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生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探究

    苏侃

    摘 要:书法作为传统艺术,与中国文字、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其形质、气势、神韵、意境等特质,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与地域文化生态存在共通之处。以中原与江浙两地书风为例,两者在书法艺术及风格表现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中原的,书风雄厚;江浙的,书风淡雅。前者重“势”,后者尚“韵”。同时,书法与书法者自身的主观性格,客观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民俗等因素也有关。可见,地域文化生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书法艺术;地域性;文化生态

    梳理书法艺术,其形质构成与汉字符号紧密关联,具备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魅力。书法是传统文化哲学观、美学观、艺术创作等相互渗透的一项传统艺术。受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影响,我国的书法艺术在形式表达上又存在较强的地域性书风。不同地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表现,既承载了书法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又呈现了其精神诉求的满足。所谓的书法艺术的地域性,与其地域自然环境、文化及民俗等客观因素有关,在书法者的文化气质、代表书法作品的形式表达中,又融入了书法者的主观价值情感。事实上,一个地域的文化生态是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地域性文化生态必然影响书法者的性格、情感、思想与艺术观念,从而在书风形式上存在迥异的外在表现。

    一、书法艺术的传统特质

    审视书法艺术,重人本、崇自然、突整体、尚和谐的辩证观,让书法艺术在历经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散发出璀璨的文化光芒。从艺术审美视角来看,书法艺术与文学、中医学、中国绘画等具有紧密的关联和共通之处,其传统特质表现在形质、气势、气韵、意境四方面。

    (一)形质:严谨精湛

    所谓的形质,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生成技巧。如点画形态,笔画可以有粗细、长短、轻重、曲直之分,这些变化多端的形态技巧,让书法艺术彰显精湛。同样,在字形结构上,部首与笔画之间可以有高低、疏密、离合、向背之分,这些不同的组合,彰显出书法艺术的严谨。另外,对于书法作品的审美,又表现出整体构思的精巧与和谐。如汉字之间上下、左右、断连、多寡关系的调整,用色用墨的平衡,在书法实践中,需要书法者能够恰当调节书法要素的关系,把握好墨迹的浓淡、润燥、肥瘦、疾徐。所有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运用,都与书法者的形质生成技巧紧密关联。

    (二)气势:酣畅淋漓

    在书法艺术实践中,对于笔势、笔力的探讨,往往以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来衡量。在书法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可谓是独具造诣,刘熙载对其书法评价为“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书法本身是用笔来写出来的,但书法者,必须用心,才能表达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可以说,对于书法中的每一笔画,都要做到全力以赴。对笔锋的呈现,考验书法者的灵活用笔能力;对笔力的呈现,考验书法者按、提、顿、挫的技巧。笔势与笔力,两者具有相辅性。单有力,而无势,书法作品就会显得虚势,而笔力又需要借助于笔势来强化。历代书法家对“永字八法”津津乐道,这与“永”书写时的八种笔法有关,这些笔法通过“永”字来创造笔势与笔力,为书法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当然,书法艺术中的气势还与书法者的布白、结体、艺术修养等有关。对“势”的体认与表达,彰显了书法者由内而外的艺术情感与文化造诣。

    (三)气韵:灵动巧妙

    书法艺术中的气韵,主要借助于书法的线条呈现,从中提炼出的“律动感”。每一个字,在书写过程中,对书法者自身的运笔、运气都有直接的体现。气脉通畅,书法气韵显现出“一气呵成”的视觉效果。书法艺术中,字與字、行与行,如同人的筋骨,需要气脉相连,才能彰显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节律感”。书法者,通过自身文化修养、学识与精神品格,在书法实践中表达高雅的书法气韵。如元代书法家陈绎曾提出:“人喜,则字舒;人怒,则字险;人哀,则字敛;人乐,则字丽。”在评价不同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时,需要从书法的气韵中提炼书法者的思想与情感,而气韵生动、灵秀者为“上品”书法。

    (四)意境:出神入化

    书法的意境具有抽象性。书法本身依靠线条的承接、勾连来表现汉字,线条自身的不确定性,带来变幻莫测的艺术意境。从墨彩上来看,书法艺术只有两种色彩,但却因用墨的虚实、浓淡、润燥变化而异彩纷呈。也就是说,书法艺术在线条的可变性上,赋予了汉字不同的艺术形象与视觉表现。在审视与品鉴书法艺术时,要从书法技巧的运用与书法者艺术功力与情感的表现上,去挖掘其中的意境,融合笔势、笔力、气韵,创造出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二、自然与生活环境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书法艺术从书风表现来看,与书法者自身的性情、文化、修养等有直接关系,而书法者的性格,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所处的自然、生活环境有关,如书法者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所在地域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如:中原土地平旷,气候四季分明,降雨较少,以密集居住为主,人群之间相互往来,性格豪放,心胸宽广,情感表达粗犷;江浙环境以山岭为多,气候温湿,水网密布,降雨偏多,人群居住以零散为主,加之地形、气候条件影响,相互交往多以“迂回”方式为主,性格温婉,行为方式恬静,情感表达细腻。在生活方式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中原人喜食杂粮,生活粗简,言语爽直,行为果断;江浙人食物以稻米为主,生活简约精致,语言细软,行为谨严。对照两地书法艺术与创作实践,从书法作品的性格表达、情感表现上,两者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中原碑刻书法作品刻凿大气,结构宽博,线条不计较,彰显奔放之风;江浙碑刻则更加关注细节表现,特别是线条疏密精致。清人阮元在《北碑派与南帖论》中,就南北碑帖的书法风格、艺术形态进行论述,强调两地书风不同的艺术风范。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提出“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南派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沿袭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当然,阮元着重从南北两地书法研习的依据——碑与帖进行论断,但南北两派的书法艺术与两地的自然与生活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从历史来看:中原地区,在唐宋时为政治中心,碑版、青铜铭文多,多为习字研学之范本;南方自钟繇《宣示表》墨迹进入后,以帛、纸本墨迹为主,成为书法研习的范本。从南北两地书法艺术的“尚势”与“尚韵”审美追求来看,其还与两地人的性格、心理有关。面对南派的“帖”,在进行研习时,必然要与书法者自身的内心情感、想法相适应,才能进行临摹和创造。不过,对于阮元的“北碑南帖论”,也存在争议。北方有碑也有帖,南方有帖也有碑,就书法美学的价值取向而言,需要兼收并蓄,相互融合来看待。

    三、地域性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书法文化,绝非单一的造型艺术,更是兼具线条、笔墨、方块形状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书法的魅力,最本质源于其笔墨、线条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视觉审美变幻莫测,也从不同的书法艺术形式中,传达了书法者的情感诉求。也就是说,对于书法,除却外在的形态特质外,还与其文化内涵紧密相关,而文化环境体现了书法者的性格、情感、文化修养等诸多内容。

    第一,书法与地域文学、语言的关系。地域性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书法语言表达影响较大。中原作为古代政治和文化中心,其文学体裁以政论性散文、诗赋为主,言语表达方式自由朴实。刘涛在探讨曹氏父子的书法特点时提出:“曹氏父子,摈弃汉人惯用的华丽辞藻,以明白晓畅的通俗手法,来咏叹生活,慷慨苍凉的人生。”江浙地域的文学以抒情的随笔、诗文、戏曲为主,题材结构精巧,细节描写生动,如婉约派的宋词,元曲、明清随笔等。南方书法艺术表现往往与地域常见文学有关联,如江浙一带的晋人手札、明清书法,多记录生活细节,或以吟唱的诗文为主。在书法者性格表现上,江浙更适合对小桥流水书法气韵的表达,中原更适合不拘小节的书法气势。

    第二,地域书画构图对书法艺术气势、气韵的影响。“书画同源”,书法艺术与传统绘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使用工具上,书法与绘画所用的笔墨技法及意境具有相通之处。如书法中的用笔方法,对线条的中锋,以凝聚力为主;对侧锋的使用,以生辣险绝为主;对提顿使转,讲究运笔的连贯性、飞白的自然性。绘画技法往往也借鉴书法用墨技巧,如墨色的浓淡、涨破之法,在表达绘画意境中最为常见。同样,中国画中的构图、疏密、节奏、意境,对书法构图、节奏、情调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具体而言:中原书法,气势恢宏,与绘画中讲究博大、恢宏的气势有关,在人物表现上,中原宫廷题材人物画,彰显大气;江浙画家,受地域山峦叠嶂、交错影响,在画面上以小桥流水、烟云山岚为主,在线条运用上,江浙书法水墨融合,浓淡清新,灵动有韵。

    第三,民俗民风对书法的影响。审视民间音乐,中原地域的豫剧、秦腔,声音嘹亮;江浙的昆曲、南戏,细语轻吟。审视民间建筑:中原多高堂大瓦,粗砖乱茅,江浙多回廊挑檐,青砖灰瓦;中原建筑重彩,廊檐重雕饰,江浙建筑淡彩。审视民间服饰中原服饰,以宽松简朴为主,粗布无雕饰;江浙服饰以丝绸为主,精巧绣饰。这些不同的地域经济形式、生活方式,也给书法者的精神审美带来影响。书法艺术,作为物化的文化形态,必然受到地域性民俗、生活环境的浸潤,进而表达与之相应的文化旨趣与艺术审美。

    四、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书法艺术的地域性特征,与其地域文化生态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地域文化生态对人的心理接受、文化审美、艺术诉求及表达,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如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塑造,都与其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不谋而合。探究书法及书法艺术,要联系相应地域文化生态的浸润,而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又对地域书风具有阐释与彰显作用,两者相互依存,相融共生。

    参考文献:

    [1]黄端胜,雒有仓.元代书法人才的地域分布浅论[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1).

    [2]解安宁.“长安书风”艺术形式特点刍议:以《姚伯多造像碑》为例[J].中国书法,2019(14).

    作者单位: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