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的发展与创新

谢荣耀+翁子添+李晓雪
摘要: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流派中最具特色的一支,是岭南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岭南盆景技艺的发展,当下岭南盆景研究亟需承前启后,对其发展与创新做进一步探讨。本文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以前任广州盆景协会会长、岭南盆景研究者谢荣耀为口述访谈对象,从岭南盆景培育技术、树种选择和盆景推广三个主要方面谈岭南盆景的发展和创新,为岭南盆景的当代研究留下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岭南盆景;发展与创新;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S688.1; TU986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6-0012-05
收稿日期:2017-12-04
Abstract: Lingnan bonsai, as the most unique of Chinese bonsai sty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Garden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bonsai art, the study on Lingnan bonsai need to be inherited urgently and further explored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interviewed Xie Rong-yao in oral history method, who is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Guangzhou Bonsai Association and Lingnan bonsai researcher, from three major aspects to discuss Lingnan bonsai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tree species selection and bonsai promotion, so that record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Lingnan bonsai.
Key words: Linnan Bonsai;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ral History
1谢荣耀与盆景结缘
谢荣耀,1954年2月生于广东广州,祖籍广东开平,曾任广州盆景协会会长,现任广州盆景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秘书长、国际盆景协會(BCI)中国地区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岭南盆景文化的热爱者与文化推动者,多年来沉浸岭南盆景的创作与研究,曾发表《二杰携手开先河殊途同创岭南风—谈孔泰初、素仁盆景的艺术风格》等文章,荣获省、市优秀科技论文奖,曾参与编辑出版《中国岭南盆景》、《东亚盆景》等书,著有《岭南盆景佳作赏析》(图1)。
因为工作上的机遇,谢荣耀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接触盆景。他1970年参加工作,在企业当纺织工人,80年代初被调到纺织局,成了机关干部。那时纺织局还有劳炳衡先生,这位岭南盆景界的老前辈是广州盆景协会的第一批会员,也是80年代广州盆景协会的秘书长和副会长,现任名誉会长。正是劳炳衡先生帮助谢荣耀慢慢走上了盆景这条路。
1978年,谢荣耀有感于年轻时代教育机会有限,便在工作之余在广州业余大学学习中文专业。思想压力过大,有一段时间他患上神经衰弱,晚上经常失眠。在试过很多方法后,最终在盆景里找到了精神寄托。他跟着劳炳衡老师慢慢学盆景,白天一大早就骑着单车到广州清平路找农民在山里挖下的树头,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在构思它怎么修剪、造型。时间长了,不仅解决了神经衰弱,也因此和盆景相知相处了四十年。
2越是岭南的就越是中国的
在谢荣耀看来,岭南盆景流派在中国盆景界是最有特点的一个流派。日本的盆景虽然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但是它经过多年发展,也形成了自己比较明显的特点。国内现在很多引进日本的盆景主要以舍利干、松柏类为主,不管中国人做得有多好,一看这个风格就感觉到这是日本风格(图2)。
这个现状,让谢荣耀不禁思考中国盆景的风格到哪里去了?他认识到,不能总跟在人家后面走,你做得再好,也都是别人的风格。他认为岭南盆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
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中一个很突出的流派,主要在于总体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作为艺术的普遍规律,他认为做得好的盆景,虽然是人工做出来的,但一看上去就是大自然的一棵大树。
岭南盆景主要技艺特点便是“蓄枝截干”,这也是岭南盆景最为鲜明的特点。包括日本和台湾在内,其它原来没有这个技术的流派现在都要向岭南盆景学习,他们虽然学不到全面,也要学一点蓄枝截干。所谓蓄枝截干,是一节一节把树干锯掉以后,再一节一节蓄养出来,按照创作者想要的姿态生长,“根据树胚和造型的需要,对树干进行剪裁,对枝条进行蓄养和裁短,让其顶端萌发新枝,待长到大小合适再进行裁截,如此反复,使树干矮化柔顺,枝条曲折有利,劲如屈铁。”[1]因此,一件岭南盆景作品成型需要的时间很长。
由于岭南盆景的工艺不一样,它做出来的线条,和日本盆景相比完全是两回事(图3)。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热闹的就觉得日本的不错,有大效果;但是懂的人看门道,一看就知道它的功夫到不到位,线条怎么样。岭南盆景有一种曲线美,曲线有弯曲又有力度,它是一节节拔出来的,比较贴近自然,也有力度。但是日本的盆景是用金属线弯出来的,弯出来就没力了,这两种力度完全是两回事的。离远来看好像都差不多,但是仔细地走进去看一看,特别是把叶子拔开以后,就看到里面的细节不一样了。岭南盆景每一棵、每一枝出来都能够独立成树,日本的就不行,接出来就是一个远远的、弯弯的枝条。岭南盆景的分枝,大干里面还有大的分支,大的分支里面还有小的分支,小的分支里面还有出枝爪,这样一级一级地、几级来过渡。日本的盆景有些是没过渡的,它做法不一样,技艺就不一样。所以不管怎么改革创新都好,都一定要坚持蓄枝截干的技艺,不然的话离开这一点就没有自己的风格,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
谢荣耀认为现在中国国内盆景商品化很厉害,为了好卖,有一些不讲究传统艺术,不讲究中国特色。他对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一点有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要跟着人家走,越是岭南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
3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岭南盆景流派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的时间长,在全世界,包括在国内其它地区,别人要完全学也有困难。因为岭南地区养护盆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首先,天时很重要,岭南地区基本上四季都可以生长植物,植物生长期很长,植物品种很多。北方就不行,一下雪没有温室,有些树种就死掉了。因此北派盆景的生长期很短,只能是像日本那样用铁线把它扎出来,因为蟠扎不用多长的生长期,马上就有的看了。虽然日本盆景也要讲工艺年限,有些老树扎完固定以后有些也要十来年、几十年的,日本几百年的都有,但是实际上要讲苍劲、要有底蕴,那肯定要时间的,没时间就讲不上了。日本盆景短时间能有个大效果,岭南盆景就不行,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但是也不应该因为这个问题就否定我们自己。
3.1技术创新
关于岭南盆景的发展,谢荣耀认为岭南盆景不要盲目自大,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也要做到创新。早在1993年第一届岭南盆景学术研讨会上,谢荣耀就发表了《谈岭南盆景的改革创新》一文。2008年又写了《关于岭南盆景创新的几个问题》,文中谈及岭南盆景的改革创新问题,他认为:“在坚持自身特点和传统的基础上,也要创新和引进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技法,不能闭门造车,要互相交流。”拿日本盆景来说,虽然整个日本盆景的风格很不错,也的确有很多优点,但是如果岭南盆景按照它的风格做,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的东西。但可以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现在岭南盆景界已经有人在做这件事,并且真正投入了实践,从水肥和管理的角度创新,从盆景修剪技艺改革。推动这些变化以后,岭南盆景在树形的加快成型、种养技术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盆景长得更快、枝条更快地粗壮,培养时间成倍地缩减。
从技法方面来讲,以前都是在一个分枝长得够粗壮之后,就把它锯掉,使其又从旁边萌芽,留一个芽眼。萌芽以后这个分枝继续生长,一节比一节小,形成富有美感的线条,岭南盆景界的老一代都是这样做的,培养几节枝条要数年时间,十分耗时。而如今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连梢带打”的技术,就是不会把分枝全部锯掉,而是同时保留合适的小枝,这样大大缩短了造型的时间;另外一种,不是全部用铁线,但也局部用线来带一带,叫作“带枝”。有时候会在弯曲处,把树桩的皮切掉一点,这样弯曲下来,树干的曲度跟铁线弯的曲度就不一樣了—它看起来有力,出效果也快。等到树皮切口慢慢长,皮靠皮愈合,树枝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曲度。这些技术现在都在做,实际上解决岭南盆景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而在嫁接方面,也形成“挨、扦、驳、拆”的技法(岭南盆景老一辈的通俗说法),挨、扦、驳,实际上都是对枝、干、根进行嫁接的不同方法。拆是对树身进行雕凿、撬皮、挑皮、打皮等技术处理的俗称。现在仍有些人在用这种技术来做,以前需要十多年成型的盆景现三几年就成型了。
有些大的树头很漂亮,但是顶端树梢太长,要做“矮仔大树”型(粤语,意思为以矮小的树桩表现自然界苍天大树的造型)必须要砍掉。截枝后上面的疤口很大。过去一定要在外面租个地方培植,因为植物在地里面种比在盆里种效率起码高几倍,但是现在在盆里面也可以。通过提高水肥管理技术,虽然没有长在地里面那么快,但是还是能够缩短培育时间。现在学习日本人也可以用弯曲器,很大的树干都可以弄弯曲,这些都是吸收人家的经验。日本的盆景这么弯弯曲曲,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这些工具可以在树干运用,小枝一般很少用。大树干的造型是用设备比如用千斤顶、液压器等将树干扭曲,这个日本人就最拿手。但是岭南盆景的风格还是要保留的—特别是小枝与枝爪一定要是我们自己的风格,这样做出来看上去的风格就不一样,就不是日本风格,只是吸收了日本风格的一些技艺与长处。
另外,还要学习日本盆景的管理技术。在管理技术上,应该要承认日本盆景是比中国先进的。许多优秀的日本盆景作品也在进入中国市场。究其原因,日本盆景培育技术的先进和作品的整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在药物及肥料使用方面,现在很多用的都是液肥,十分适合小盆景和家庭用。
3.2树种创新
还有一个创新的方面是树种。岭南盆景以前都是以杂木杂树为主,而北方和日本的盆景多以松柏为主,气候不一,选择不同。在岭南地区能被选用做盆景的树木品种相对较多,传统上有榔榆Ulmus parvifolia、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雀梅藤Sageretia thea、栀子(水横枝)Gardenia jasminoide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等。经过多年发展,不断有外来的品种被引进到岭南盆景的创作中。90年代,广州从澳洲引进了一个原来做果酱用的树种(红果仔Eugenia uniflora ,桃金娘科番樱桃属),虫蚁少、不易干枝,相对容易成活。还有像从海南引进的博兰Blachia siamensis(大戟科博兰属),一些北方的树种适合岭南气候的,岭南盆景都用,比如四川的瓶兰花(金弹子)Diospyros armata、火棘(红果)Pyracantha fortuneana等。从艺术的角度讲,如果岭南派盆景要选树种,主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要适合岭南地区气候,长得比较快的。二是节眼分叉比较多的,有些树分叉不多都是直来直去,就不适合。岭南派的树种都是分枝比较多、比较优良的树种。所谓分枝多就是萌芽多,全株都萌芽最好。三是要选每一个分叉的节眼比较短的,越短越好,好比雀梅藤,一点点就出分枝。如果做小盆景,分枝越短越好,所以岭南盆景选树种一般都是选比较粗长的、长得快的、分叉多的、节眼比较密的,叶子比较小的。
岭南也有人做大叶的榕树Ficus microcarpa,但是这跟传统的岭南派就有区别,这是树种的问题。大叶的榕树以前玩得很少,但现在慢慢也多了。榕树,相对来说如果做成小盆景有个缺点:叶子稍微大了一点点,叶子长大后会把里面的枝条全部盖住,就看不到脉络。而岭南盆景派好看的原因,以雀梅藤为例,满树都是小叶,但是它的分叉看得很清楚,脉络轮廓也看得很清楚(图4)。但并不是说大叶不能做盆景,现在有一些简单的所谓文人树就长一两个叶子,大一点没问题,但要主枝好看,生长几个月之后又是一盆,这是另外一种风格。
3.3创新与普及
讲到创新,谢荣耀强调岭南盆景真的不能局限于小圈子里面,尽管它是小圈子里的高雅艺术,体现的是档次与品位,但是不能老困在圈子里。所以他最近一直在写文章探讨如何让岭南盆景进入千家万户,如何做好创新改革這个课题。
谢荣耀认为“一门艺术,没有普及,搞的调子太高,有时候也的确有点问题”,玩盆景的人应该要清醒,要坚持高档的品味,同时也要带动其他新入门的、未入门的大众了解盆景。比如可以推广一些适合进入家庭的盆景,带动其他人来玩盆景。有普及才有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如何普及就涉及到手法。比如说蓄枝截干,一下子学不到不要紧,可以先学一些包括日本的盆景在内的简单盆景。入门了以后,就要慢慢向岭南盆景艺术方面靠拢。
在技艺普及方面上,谢荣耀认为可以先通过组织培训班的形式,带动一些人入门,入门以后学习一些最简单的、小的盆景。在树种方面进行创新,要找一些能够真正进入家庭、摆放时间比较长的盆景,比如目前圈内在推广的适合室内摆放、养护要求不高的小果柿(黑骨香)Diospyros vaccinioides。提倡做一些组合的盆景,可以不是一种树种种植,而是结合叠石、流水、菖蒲等组成雅致、有内涵的组合盆景(图5)。虽然不是蓄枝截干,但能吸引人们对盆景产生兴趣。之后再慢慢学习如何蓄枝截干,慢慢提高盆景技艺。
与盆景相伴四十年的谢荣耀在退休之后将生活更多地奉献给了岭南盆景,从参与各类盆景研讨会和担任专家评委,到走进大学校园给年轻盆景爱好者讲授岭南盆景艺术。在谢荣耀看来,岭南盆景的发展与创新是在坚持岭南盆景核心技法的基础上多维度的探索过程:它包括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缩短岭南盆景的成型时间、提高培育水平;丰富岭南盆景的树种;同时推广盆景进入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喜爱岭南盆景。
鸣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本科生吴琼冰、罗莉薇、张炳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图片均由作者自摄。
注释参考文献:
[1]谢荣耀. 岭南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岭南盆景六十年[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0(1):14-17.
作者简介:
谢荣耀/1954年生/男/经济师/广东园林协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研究方向为岭南盆景历史沿革和发展
*通讯作者:
李晓雪/Email:1455193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