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审议完善园本课程
许芊芊
在完善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审议是关键。不同幼儿园因资源、条件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是什么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课程内涵的把握及对幼儿发展需要的满足。我园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设已持续20年,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幼儿园要构建优质、适宜的园本课程,必须扎根园所实际,以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依托日常的课程审议,引导教师基于教育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质疑、反思、调整、改进中丰富和完善课程,让课程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下面,以我园围绕沙、水、泥资源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和演变为例,说明日常课程审议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价值。
一、从室内科学小实验到户外沙水泥活动
我园创办于1953年,是一所典型的县域乡村公办园。2000年,我们有了新园舍。新园舍位于城乡接合部,占地12亩,户外场地尤为宽敞,自然资源丰富。但当时在我国幼教界,农村幼儿园都在学习和模仿城市幼儿园。所以,我们也像当时很多城市幼儿园一样,专注于在室内组织开展区域活动,而科学区是每个班的“标配”。然而,由于场地的限制及教师认识的局限,当时科学区的活动内容都是教师到处模仿甚至照搬来的一些科学小实验,如关于磁铁的吸力、颜色的变化、糖盐的溶化、物体的沉浮……幼儿能做的只是按规定步骤操作固定材料,活动局限于单一的操作及对表面现象的观察。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后,我们通过学习,发现《纲要》非常重视幼儿的体验、感受,强调参与、探索,注重情感、态度,等等。结合对《纲要》精神的学习,我们对实践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幼儿进科学区玩了没几次就不感兴趣了?这样的科学小实验中有幼儿真正的探究吗?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吗?幼儿的探究能力怎样才能得到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园教研组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及分析、讨论,教师们逐渐形成以下共识:幼儿园科学教育并不等同于传授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键目标;幼儿需要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教师们认识到,将那些无法持续深入探究的科学小实验作为科学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不合适的。况且,这些科学小实验中涉及的现象,幼儿在生活中或其他领域的学习中都会遇到,没有必要专门搞这样一个科学区,让幼儿按既定的操作步骤做所谓的实验,把相关的知识灌输给幼儿。科学区活动的核心应是探究,只有当幼儿有机会与周围环境互动时,探究才可能发生,幼儿的探究能力才可能得到发展。我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我园户外的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处处是花草树木、沙石水土等自然物,我们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探究,让他们学习用头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我们把科学区从窄小的室内搬到了户外,尝试引导幼儿利用户外的沙、水、泥等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们开始用心发现幼儿的兴趣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生成活动。例如,园内有一条小溪,溪边植物众多,经常有树叶飘落到水中,于是教师引导大班幼儿收集和利用生活中的不同工具打捞树叶;中班幼儿会从小溪中舀水浇灌园内的花草树木,于是教师特意提供竹篮、竹篓等会漏水的工具,引导幼儿自己将其改造为可以装水的容器来浇水;教师还支持幼儿在沙池中挖小河、修城堡等。围绕沙、水、泥资源开展的活动,让幼儿亲身感知沙、水、泥等物质的特性,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户外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
通过组织开展户外沙水泥活动,我园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不再照本宣科,转而开始关注幼儿,关注对身边教育资源的利用。但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又发现,由于教师对幼儿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出现了活动内容频繁转换、幼儿投入度不高、活动表面上热闹但缺乏持续深入等问题。比如,幼儿在沙池今天挖小溪,明天换成挖小路,虽然幼儿看起来玩得也挺开心的,但活动探究性不强,缺乏挑战。又如,反复打捞落叶、改造漏水工具,并非出自幼儿的真实需要,活动仅停留在操作层面。
那段时间,我园正在结合对园内自然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开发和建设“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全园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都在发生变化。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开始以幼儿为中心,重视幼儿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由此,教师们也对户外的沙水泥活动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经验浅表、停留在操作层面的活动有价值吗?同样定位于科学探究,沙水泥活动和我园与自然相关的主题活动以及种植饲养等活动在活动目标设定上应有怎样的不同?能让幼儿持续投入探究的沙水泥活动有哪些?这类活动的独特价值及幼儿的发展点在哪里?
在我们陷入思考一时难以理出头绪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为我们带来了及时雨。在深入学习《指南》后,我园教师基于以上问题反复研讨,并通过年级组、教科室等多团队、線上线下多形式进行审议,逐渐形成了共识。我们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地球空间科学,由于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更贴近幼儿的生活,适合幼儿探究,所以《指南》特别强调了这两方面内容。我园与自然相关的主题活动以及种植饲养等活动,更多指向的是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目标,那么,沙水泥活动应聚焦于物质科学,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去积累物质特性、物体结构功能等相关经验。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设计可以让幼儿思维和情感深层次参与、全情投入甚至进入“沉迷”状态的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物质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审议,教师们从我园实际出发,对沙水泥活动进行了适宜的定位。
我园许多教师从小生活在农村,基本上是在与沙、水、泥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全园教师一起回忆自己儿时玩过的兼具吸引力与挑战性的沙水泥游戏。与此同时,全园家长也卷入其中,和孩子玩起了这类游戏。在大量收集相关游戏的基础上,各教研组开始对具体游戏进行审议,比如,扔泥球并不能积累太多物质科学方面的经验,还有安全隐患;用买来的水枪打水仗,错失了不少对物质科学的探究点,不如用竹子等材料自制水枪;中班时玩泥陀螺能帮助幼儿积累物体的平衡、重心等相关经验,为大班时玩难度更大的泥不倒翁、摔泥碗等游戏打下基础……日本学者佐藤学曾说,“课程是学习经验的履历”,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也需要持续深入、层层递进、积累提升。在实践中,我园逐渐积累了适合各年龄段的既有可玩性又蕴含一定科学原理的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比如玩泥巴,小班幼儿用泥巴自由造型,积累对泥土黏性的认知和造型等的经验;中班幼儿用泥巴制作车轮、陀螺,继续巩固对泥土黏性的认知和造型的经验,以及积累关于物体滚动、转动的特性和重心、平衡等的经验;大班幼儿用泥巴制作不倒翁、玩“摔泥碗”游戏,继续巩固物体重心、平衡等的经验,以及积累关于空气阻力等的经验。
三、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具有游戏本质、蕴含物质科学方面经验的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逐渐成为我园“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内容之一。活动中,幼儿通过对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在教师的支持和助推下,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及规律,依靠自己的经验理解相关原理,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在自制水枪的活动中,幼儿会探究水枪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水枪外筒与里面活塞的配合度,外筒质地的软硬对水枪射程的影响,出水口的大小与水压的关系,等等。但如果一开始就让幼儿自己去收集材料制作水枪,会因干扰因素太多而导致探究失败。于是,教师根据各阶段幼儿产生的问题,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活动:玩成品水枪,发现水枪喷水的秘密,收集和选择身边适合制作水枪的材料,利用各类管状材料探索水枪的制作,逐步提高水枪制作成功的标准(由水枪能喷出水就算成功,到喷出的水至少要能射到小溪对岸才行,再到喷出的水要能射到小溪对岸的芙蓉树才算成功),探索制作射程更远的水枪和双筒水枪……幼儿通过一系列探究,慢慢地把相关的科学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科学经验,并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和游戏中。
那一阶段,我园继续建设“自然教育”园本课程,进一步设计出了既能保底线又让教师有抓手的具体课程内容。具体到沙水泥科学探究活动,经过班级、年级、园级的审议,形成了多元活动内容供教师选择,如巧提沙、做沙蛋糕、挖隧道、滚动的车轮、泥陀螺、泥不倒翁、冲转水车、自制水枪、搭桥、动力小船等,为一线教师日常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指引。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对我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专业要求:如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恰当的支持?如何在以物质科学方面的探究为主线的活动中自然融入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如何给予幼儿适宜的挑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于是,我们将审议的重心转移到班级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把目光投向活动中的幼儿,以幼儿的发展和真实表现为核心,用心观察分析幼儿在具体活动中的行为和想法,识别筛选幼儿面对的“困难”或“问题”中所包含的多方面学习机会,给幼儿适宜的挑战,延伸拓展幼儿的探究活动。
例如,大班幼兒做多层沙蛋糕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不同工具的使用、沙中含水量的多少、沙填入模具后按压力度的大小等对制作多层沙蛋糕成败的影响后,总结出了让沙蛋糕不垮掉及加层的方法,积累了相关经验。但这样就算达成目标了吗?通过审议,教师认为,现实中的多层蛋糕之所以如此赏心悦目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形状有规律、中心点固定、层高比例适宜等秘诀,这些内容是适合大班幼儿探究和学习的,教师应进一步给幼儿设置挑战,鼓励他们探究如何制作美观而多样的多层沙蛋糕,从而引导幼儿在问题解决中深度学习。在后续的探究中,幼儿探索出了在围沙蛋糕圈的带子上标刻度来控制沙蛋糕大小的办法;总结出沙蛋糕每一层高度要保持基本一致或自下而上逐级少量、均匀地递减,每一层的大小也要逐级均匀地递减,这样多层沙蛋糕整体才会比较美观;尝试在制作前做计划,比如,想要制作五层沙蛋糕的话,底层要足够大,可以做成层高20厘米、底面周长为100厘米的圆柱体,往上每一层的层高不变,底面周长递减10~20厘米;探索制作造型更为多样的沙蛋糕,如制作心形沙蛋糕要注意两边对称,找好中心点等……持续推进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深入思考,积累了大量经验,促进其整合信息、迁移运用以及后续反思、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审议就是通过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在我园立足园所实际、追随幼儿经验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建设中,全园教师正是通过持续深入的课程审议形成了专业成长共同体,在审议中不断运用集体智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以幼儿的发展和真实表现来唤醒自己的专业自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人翁和关键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