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融入大学核心课程研究

    马万林

    摘? 要 利用Lindauer和Detlor的理论模型,评估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的情况,旨在了解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的方法、过程和建议,为信息素养技能整合提出改革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信息素养;核心课程;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065-03

    1 前言

    互联网正在取代图书成为人们主要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地通过网络学习来满足学习者需求已成为一种常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掌握的不只是数字工具知识(数字素养)和科学内容知识(科学素养),还应该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信息素养)来进行自主、科學的学习,以满足终身学习之需。

    2 信息素养与课程融入

    信息素养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1974年)首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技能源于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

    在当今信息丰富的环境中,维持知识更新是维持个人就业能力的关键。对于学者个人而言,不可能终身置于学校进行教育,维持知识更新的途径虽然广泛,但最经济、最便捷的是通过网络进行自学来维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过时的、伪科学的、反动的、停滞的、前沿的……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信息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

    如何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本研究认为将之纳入学校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其理由有三:一是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核心和基础;二是当今社会真实的网络环境复杂多元、良莠不齐;三是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等文件中提出了相关要求。

    因此,当今大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评估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有关专业信息和资源,用于教学之外的扩展和补充。

    3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内容与监管

    将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内容旨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发展更多的信息素养技能,帮助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支撑学生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信息素养相关标准,能参考的信息素养标准有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

    通过分析研究上述信息素养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五大信息素养技能:能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能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能鉴别信息真伪及其来源并将检索出的信息作为己用;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合理、合法、合规地获取并利用信息资源。

    为了让学生具备上述技能,依照大学核心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院具体情况,确定信息素养融入宗旨和目标。融入的宗旨是“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核心课程”。融入目标主要有:

    1)学生在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方面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2)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信息素养对学业成功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3)持续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

    信息素养融入核心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学院的支持与信息部门的通力合作。学院组织人和物,信息部门负责信息检索技术指导。针对上述宗旨和目标,信息部门协助学院采取相应的行动:制定信息素养项目;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技能;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确定新的教学目标。

    学院研究决定正式通过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按照以下三个方面统筹安排课程内容:

    1)确定要发展的信息素养;

    2)将信息素养与核心课程各学习目标及具体作业任务联系起来;

    3)将作业与课程的学习目标联系起来进行课程评估、分析和鉴定。

    将上述三者融入当前的核心课程,为信息素养课程的监管和评估提供依据。

    4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实施与评估

    通过开展信息素养研究,建立有助于理解学生学习的理论结构,为高校教育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做出典范。本研究遵循Lindauer(2004年)建立的信息素养评估整体理论模型和Detlor(2011年)建立的三领域模型,这两个模型均建立了评估信息素养教学/学习过程的三个主要领域:学习环境、信息素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效果。本研究的实施与评估紧紧围绕Lindauer(2004年)和Detlor(2011年)提出的学习环境、信息素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

    针对学习环境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图书馆满足学生信息检索的相关设备;二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与各课程作业任务相关的技能。

    针对信息素养计划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主要包括:参照ACRL和ARL改编信息素养模式;制定信息素养融入课程方案和目标;确定旨在发展信息素养技能的核心课程;学院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基于信息素养的工作协调和管理;通过作业将选定的信息素养技能与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学习目标挂钩,并通过课程水平评估的结果优化信息素养技能与课程学习目标的联系;确定每门课程的信息素养技能;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课时为45分钟;各课程之间共享信息素养技能评估数据。

    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主要包括:评估课程计划学习目标,利用技术、信息和研究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进行的预测试与后测试;定期审查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和进展;分析课堂上必修的信息素养技能教学;分组进行测试评估,一般小组不超过20人,大组不超过50人;信息素养讲座的会议安排与实况记录;提供教学电子材料。

    信息素养核心课程评估,尽可能选择优秀的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效评估,用于确定教学/学习信息素养技能发生的指标,依据模型制定的各项指标为收集纵向数据提供收集、组织和分析借鉴。本研究对核心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实践和评估规划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列举了推动或阻碍信息素养整合的因素,并寻求解决两个问题:哪些因素推动或阻碍信息素养技能融入核心课程?从分析中收集的经验和知识如何帮助改进Lindauer(2004年)和Detlor(2011年)模型,并最终把信息素养的理论付诸实践?

    5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分析与结论

    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和比较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信息素养整合过程中的经验,旨在了解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的方法、过程和建议,为信息素养技能整合提出改革建议和意见。

    Lindauer(2004年)和Detlor(2011年)模型是为信息素养教学分析而设计的,本研究利用其模型所阐述的三个领域(学习环境、信息素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其领域内容用于信息素养核心课程,然后进行改革、实施、分析和评估。研究分析中将信息素养融入核心课程,并将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目数据联系起来,分析实施信息素养核心课程中推动或阻碍信息素养整合过程的因素。由于信息素养融合课程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方案的制订、管理的支持和项目学习的资源,因此,在信息素养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院、信息技术人员、教师的密切配合,教师间的协作与沟通等因素的影响。

    学院、信息技术人员、教师的密切配合? 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体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行政部门的积极协调和鼓励下,各级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紧密配合,为信息素养课程的规划、发展和实施带来稳定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学院和信息部门的精诚合作为课程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授权修订参与的核心课程,将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纳入学生学习评估;调配有信息检索专长的教师担纲核心课程的讲授;调配信息技术人员到院系进行协作授课;指派学院信息技术人员为院系专业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养等工作。统计数据表明,随着课程整合进程的进展,对信息素养其他教学方法的需求减少,而强有力的、持久的行政支持逐渐加强,这是确保信息素养成功地纳入核心课程的关键所在。当然,也要深刻认识到,将信息素养纳入课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

    教师间的协作与沟通? 课程的性质将决定课程融入信息素养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课程的信息素养整合方式有别,教师团队要精诚合作、认真探讨,对团队教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吸收,分析其经验的适宜性、变通性和吸收性,将其优点和长处整合到自己的课程中。教师团队不定时地对课程进行评估、鉴定和分析,致力寻找每个课程的重复模式和独立特征,结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以确定优势课程的成功经验。为衡量每个课程的绩效质量,教师协同开发五个评价项目:课程教授稳定性;任务设置符合课程特

    点;评估后持续改进;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管理员、学生协作沟通;合作的程度。每项评价以10分制表现该课程的绩效质量,10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分数最高为绩效质量最好。除了教师间的协作以外,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教授的永不懈怠是该项目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统计显示,信息素养良好的教师通过孜孜不倦能使教授的班级信息素养技能整合超越课程设定的最初目标。

    其他因素? 行政部门的变化会影响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教师的更替会使原有教师获得的经验付之东流,破坏课程的连续性;教师的凝聚力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力度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王蕊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周灵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4.

    [4]葛苑菲.新疆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6):46-49.

    [5]楊英.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44-45.

    [6]郭广民.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