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生态学思考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拓展与生态延伸

叶有华 曾祉祥 张枭
摘 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定了系列顶层政策,并将“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国家重要文件中。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基本特征、时代性、生态性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1)探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与基本特征;(2)研究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时代内容与形式、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支点,并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时代发展的实现路径;(3)从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生态延伸的主要内容、生态延伸的途径和特点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4)从劳动一致性、研究对象一致性、目标一致性等层面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基本特征;时代特性;生态性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源环境也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下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当前各项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制定了系列顶层设计方案,并在生态文明领域提出了一揽子计划。“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首次出现在国家重要文件中,实现了关联衔接并逐步予以落地实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拓展与生态延伸。笔者从基本特征、时代性、生态性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为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与特征
马克思一生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变革,两次工业革命对欧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正是以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在对这一时期的资本形成、积累及其运转充分分析后,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经过抽象、提取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也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科学性。马克思以古典经济学的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二是严谨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作为研究起点,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资本、土地、人才等其他生产要素都无法替代其地位。三是系统性。首先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并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标准。四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显著革命性,表现为在理论上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实践上坚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五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深刻的资本批判和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时代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时代内容与形式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已经有了较多的发展和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也体现在技术方法上。技术革新、信息技术、基因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3D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光电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其产生的延伸服务使得劳动的形式和作用的方式均产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导致了行业和领域的重大变革。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思辨方法,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范畴、边界、技术逻辑框架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代的价值表达。甚至空气也有了价值,可以制成空气罐头出售。新的劳动方式和服务形式诚然不能照搬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表达,然而,大量新技术的劳动方式及其服务形式均可找到劳动价值的对象化显现方式,体现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践性和历史发展逻辑。
以我国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为例,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生态文明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一些曾是学术界研究热点的名词出现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文件中,如“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概念写入了政策文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写入党政文件,而且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决策支撑理念。这种方式和方法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思维,以这些概念为逻辑起点,在资源环境发展形势严峻的当下,保护和维护良好资源,修复和治理破坏污染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促进资源环境保值和增值。这正是基于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情提出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逻辑支点
新时代条件下,许多信息技术及产品服务与工业革命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历史已经跨过了18世纪走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了地球共同家园时期。我们认为,新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劳动的对象化显现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依据,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逻辑支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逻辑支点的唯一前提。从图1可以看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面对经济危机、失业和贫困、工人运动和政治运动,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资本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解决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指明了方向,最终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价值理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旨在構建美丽和谐中国梦,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不管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新时代的生态思想,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除了两者的继承发扬关系外,人类成为两者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劳动正是为了让人类过上美好生活,技术革新和服务的多样化使劳动方法和劳动的作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正因为如此,人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逻辑支点。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时代发展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曾说:“我的主义,是要给人类借鉴、参考并实践,而不是给学生拿去背诵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实践和延伸,与生态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已经包含了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决定的思想,可以成为解释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决定的重要理论依据。1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和逻辑思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它坚持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规律性。2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
(一)新时代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是自然资源价值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31948年,Vogt第一个提出自然资本的概念。4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包含自然资本在内的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关于生态价值的概念最早是在1997年由Costanza等人5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和Daily6主编的一部著作中提出的,并因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生态价值的学术研究。2007年,TEEB(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 Biodiversity,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经济学)被首次提出,并在2008年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支持,为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探访浙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两座山论”,之后出席各种活动时也多次引用“两座山论”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价值”被首次引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均是我国新时代下的生态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时代生态思想的代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其生态价值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
生态价值在哪些方面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延伸?生态价值理论通过什么途径延伸了劳动价值理论?生态价值理论在延伸劳动价值理论过程中体现出什么特点?下面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例来阐述这些问题。
(二)生态延伸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资源无价的观点和看法,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利用产生过度浪费现象,使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我们赖以生存和生产的自然资源变得稀缺,其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来指导生态价值分析,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基础。1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2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生态延伸的主要内容包括:(1)理论层面。形成了生态价值观,以“生态价值”“生态产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逻辑起点,围绕社会发展的阶段,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不断建立、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2)技术层面。基于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围绕生态发展从定性到定量,从数量到质量,从实物到价值,从宏观到中观,从中观到微观,从微观再到精细化,启动了系列的技术方法研究。(3)文化层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被动环保向自觉环保转变,生态成为文化,生态成为时尚。
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早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没有进入到生态价值阶段。在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促使我们去思考自然资源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态产品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因为传统的商品具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以及围绕这些环节产生的基本特征。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资源的价格应该也是由市场来决定的。由于当前对生态价值的估算存在较多的争议和前期价格设计的缺失,需要人为主动设计价格指导市场,再通过市场波动形成资源价格。归根结底,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是以其价值为基础,包括其生态价值,资源价格是其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因为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不完善,价格设计也不完善,为其生态延伸制造了障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难以建立,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
(三)生态延伸的途径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主要通过如下途径达成: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二是始終立足国情和区域特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产品;三是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试点示范建设,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以点的突破向整体、系统、综合发展;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围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循环、低碳经济,节约资源能源,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环境。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强化在生产过程和生态价值产生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
(四)生态延伸的特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遵循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方式,强调系统性、逻辑性和辩证性。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设为例,我们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逻辑框架包括5大板块即存量表、质量表、价值表、负债表和流向表,各大类表组成一个表系统,每类表下设子系统,表与表之间也存在严密的逻辑关联(图2)。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实践性,也讲究循序渐进。在其生态延伸过程中,因理论和技术的不完整,该特点体现得非常明显。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过程,从完整系统综合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逻辑框架进行考虑则难以应用实施,只有分阶段、分层级、分时序进行探索研究和填报,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同步,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方法凸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这是逻辑的共性,也是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在形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产生的还有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历史上的若干重大环境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1尽管有关马克思对这一历史时期资源环境问题的论据不多,但却有着和资源环境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经济增长是以资源过耗、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马克思在剖析探讨自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均有生态思想体现,一些研究成果也佐证了这一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我们毋庸置疑。2丁任重和何悦考察了马克思的物质变化相关理论以后,认为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这样一类粗放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3杨乐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说明了资本批判对于唯物史观构建的基础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的密切联系。4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核心的标志就是劳动二重性的创立。5它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简单理解为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属性,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社会属性,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关特征,我们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中的生态价值二者存在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生态价值的劳动一致性。市场上生产与流通的商品,其价值是根据经济系统中某一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表现来确定的,通过人力加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物质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态价值是量化生态系统中事物的社会必要劳动,即通过消耗经济系统中人力和物力到生态系统中,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化显现,是利用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维持和修复出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同等质量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動。尽管两者在发展历史、概念、范畴、劳动方式、作用方法、劳动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新时代下包括生态价值在内的许多价值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极其准确的方法来度量,但不影响两者在劳动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中提到的商品价值概念,还是新时代下的生态价值概念,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产需要而创造的符合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价值。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生态价值的研究对象一致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与经济两大系统的商品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概念的本质在于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生态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延伸。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由于人类产生不规范行为对自然界产生了影响,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关系就必须合理地规范人类自身发生的社会行为,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生态价值研究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生态价值的目标一致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目标是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包括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在内的生态经济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下我国的主要矛盾。新时代的生态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性,解决该问题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要用辩证系统的思维解决发展存在的问题。2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生态价值目标内在一致性,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以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要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为导向,始终贯彻生态优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觉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古东)