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将亲密关系暴力合理化的原因探讨
关键词 亲密关系暴力 性别不平等 PUA 煤气灯 情感操控
作者简介:郑涵,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45一、引言
亲密关系暴力指发生在有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的身心和性方面的暴力伤害行为。 近期,网络上两则女性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新闻促使笔者思考女性受害者忍受暴力的原因。二、文献回顾
(一)理论支撑
1.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
在讨论社会再生产机制时,吉登斯指出,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结构不断地“生产-再生产”,实现了所谓的结构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一种反复的实践中,人并非无意识地机械行动,认知能力使得人能不断反思自己行为中的不恰当之处,再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即社会实践循环连续性的前提是反思性。同时,这种反思性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们不断行动,也就是说反思性同时依托于实践的连续性而产生。所以,作为行动者的人类,借助以认知能力和共同知识为特点、反思性与实践的连续性间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实现了社会秩序的生产与再生产。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秩序的生产与再生产也是如此。
2.D·史密斯 (Dorothy Smith) 的女权主义位置理论
史密斯通过观察现有的社会关系互动,指出其中妇女的本质、需要、角色和定位, 进一步分析以父权为中心的男性权力是如何填塞在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在史密斯的位置理论中,一个关键的概念是“统治”关系或统治机制, 而父权这种统治机制已经被组织化。社会中的女性之所以会产生被剥夺的感觉,是因为她们被父权秩序所深深地桎梏。在这一秩序中,女性生活的世界和她们的身体,都摆脱不掉男性权力的控制;并且,男性还会借此来继续其统治。
(二)相关研究
平菁研究亲密关系暴力时,对女性替施暴者进行辩解的举动给出若干解释。
社会价值取向使女性认为两性亲密关系属于私情,羞于向他人诉说;传统观念教育让女性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将自己的经历看作是缺乏沟通的偶然性结果。除了这种文化环境因素,将亲密关系暴力正常化也是女性自卫的机制,其建立在多元性的恐惧基础上——害怕失去自己的家、害怕亲友向自己施加压力、害怕受到公众的怀疑和更大的耻辱等。三、亲密关系暴力新形式
作为亲密关系暴力的新分支,“PUA”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受到社会热议的北大自杀女生也被很多人认为是PUA的受害者。下文将以PUA为例,解析亲密关系暴力是如何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利用情感操控实施。
(一)对“PUA”的解剖
1.概念和发展过程
“PUA”的全称是“pick-up artist”,字面意思为“搭讪艺术家”。该词初指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后泛指拥有吸引异性的技巧,使人为之着迷的男女。 该词是舶来品,发源于上个世纪的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高涨,女权主义和摇滚音乐盛行。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轻人怀揣向往,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去往陌生的大城市追寻新生活。结识朋友的传统手段因此失去作用,年轻人开始寻求更高效结交异性朋友的方法。
在当时,认知行为疗法之父艾利斯在著作《性诱惑的艺术》中提出 “pick-up”这种异性交往方式,但它后来发生了质变,开始朝负面方向发展,成为约炮工具;《把妹达人》出版后,PUA进入爆发期——该书的作者尼尔·斯特劳斯原本是《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作者,为了向大众揭示PUA文化,他潜入该群体内部,从此踏上了PUA的道路。從一个没谈过恋爱的宅男,变成了阅女无数的型男。
该书的出版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随着它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PUA也顺势从美国传到全世界,由此进入大众化阶段。
在中国,从最初的BBS到长博客、轻博客再到微信公众号,PUA随互联网发展蔓延而来。和美国的情况类似,中国的PUA最早是教男性如何去接触女性,但后面慢慢变质,从中性行为演变成一个负面行为。
2.实施步骤:以“五步陷阱流”为例
五步陷阱流又称 “诱导自杀术”,参考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将pick up的过程细化为建立好奇陷阱、诱导人探索陷阱、使人沉迷陷阱、自尊摧毁陷阱和情感虐待陷阱。
首先,借助图文,PUA在社交平台上把自己包装成上流人士,那些接触到这些信息并表现出兴趣的人会成为他们的目标对象。接着,PUA会想方设法与目标群体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聊天时会以提要求的形式,将交往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进行初步联系后,PUA会根据对方的反应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多以受过情伤的浪子、事业有成的帝王、浪漫的诗人等形象出现。借助这些虚拟身份,目标群体的好奇心被勾起,落入圈套内。
下一步,PUA会颠覆之前的形象,展现出脆弱的一面,借此获得目标群体的同情心和保护欲。一旦目标群体展现出同情心,PUA会立刻诱导对方表白,建立情感契约。在这种契约的建构过程中,PUA不断强调条件,如“你爱我,那你就必须对我坦诚,不可以骗我,要……不可以……你能做到吗?”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不断引导对方挖掘自己的魅力,放大目标群体的情感、强化其潜意识,使其认为自己深陷爱情不可自拔。
当PUA发现对方已经深爱上自己后,他们就开始摧毁受害者。具体做法不断放大对方的小错误,让对方有深深的负罪感;同时,PUA表现得十分难过,这样受害者会因为自责而疯狂证明自己,不愿意离开PUA。
最后,PUA会诱导对方为自己做出牺牲,比如偷拍床照、自杀鼓励。目标达成后,PUA会当成一种成就到处炫耀。
3.将北大事件定性为PUA的合理性
首先,牟某揪住被害者同前任交往的细节不放,让被害者深陷负罪感;同时,他通过谩骂、侮辱等手段展示自己的伤心与失望,让被害人遭受精神暴力却不敢反驳。此外,他还通过高密度的聊天信息轰炸受害者,日复一日从人格和自尊上展开攻击,成功对被害人进行洗脑,使被害者将一切错误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其次,施暴者提出受害者要采用堕胎、绝育等极端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在受害者寻求自杀后,冷漠地用谎言来掩盖真相,对被害者家属进行二次伤害。
以上几点都同PUA的手法相吻合,故将该事件定性为PUA有合理性。
(二)情感操控分析
佩奇·L·斯威特曾用“煤气灯”操纵法 来解释施暴者运用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情感操控策略来侵蚀受害者对现实的认知,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目的。在“煤气灯”操纵法的实施过程中,施暴者通过创造“超现实”人际关系,让受害者感觉贬损自己的价值,以此来实施精神虐待。 该研究的两个重要结论对本案例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进行论证。
一是“煤气灯”操纵法是人在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中制造出的一种“超现实”环境的结果:这种方法通过将受害者建构为顽固不化和非理性的人(该方法尤其依赖于同女性相关的刻板印象进行建构),来实现受害者的屈服。
在北大事件中,施暴者牟某以被害者非处女的事情为理由,将其贬低为“不干净的人”;不断质问被害者同前任交往的细节,建构被害者不可理喻的形象,使被害者产生亏欠感,从而屈服。
二是“煤气灯”操纵法是施暴者运用以性别为基础的刻板印象、交叉性不平等和受虐者所面临的制度脆弱性的结果,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文化中固有的刻板印象是精神操纵策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
牟某曾威胁过要拍下受害者的裸照,若受害者敢同他分手就公之于众。囿于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受害者恐惧此做法对自己人格和自尊会造成消极影响,选择屈服。后来,受害者也曾鼓起勇气提出分手,但被施暴者以死相逼的恐惧支配,最终彻底放弃挣扎的可能,坦言“分不动了”,选择自我了结生命。四、总结与思考
需强调的是,笔者不否认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施暴者也可能是女性,亲密关系暴力行为也可以在同性伴侣之间发生,只是自身经历让笔者对男性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行为兴趣颇深,故结合社会热点,从性别不平等角度对女性忍受亲密关系暴力这一现象给出解读。
吉登斯把行动者对行动意义的解释为“反思性”,可理解为行动者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自身行动意图做出的思考。一方面, 它有机链接起个人的经历和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反思性建构着实践的连续性的同时,实践的连续性又推动着反思性的产生,如此,思想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间断地产生。女性对自己所受到的暴力行为的不断反思、对男性伴侣的暴力行为的合理化解释和忍受,一定程度上源于性别的不平等。北大事件中的受害者,不是没有想过要摆脱这种变态关系,但社会价值取向的约束和资源的匮乏让她无力保护自己。应当看到,现阶段的中国,在反对对妇女暴力的斗争这件事情上仍缺乏制度性的建设。笔者希望人们正视性别不平等现象,从内心深处根除男女不平等思想,从根源上截断男性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行为。
注释:
刘娇,郑涌.亲密关系暴力:男性与女性谁更具攻击性——国外相关研究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4(2):64-68.
佟新.不平等性別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1):102-111.
平菁.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解读熟人强奸[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7-90.
杨晶茹.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基于超人际模型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5(4):134-135.
杨皓.PUA:游戏爱情[J].检察风云,2019(5):66-67.
详解PUA五步陷阱法[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808620052412 005&wfr=spider&for=pc.
“煤气灯”理论源于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该电影讲述了Paula的新婚丈夫Gregory是如何孤立她,并让她相信自己疯了的故事。Gregory采取的方法就是将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然后坚持告诉Paula那是她的幻觉。Gregory的目的是摧毁Paula对自我和每日生活的认知,混淆、扭曲她对现实的认识,从而接受他强加给她的现实。
Sweet, Paige.The Sociology of Gaslight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20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