏,客货运输业务繁忙。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直门车站成为京张铁路在北京地区设置的唯一一个头等车站。在《撮影》上册第17页的照片中,西直门车站站房坐落在西侧站台之上,前后有两座站房,北侧的主站房与宣化府车站从规模与形制上来看并无区别,只是西直门站房屋顶正中匾额墙的站名上方,多了“北京”两字。包括一旁的一座三间面宽的副站房,也是宣化府车站所没有的。

    张家口车站建成于1909年,既是京张铁路的终点,也是客货繁忙的头等车站。《撮影》中張家口车站的照片应是拍摄于1909年京张铁路贯通、邮传部三堂进行验收之际,整个车站搭起彩棚,气氛喜庆非常。从建筑结构上看,张家口车站与其他头等车站一样,墙体使用青砖砌成,屋顶有女儿墙和站名匾额墙,不同之处在于,张家口车站站房立面为横向九间,而非标准的七间,“九”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一个极数,隐隐显现出张家口车站特殊的地位。站房的拱券并没有用红砖来堆砌,而是采用与墙面同色的青砖。拱券门内有一排连通到底的回廊,这在京张铁路车站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张家口车站的站名匾额墙也与其他车站略有不同,“张家口车站”下方标注的“KALGAN”并非韦氏拼音,而是英译蒙语,意为“口外”。

    

    再来看二等车站南口车站与三等车站清河車站,两者立面结构均为六柱五楹,在形制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细微的差异仅仅体现在外墙照明壁灯的数量上。此外《撮影》中南口车站站房的拱券门内有两处挡风门,这是清河车站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尽管存在一些局部的细小差异,京张铁路正线上的站房在整体布局、房间功能规划、拱券门窗样式、屋顶女儿墙的堞口设计以及站名匾额墙的书写样式上,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总体上仍遵循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所描述的标准。

三、京门支线上的站房

    

    京门支线又称京门铁路,1907年3月开工,1908年9月全线通车。京张铁路先后共修建四条支线,其他三条支线因线路较短并未正式设站,考察京张铁路支线站房的情况只能从京门铁路着手。京门铁路早期设有三家店站、门头沟站等车站,百年间经过战乱与改建,这些老站房大都不复存在,所幸还能通过《撮影》一窥它们往昔的身影。

    关于京门支线车站的形制,《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只是简单地提及其形式不与正线车站相同,用以区别正线。从《撮影》中门头沟车站的照片来看,其整体形制也确实与京张正线上的车站不同。照片中的门头沟车站整个建筑的墙面都采用了当地出产的毛石,表现出浓重的地方特色。站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栋共三间,中间开门,两侧间开窗,后栋的房屋建筑通过院墙合围成一体。与京张正线车站相比,门头沟车站站房的后栋显得更为宽阔,后栋的开间数量也明显超过了前栋。

    在许多局部的细节上,门头沟车站站房也有别于京张铁路正线站房,如门头沟车站的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悬山式样,并向外两侧延展出廊庑,京张铁路站房标志性的女儿墙在此处就没有出现。虽然门头沟车站屋顶正立面也设有题写站名的匾额墙,但仔细分辨,就会发现匾额墙的内容除了站名、车站建成时间和题写人,别无其他,站名所对应的韦氏拼音也消失了。门头沟车站的外门与窗上也用砖砌拱券,但其拱券只覆盖门或窗的最上方。拱券正中采用凸出墙面的拱心石,墙面转角也使用了转角隅石,流露出浓厚的西式风格。

    

    

    相较而言,三家店车站更接近京张正线的站房标准,或者说更带有折中主义的意味。《撮影》中的三家店车站与门头沟车站在形制上非常一致,但三家店车站站房的墙体使用的是青砖,并未使用毛石,且门窗拱券的正中没有拱心石,外墙转角处也没有转角隅石,取而代之的是略凸出墙面的外柱。

    纵观京门支线上的站房建筑形式,我们不难看到,在近代社会,中国传统建筑方式在铁路建筑中逐渐失去了市场,但在一些偏僻的支线小站,其站房建筑虽然掺杂了不少西方元素但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样式。当地工匠会加入自己创造性的发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建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就曾提到,三家店车站的巡警房、监工房以及沿途的六所扳道房(除第六号扳道房用砖外),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片石垒成。此外,门头沟车站的地基也采用了传统的椿木打桩之法,用直径六寸的椿木相间一尺打入一颗,于椿木之上再砌以片石,再用一五白灰浆灌浆,以加固地基。

    京张铁路各处站房在总体上遵循了统一的标准,这一标准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建筑的形制构造和比例关系。但京张铁路站房的局部形制,如屋檐、屋脊、廊柱、墙面等部位的建筑形式,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京张铁路站房这种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正是晚清和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重要体现。

    注释及参考文献:

    [1][2][3]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M].北京:中华工程师学会,1915:119-120,120,120.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