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习体系的模型构建
曹?笪?
【摘要】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专业性和多样性是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江苏省苏州中学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和循证实践的思路,探寻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习体系,打造更专业、更丰富、更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以学生心理研修学分体系探索综合评价的新方法,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互联网+”;循证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6-0036-04
【作者简介】曹文,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教师,一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反馈机制研究”(YZ-c/2016/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出
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主阵地,近年来,包括苏州在内的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在逐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教师,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深入开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但行为外化并不明显。
许多学生、家长、教师都希望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在活动开展时,人们的态度则趋于保守。黄希庭教授的调查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人们的保守态度尤其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咨询的认知”和“人际开放性”两方面。人们通常只有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而对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一方面,课堂中学生更愿意吸收知识,而分享感受和个人经历则被视为是“有风险的事”;另一方面,学生又有极大的好奇想要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状态,他们更愿意选择课后与教师交流,或是预约个别心理辅导反馈课堂感受。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点开花,但在管理运营方面效率偏低,受制于“人”。
不可否认,近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创意、形成惯例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运营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受制于“人”:一方面,活动开展与领导的理念和支持关系较大,另一方面,活动开展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体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要取得长足的进步,精细化、高效化工作流程,强化监督、考核等工作制度,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亟须整合,强化分层、分权、分责。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这两种方式,尤其是个别辅导,不可避免地会受实际工作人员的能力、情绪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涉及教育、评估、预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保护支持、跟踪回访、重大事故心理救助的系统工程,服务系统化最紧缺的是人力资源,积极利用校内现有资源,拓展社会参与,强化分层、分权、分责,并逐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协同化发展,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保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专业性、多样性是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索一个更系统、更可持续发展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更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二、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为三级服务:一级服务主要以教育、评估、预防为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生涯系列活动、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健康普查、生涯发展测评等;二级服务主要以咨询和治疗为主,服务人员是经过严格资格审查的具有相当专业水平或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医师、教师等;三级服务是在特殊事件和特殊案例出现时启动的危机干预,采用领导、专家、家长联合会诊制度(见表1)。
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服务体系运营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步: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建设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小程序平台搭建“苏州中学心理服务自主研修系统”,以“循证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学生自我探索过程中的“信息迷航”现象。
第二步:为了保证平台信息推送的针对性、个性化,采用自助式、学分制的方式开展自主研修,既保证个性化学习,又能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新的“大数据”体系,跟踪学习行为和探索行为,从而确保更及时、有效、科学的线下心理服务。
第三步:对于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介入的学生,进行分级干预。第一层级由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承担,主要负责资料收集、保护支持和跟踪回访工作,这些教师实行严格的准入和考核制度;第二层级由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校外具有相当资历和较好口碑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定期进驻学校开展辅导工作,主要负责有较严重的情绪困扰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个体;第三层级由专业的心理剧导演和辅角(心理剧中除主角外的其他角色)承担,主要负责案例督导、问题学生指导,也可用于一部分适合使用心理剧方式解决的疑难案例。
第四步:完善领导、专家、家长联席会诊制度,并逐步建立和定期完善模拟会诊制度。
三、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搭建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平台。
“自我概念”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重要的内在保护因子,“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弹性起着积极的作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探索需要,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为青少年了解自己和探索心理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因为新自我尚处于塑造期,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对于碎片化信息很容易陷入“信息迷航”状态。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个案中的“信息迷航”现象凸显,有不少学生上网查阅了许多有关“抑郁症”“强迫症”“多重人格障碍”等相关诊断信息,对照自己的行为状态,给自己贴标签,从而陷入无端恐慌、无法自拔。
本项目引用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思路搭建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平台,结合目前的研究证据与临床者的专业技能,在充分考虑苏州中学学生的特征、文化与需求偏好的前提下,筛选、整合信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根据以往研究及相关实践得出,建设中学生心理健康循证体系大体有三条路径:路径一是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定制高品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阅读材料;路径二是由学生的阅读行为形成新的“大数据”,进一步筛选材料,并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开展智能化、个性化的推送和推荐;路径三是对现有文献进行“元分析”,进行更高级的加工和整合,制作周报、月报,以满足快速阅读需求。
2.建成苏州中学学生心理研修学分体系。
心理探索是十分个性化的行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深入探索的需要,而课后同学间的私下交流也很难达成理想的效果。一项针对学生共同冗思现象的纵向研究发现,青少年共同冗思越多,抑郁障碍发作越早、持续时间越长、严重性越强。学生群体的调研反馈也反映了相似的情况:通过同学交流能达到的效果大多是缓解情绪,而对于改善行为结果并无太多帮助。苏州中学学生心理研修学分体系旨在避免学生低效率的共同冗思,减少不必要的情绪传递和负担(见下页表2)。
学分体系的构建除了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平台,还需要必要的维护,运营人员在学分体系试行初期,将招募一批大学心理学专业志愿者进行人工筛选和平台评测,学习平台将跟踪人工维护行为,建立“学习平台维护运营模型”,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解放重复的人力资源。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的伦理守则和个体对安全性的需求,学分体系的运营要在保障学习的公正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关注个体和平台的心理安全需求,同时也要对心理服务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定期的回访评估。
四、研究展望
学分制的学习方式突破了现行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下学生课时难以保障、学习效果无法跟进的情况。“循证系统”“大数据”“机器学习”思路的引入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稀缺的问题,又能较好地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和可利用率。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思路的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于学生全体行为的跟踪和把握,可以较大限度地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平台模型的建立,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个“心理教育生态圈”,适应不同学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国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生心理成长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5):585-590.
[2]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3]黄玫.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STONE L B,HANKIN B L,Gibb B E,et al. Co -rumination Predicts the Onset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during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11,120(3):752-757.
[5]李科生,念靖晴,李琦,等.“互联网+”心理平台: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循证实践的新途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1):210-214,205.
[6]肖前国,余嘉元.论“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变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1):88-94.
[7]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304-311.
[8]SPRING B.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ClinicalPsychology:WhatItIs,WhyIt Matters;What You Need to Know[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7,63(7):61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