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当代启示
张瑞
【摘 要】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内涵极其丰富,寓意十分深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方面。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譬如,能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間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科学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积极顺应生态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等等。
【关键词】生态哲学;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86-02
运用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发挥经典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有益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对此,探讨马克思生态哲学的丰富内涵,发挥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内涵极其丰富,它深刻指出了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强调了人类实践活动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一)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
所谓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是指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人类本身,改善着人类的活动能力,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首先,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母体。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P.105)“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P.105),可见,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绝非是神创论的产物,更不是绝对精神的人格化符号,而是洪荒宇宙在千百万年的自我演变中进化出来的一个物种。同时,人还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欲望和需求的生命形式,可以说,人的血肉之躯和生存繁衍均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哺育和馈赠。
其次,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活动的载体。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产品的材料”[1](P.53)。可以说,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自然界是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人正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而生产力是由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对象是自然物质中进入到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中所运用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正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劳动产品,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最后,生态环境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滋养。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P.56)。可见,在马克思的视域当中,自然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着丰厚的精神食粮。即人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表象,探析事物的规律,实现对知识的积累,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同时,人还可以根据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无穷无尽的物质属性,采集自己的灵感素材,丰富自身的精神追求。
(二)实践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
所谓实践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运用实践手段作用于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使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对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体现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重要方面。
首先,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方式。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P.201-202)。具体来说,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但是天然的外部环境不会自动地满足人,因此就需要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积极地改变原生生态,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使自然环境发生有利于人的改变,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其次,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3] (P.344)。可以说,马克思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时候,是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影响的,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不同,因此受生产关系所制约的生产方式就存在着质的区别,而在不同生产关系的支配下,生产者对于生产要素或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方式就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说,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把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作为关键环节。
最后,科学实践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有益探索。马克思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当然,在小规模园艺式的农业中,例如在伦巴第,在中国南部,在日本,也有过这种巨大的节约”[4](P.117)。由此可见,马克思十分推崇发展科学技术来实现节约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充分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发现自然物质,包括废弃物的有用属性,挖掘其资源潜质,增加其使用价值,以此捋顺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简而言之,马克思认为科学实践的有益尝试和成功推广,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历史的趋势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历史的趋势,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会有所差异,但总的趋势必定是两者之间彼此协调,共同繁荣。
首先,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保持着浑然天成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3](P.81-82)。可以这样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的生产生活直接依赖于大自然的赠与,其表现形式为渔猎经济或者采集经济等,尽管后来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农耕活动也给自然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程度非常有限,在渺小的人类面前,大自然以其无穷的威力,可以轻易的抚平人类活动的痕迹,总之,人与自然间的统一关系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
其次,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激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任何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P.552)。由此可见,当人类历史步入近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生产能力突飞猛进,这给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表现在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经济收益,无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打破物质循环系统的自我调节,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损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解放。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5](P.120)。可以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就是要人们善用生产发展的强大力量,消灭资本逻辑的沉重枷锁,革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这样讲,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是多重的解放,其中既包括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包括人类社会的解放,还包括生态环境的解放,在这多重解放的过程当中,共产主义充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寓意十分深刻,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有助于我国直面环境问题、应对环境危机,解除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当前我国存在着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当认识,譬如许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传统被打破,而蔑视自然、贬低自然的观念有所抬头,人不再视自己为自然之子,相反,视自己为自然的主人,把滋养自己的自然环境视为可以任意改造的对象而肆意为之,结果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最终也危害到自身,对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有助于正确认识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确切位置,有助于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历史渊源,有助于科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关系,对于我们有效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科学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根据马克思的经典结论,生态问题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多种关系问题,鉴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此,迫切需要改变现行状况,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增强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实际能力,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还要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改变单纯依靠资源要素和资本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法,尽快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此外,还要注意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着重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以此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排放,從而实现一个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
(三)积极顺应生态时代发展趋势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人类社会分别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定律,对此我们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形势变化的走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适应世界历史的剧烈变化,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生态发展的积极因子,积蓄生态社会成长的内部动能,通过自我革新和调整,塑造有利于生态文明成长的健康环境,实现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