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溯源

    内容摘要:“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流,其中《圣经》不仅是一本宗教书籍,还是记录古希伯来人的历史书,一本有着深刻寓意的的哲学书,另外其文字优美简洁,也可以看作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将用不同的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一类是故事直接取材于《圣经》,一类是把《圣经》中的深刻寓意隐藏在作品情节或人物性格中,还有一类是《圣经》的精神指导了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

    关键词:《圣经》 英美文学作品 《失乐园》 《大卫·科波菲尔》 库伯

    一.引言

    说到西方文化的源流,不得不提到“两希文化”。整个西方文化的传统,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汇聚而成。那就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和基督教中的《圣经》故事浸润了整个欧美文学。有时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会直接引用这些神话故事,《圣经》故事;有时候,作家将这些故事的寓意融汇到自己作品的情节或人物性格中去;而有时,这些神话、宗教故事中意义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影响了作家的内在意识,与作家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作家的整个写作过程。

    时间轮转,冬去春来,古老的文明在西方世界中仍然生生不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故事今天读来仍然回味无穷,因为它们深刻地揭露了人的欲望和本能,叩问着人类的良知与信仰,求索着人类的良善与未来,揭示着善与恶的标准。

    二.《圣经》概览

    一提到《圣经》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宗教书籍。其实不然,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书;还是一部记录古希伯来人,也就是犹太人的历史书;还是一本蕴含丰富的哲学书;从文学角度来看,它还是一本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

    《圣经》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据传,它的写作自公元前九世纪开始,到公元2世纪为止,中间经过了1000余年,出自不计其数的作者之手。《旧约全书》讲的是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信仰。而《新约全书》说的是耶稣的生平经历以及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的“约”,字意为“契约”。这又让我们想到西方文明中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中的主流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从《圣经》中我们知道上帝最初选择犹太人作为自己的信徒,上帝和犹太人的族长亚伯拉罕约定,只要犹太人坚定信仰,笃信上帝,他便把迦南,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给他们,让犹太人过着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日子。这就是“旧约”。可是后来犹太人背离上帝,动摇信仰,于是上帝震怒,降下一系列灾难,惩罚他曾经的选民,并约定将派一个救世主来到人世间,用圣灵和火为人们洗涤罪孽,拯救受苦难的人们。这个救世主就是耶稣,只要信仰耶稣的人就可以再次成为选民,耶稣的信徒就是基督徒,这就是新约。(常耀信,2004)

    三.《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徒信奉的经书,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西方文学中取材《圣经》故事的作品不胜枚举。比如文艺复兴到17世纪,在英国,叙事文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方面因为叙事文学还不够成熟,作家还缺乏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行宏大构思和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17世纪的英国社会,政治、宗教斗争也极为复杂,于是此时的叙事文学创作多直接取材于圣经、神话、传说故事等,具有很浓的宗教气息。

    (一)文学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经》中的故事

    17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两位作家就是约翰·密尔顿和约翰·班扬。约翰·密尔顿的重要作品《失乐园》就取材于《圣经》故事。这首长诗描写了大天使撒旦因为不满上帝之子的地位,奋起反抗,后被打入地狱饱受折磨。但是撒旦仍不放弃复仇,他一心要毁掉上帝亲手创造的乐园。撒旦变成一条蛇来到伊甸园,欺骗夏娃和亚当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于是亚当和夏娃有了智慧,有了羞耻心,他们用树叶遮蔽裸露的身体。亚当和夏娃的行为违反了上帝的禁令,触怒了上帝,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让人类终身饱受苦难。在《失乐园》中密尔顿把魔鬼撒旦塑造成了一个无所畏惧,勇于战斗的英雄形象,密尔顿在自己的作品中用撒旦这一形象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

    约翰·班扬的作品《天路历程》则以梦幻和寓言式的写法讲述了主人公消除罪恶寻求天国的故事。如果说《圣经》是从上帝的视角来看待,那么《天路历程》就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写个人应该如何做才能够到达天国。基督教义统摄着整部作品。

    整个故事讲述了基督徒从“毁灭城”逃离,在引路人地指引和帮助下,沿途经历一系列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名利场”的考验,最终来到了“快乐山”,遥望天都,进入了“安静国”,渡过最后一道难关“死亡之河”,来到了天国之城,从此在天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天路历程》使用寓言式语言阐释现实的意义,书中所有典故都源于圣经。

    原罪基督徒出场时,“衣衫褴褛,站在洞穴边上,背对自己家的房屋,手里拿着一本书,背上捆绑着沉重的包袱”(约翰·班扬,2016)这里包袱就是原罪的象征。而使客厅变得清亮起来的“福音夫人”就是传布福音的使者。还有,基督徒有一次看到一堆火,有人往火上洒水,有人却给火上浇油。火象征人心中的圣恩,洒水的人是魔鬼,澆油的人是基督。

    《天路历程》中不少人名也源自《圣经》。主人公的四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太”、“撒母耳”、“雅各”以及“约瑟”。这些人名在《圣经》中都出现过,大马太,基督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撒母耳,则是以色列士师时代著名的先知;雅各,基督耶稣;约瑟,他是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

    《天路历程》中的地点命名以及结构特征方面也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着基督的宗教思想。主人公在诚心忏悔与祷告的时候,得到了福音书的启示,带领家人离开“毁灭城”,要逃往锡安山就是《耶利米书》50章第5节中提到的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必访的“锡安”,这里是“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希伯来书》第12章22节)。

    (二)把《圣经》中的寓意隐藏在作品情节或人物性格中

    除了像《失乐园》和《天路历程》这种直接取材于《圣经》故事的作品以外。还有些作品中把《圣经》故事中的寓意隐藏在了作品情节或人物性格中。

    基督教的洗礼是一种新生的标志,表示人们涤净罪恶,使灵魂获得再生。基督教中常常以水为媒介为教徒施洗,这源自施洗者约翰的故事。约翰是基督教的先行者,他在约旦河边用河水为人们施洗礼,劝人们悔改,并且约翰还预言上帝要派一位更伟大的人来到人世间,以圣灵和火为人们洗罪。这个伟大的人就是耶稣。当耶稣前来找约翰时,约翰也为耶稣施洗。

    于是我们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个非常相似的模式常常出现,那就是当一个罪孽深重,思想堕落的人,在落水或者溺亡后,灵魂就会被荡涤干净,回到生命的原初状态。

    比如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斯蒂福斯,他是大卫的好友,此人生的英俊潇洒,外加风度翩翩,单纯善良的少女佩格蒂对斯蒂福斯一见倾心,决意与他私奔,浪迹天涯。可好景不长,斯蒂福斯背信弃义,玩世不恭,最终抛弃了佩格蒂。后来一次意外,斯蒂福斯溺水身亡。书中这样写道:“就在当年她和我两个小孩寻找贝壳的地方,就在皮果提先生那条旧船昨夜被风吹散后一切碎片落下的地方,就在被他伤害的那个家的残迹之中,我看见他头枕着胳膊躺在那里,正像我过去在学校里时常见他躺着的那样,哦,斯梯福斯,当我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谈话时,我压根没想到那竟是我们的永别……”(狄更斯,2015)大卫看到这个薄情寡义之人在接受了水的洗礼之后,又回到了年少天真的模样。

    还有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弗罗斯河畔的磨坊》中也有相似的施洗情节。故事说的是兄妹二人的恩怨情仇。哥哥汤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妹妹玛吉却多愁善感,性格坚毅。马吉与父亲仇人的儿子菲利普要好,菲利普天生驼背,马吉一方面同情他,一方面也喜欢他的好学深思。汤姆得知此事,大为光火,勒令马吉与菲利普断绝往来。一次假期中马吉到表妹露西家作客,遇见露西的男友斯蒂芬,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由于偶然的情况,加之斯蒂芬的有意安排,马吉身不由己地跟斯蒂芬去弗罗斯河上荡船,天晚无法回家,二人在一条商船上借宿。汤姆知道了这件事情,认为马吉不知廉耻,将其逐出了家门。不久,弗罗斯河泛滥成灾。在危难时刻,马吉独自驾船救出了困在磨房的汤姆。手足情深,两人重归于好。不幸小船在急流中被撞翻,兄妹紧紧相抱,被洪水吞噬。水的洗礼把两人的罪恶都洗除干净,两人在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都一扫而净。

    还有就是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书中讲述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简·爱是个孤女,虽然家境贫寒,身世悲惨,但内心却很坚强。她在卑微中追求自由、平等和爱情。当简·爱知道罗切斯特在15年前已经结婚,妻子就是关在楼上的那个疯女人,简·爱虽然深爱着罗切斯特,但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罗切斯特是一个性格忧郁,阴晴不定的人,他虽然爱着简·爱,但却高傲、专横,并且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后来高傲的罗切斯特在大火中失去了庄园,一条胳膊和眼睛,妻子也坠楼身亡。经过了这场火的洗礼,罗切斯特和简·爱才可重建乐园。“我们结合后的头两个年头,罗切斯特先生依然失明,也许正是这种状况使我们更加密切——靠得很紧,因为当时我成了他的眼睛,就像现在我依然是他的右手一样。我确实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毫无厌倦的替他观察,用語言来描述田野、树林、城镇、河流、云彩、阳光和面前景色的效果,描述我们周围的天气——用声音使他的耳朵得到光线无法再使他的眼睛得到的印象。”(夏洛特·勃朗蒂,2016)

    (三)《圣经》指导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

    有时《圣经》精神影响了作家的内在意识,指导着他们的整个创作过程。比如美国作家库伯,他的五部曲《皮袜子故事集》描写的“皮袜子”那蒂·班波就是一个亚当式的人物。《杀鹿者》皮袜子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探路者》中他身处情网。《最后的莫西干人》中他在山林中生活,慢慢走向成熟。《开拓者》中皮袜子是作为自然和自由的象征,而他与文明社会发生了剧烈冲突。《草原》中的皮袜子远离文明城镇,回到自然天成的印第安部落,最后离开人世。但是按照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则是《开拓者》、《最后的莫西干人》、《草原》、《探路者》,以及《杀鹿者》。这样的安排有其深意,正如劳伦斯所说:皮袜子小说……从老耄时期向后追溯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这是真正的美国神话。她开始时满面皱纹,老朽不堪,在一张老皮的束裹里做垂死挣扎。接着老皮逐渐脱落,焕发出新的青春的光彩。这便是美国的神话(常耀信,2004)。

    四.结语

    还有像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书名就直接取自《圣经》,其深意已不言而喻。还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就是一个耶稣式的人物,盖茨比的生活经历和耶稣基本相似,都经历了立志、受难,复活三个阶段。还有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整个故事情节与《旧约全书》中的《出埃及记》极为相似。第一部分乔德一家遇上旱灾变卖家产准备迁徙加利福尼亚;第二部分描写乔德一家还有其他移民一路上历尽艰险,艰难跋涉;第三部分到达心中“福地”加利福尼亚。这和《出埃及记》中的三个过程基本一致,在埃及遭受不公待遇,历经艰险出埃及,最终到达福地迦南。

    英美文学作品中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不一而足。如此看来《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的确及其深远。研究英美文学要是对《圣经》一无所知,怕是有些作品读起来就很难领会其深意。

    参考文献

    [1]常耀信,2004,《漫画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狄更斯,2015,《大卫·科波菲尔》[M].庄绎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乔治·艾略特,2018,《弗罗斯河畔的磨坊》[M].伍厚凯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4]夏洛特·勃朗蒂,2016,《简·爱》[M].麦芒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杨莉,2016,《天路历程》和《失乐园》中的天堂书写[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26.

    [6]约翰·班扬,2016,《天路历程》[M].苏欲晓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全媒体、多渠道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G18006】

    (作者介绍:单俊,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