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干部腐败心理与对策研究

    王辉 张明

    关键词 高校 腐败 心理 策略

    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高校腐败心理发生机制及预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王辉;项目号:2018LZ008)。

    作者简介:王辉、张明,西安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D2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9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自主权逐渐增大,高校腐败现象也呈现高发态势。2017年1月,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反腐倡廉蓝皮书》报告分析认为,高校反腐窝案串案多发[2]。高校腐败频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并严重影响了社会对其教育功能的认同,高等教育的反腐已成为中央反腐的一个重要战场。一、高校腐败概念的理论界定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指出,腐败问题已是一种影响所有社会和经济的跨国现象。我国专家学者将腐败定义为:公共权力没有按照其正常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违背了权力主体——人民意志的行为[3]。进而,高校腐败可定义为:高等学校中拥有权力者利用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高校中,腐败的主体是以高校党政干部为主。腐败产生的区域主要在财政、采购、招生、人事等方面。二、高校腐敗行为的表现形式

    据中央纪委网站统计发现,高校腐败案件频发,案发高校既有部属高校,也有地方本专科院校。腐败领域从招生录取到基建后勤,从物质采购到经费管理,从人事变动到学术诚信,几乎涵盖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所有环节。

    (一)招生腐败现象频发不止

    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至2009年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高校职务犯罪案件中招生领域的腐败犯罪占据高校犯罪总数的35%。2013年11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证实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调查。经法院审理,蔡荣生涉嫌严重违法,利用学校招生权限变相索贿高达2300多万元。案件爆发之后,高校招生录取腐败问题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话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人事管理腐败问题突出

    在传统官本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高校权力是很多高校教师“追逐”的梦想。高校教师在学术上达到一定高峰后,便将个人的追求转向了职务权力,通过权力的行使满足个人欲望,特别是掌握着重要人事权的领导干部。2019年11月,南方周末报报道:自10月以来,至少有12名高校、职(高职、中职)校领导被通报审查调查。其中包括:三峡大学原正校级干部焦时俭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县级干部高应东徇私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大搞权钱交易,非法收受钱款。

    (三)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服务违纪违法易发多发

    高校基建工程领域是高校腐败发生的“重灾区”,基建方面的腐败现象屡见报端。工程建设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为了承建高校的工程建设、招标等项目,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向高校基建部门相关领导行贿,以谋取不当利益。比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廖洪元与其继任者龙承海均因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腐败而相继落马[4];辽宁医学院原党委书记张立洲、副院长梁宇恒、罗俊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忠元、原校长范昕建因新校区基建腐败而双双落马[5]。

    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高校的经费逐年增加,高校在物质采购方面的经费每年的少则几千万,多则近亿元。面对大量的经费使用权力,很多人在金钱面前禁不住“诱惑”,失去了定力和原则。例如,合工大孙佩石担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期间,他收受图书有限公司行贿共计人民币18万元,构成受贿罪[6]。三、高校腐败心理的滋生原因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腐败行为是腐败意识的具体体现,是腐败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腐败心理作用在主体上产生的实践活动。

    (一)贪婪心理

    贪婪是物种生存发展的基本属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人在满足生存与生殖两个基本需要之外,仍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超出基本生活之外的贪欲[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高校干部在职务得到提升后,当面对自己的收入与内心的期望不符时,经不住诱惑,可能就会败下阵来,走向了贪污受贿的道路。贪婪心理是高校干部变成腐败分子的重要原因。

    (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8]。在高校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正是“别人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大家都这样处理”“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等所谓的“潜规则”,导致他们错误的认为“替人办事,必拿钱财”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甚至会产生腐败人员“抱团”,选择同流合污。

    (三)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主要体现在当自己的实际能力或水平远远低于其他人时,而盲目的要达到别人的水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高校,许多高校干部的成长充满着艰苦奋斗,有时候会与社会上同窗好友比较,自己的收入要低很多,就会滋生“做出的贡献不小,物质的回报却不高”的念头。特别是在商人或企业家交往时,彼此间悬殊的经济实力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在“我不必别人差,别人却比我有钱”的畸形攀比心理驱使下,他们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谋取私利,来实现内心的虚荣。

    (四)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指个体通过努力使缺陷转变成优势,以得到某种补偿或超越,是一种以过分行动寻求解脱的心理防御机制[9]。高校干部在提拔前普遍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工作,但是在提拔之后,就可能萌生自己前面吃“亏”太多,付出太多,便慢慢利用权力损害公共利益来弥补曾经的“损失”。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下,他们开始大肆敛财,奢靡浪费,甚至一些“政绩”突出又即将退休的干部,开始在退休前大“捞”一把,为“幸福”晚年积累成本,结果导致晚节不保,这就所谓的“59岁现象”。

    (五)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为偶然或意外获得利益,进而引申为人们贪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侥幸心理是腐败行为的一种催化剂,腐败行为发生时,行为人明明知道行为是违法的,但正是这种“可能别人不会知道”或“别人也这样的”思维,导致腐败行为切实发生。甚至,高校干部在第一次腐败行为发生后,度过忐忑期,反过来会强化腐败行为,成为后续腐败的心理基础。在长期的侥幸心理自我麻痹下,高校干部会变得越来越目无法纪,胆大妄为,无法自拔,最终走向犯罪深渊。四、 高校干部腐败预防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高精神素养

    高校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优化政治生态,从思想的源头防止高校干部的腐败。高校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干部人格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使其形成乐观、信任、积极的人格特征。注重榜样示范和警示教育,通过不断学习,强化自我信仰,使其樹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做一个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二)建立心理评估机制,关注心理健康

    学校要及时关注干部的成长,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纳入干部考核,提升干部的人格修养。高校在干部提拔中要创新引入心理评估测试机制,采用科学方法对干部进行测评,为可能出现的腐败风险进行防范预估,将腐败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高校干部心理评估工作常态化,开展定期评估,定期反馈,及时处理。同时,高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手段缓解高校干部的心理压力,防止腐败病态心理的发生,掌握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压缩腐败空间

    高校腐败易发的根源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权力监督不到位所导致的。中央巡视组对人民大学进行“把脉问诊”的反馈结果指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加强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监督,高度重视巡视组移交的问题线索,加大对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切实解决问题。[10]”高校要完善监督体制,规范权力运行,拓宽监督渠道,严格落实学校相关规定和制度,加大事务公开力度,强化民主监督实效,充分发挥师生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作用,确保权力在公众的视野下公正、透明、规范地运行。

    (四)加大腐败惩治力度,构筑反腐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校同样需要保持惩治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不变,加大力度。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师生与社会监督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掌握学校腐败行为的线索。利用媒体手段宣传曝光各类腐败行为,在舆论引导方面形成压倒态势,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几率。学校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强化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加大违法违纪的成本,要追责到底,形成谈腐色变的氛围,倒逼腐败分子收手收敛,不敢触及腐败的“红线”。

    参考文献:

    [1]树立起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坚定信心[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2018-01-22.

    [2]高校腐败窝案串案多发[EB/OL].http://fanfu.people.com.cn.2017-01-12.

    [3]苏满满.腐败心理预防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

    [4]高校两任党委书记前“腐”后继[EB/OL].https://hn.rednet.cn.2017-02-14.

    [5]何增科.高校腐败及其治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6.

    [6]合工大成教院原院长孙佩石受贿18万元 一审获刑10年[EB/OL].http://www.ahwa ng.cn,2014-10-20.

    [7]腐败心理病理分析之一:贪官,贪得何以无厌[EB/OL].http://fanfu.people.com.cn.2015-05-22.

    [8]吕飞云,孙志强.年轻领导切忌“随”字当头[J].领导科学,2011(15):59-60.

    [9]张彦君.官员腐败的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干预[J].中州学刊,2014(8):87-92.

    [10]陈全.“象牙塔”里,岂容“虎”“蝇”横行[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