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博雅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丁万娟

    摘 要:博雅教育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列数了博雅教育的渊源和思想流变,从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北大元培学院的博雅教育实践着手,探讨中国本土化的博雅教育实践模式和途径。分别从高校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以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双管齐下四个方面对高校进行实施博雅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博雅教育; 双一流高校; 人才培养;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83-002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標准。“立德树人”就要求高校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首要和核心的问题,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目前的现状是国内高校长期以来过于重视“才”而忽略“人”,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修养的塑造[1]。人才知识面过于“精”“专”,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无法适应日益变化和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培养理智和人文素养为主的古典博雅教育再次回归人们的视线。博雅教育的理念与立德树人的诉求不谋而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博雅教育的内涵和流变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英文名为(liberal arts or liberal education),《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曾对“Liberal”一词做出这样的解释:“Concerned chiefly with Broadening the mind,not simply with technical or professional training”,意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而并不是培养学生具有某方面特定的技能和能力的教育。博雅教育的内涵就如Aristotle(374-322 BCE)在《政治学》中指出,博雅科目是指有益于自由民的身体、灵魂、知识朝向善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沦为机械呆板的操作(Aristotle,1995)[2]。这个传统和理念一直持续到16-18世纪,体现为由自由人到绅士的教育,仍然带有着贵族式教育的色彩,它仅是为少数人的教育,它负有准备年轻人成为统治阶级的责任。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博雅教育第一次遭到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由教育针对的是少数精英,而社会的发展和各个领域日益专业化,对掌握使用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自然科学、工艺、法律等大量实用性课程出现,科学教育也逐渐兴起。传统的以培养绅士为主的的博雅教育地位开始动摇。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民主教育,受教育对象为普罗大众,社会大学兴起。

    这是博雅教育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众多教育学家依然捍卫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如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另外1828年的《耶鲁报告》也捍卫了博雅教育的理念,面对改革者的呼吁和强大的挑战,《耶鲁报告》用长达23页的篇幅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传授任何专业领域具体知识的专业教育或者实用教育,而是为学生今后的专业研究及职业生活奠定统一的共同的基础。

    然而也有更多的教育学家根据时代的变化用现代知识重建博雅教育的内容,博雅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十九世纪著名教育学家赫胥尼,将科学教育融入博雅教育,试图寻找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平衡关系。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高校充实和延展博雅教育的内涵,并从博雅教育理念延伸为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培养学生的理智和心智,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宽广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正确的价值观,而美国的文理学院则一直坚守博雅教育的传统,并用雄辩的事实证明自己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坚守。

    二、博雅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实践

    中国当代高等教育走过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曲折而富有特色。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主,全国的高等学校有计划的被分为综合大学和单科院校。单科院校占了较大的比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堪称世界第一,中国大学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顶尖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想成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高校务必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建设各方面进行改革和提升,而博雅教育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念和途径。

    宁波的诺丁汉大学杨家福校长认为博雅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理解为“博”与“雅”,博就是强调文理融合,学科交叉,在广博的基础上求精深,学生要博学多闻,博古通今。学校要给学生比较广博的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雅”,强调做人第一,修业第二[3]。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本科教学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上强调小班化教学,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化。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也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首批进行博雅教育计划的试验基地,它借鉴世界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贯彻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方针,建立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计划和北大风格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建立前瞻性课程体系,创建全方位的高水平导师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住宿制书院,搭建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引领未来的人才[4]。

    通过以上两所顶尖大学博雅教育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式的博雅教育已经脱离了“博雅教育”狭窄的理念范畴,它结合中国本土国情,糅合博雅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展现了博雅教育鲜活的生命力。中国式的博雅教育不局限于古典博雅教育,也不同于通识教育,它面更宽更广,立意更加新颖,理念更有深度,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于一体,博雅教育的理念和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诉求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能有效弥补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及注重专业教育带来的人才培养所带来的的短板,而且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和指导思想。

    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施博雅教育的途径探索

    在双一流背景下,博雅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各高校可以多渠道多途径推进本校博雅教育的实施。

    (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博雅教育

    “双一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还要具有人文情怀、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这就要求各高校要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有更加全新和全面的认识。博雅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强调“立德”,也强调“树人”,既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也强调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实施博雅教育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最优选择之一,它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转略意义重大。因此各高校需要转变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适合本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的发展道路。

    (二)加强顶层设计,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贯彻博雅教育,需要高校回归本科教育,除了在理念上更新,关键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6]。育的理念和方法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撰写上。在专业设置上鼓励进行大类招生,从而让学生能接受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鼓励设置交叉学科的专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上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方案要注重专业课与通识教育课的融合和比例。

    (三)提升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方法

    博雅教育是否落实到位,归根到底是看每一门课程是否扎扎实实的传授。陈宝生说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不仅要及时更新课程教育内容,吸纳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动态,而且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转变。博雅教育提倡小班化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采用讨论式、对话式、启迪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中国古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这样的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合作、演讲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同时也要学会融合现在教育技术发法,根据课程内容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四)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突出第二课堂的作用

    21世纪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更要具备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逻辑力,优秀的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进行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和社团活动,发挥隐性教育的强大作用。博雅教育倡导自由平等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北大的住宿制学院就是一个很好地尝试,而这也是博雅教育一直以来最古老和最有效的方法,在课堂外,注重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从而教学相长。

    四、结语

    中国化的博雅教育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实施路径上对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博雅教育更加强调立德树人以及德育的引导作用,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文化教养的培养,让本科教育再次回到大学的核心和重要地位,让教师回归初心潜心育人。

    课题来源: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立项课题“行业特色型院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程建华,荣文婷,赵琳.博雅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实施策略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2]袁广林,自由教育的旨趣流变与现代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6.04

    [3]蔡连玉,苏鑫,王玉明.博雅教育与领导力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5.03

    [4]孫华.博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